【期末押题预测】物种形成与灭绝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事件(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必修二)高一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物种形成与灭绝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事件(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必修二)高一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物种形成与灭绝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事件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5 乌鲁木齐模拟)某科研团队在湖南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群,该时期是陆地植被大量出现的时期。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早期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大幅增加了大气氧浓度,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为水生植物适应陆地生活提供了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若能从化石中提取DNA样本,则可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诱导古植物向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方向变异
D.3.6亿年前陆地植被的大量出现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2.(2025 佛山一模)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每个物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不同。繁殖投入(用于生殖器官发育、交配、生产抚育后代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的称为r﹣对策者,维持投入(用于维持静态基础代谢、寻找和摄取食物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的称为K﹣对策者。如图为一支黄花属的6个种群的繁殖投入与维持投入的散点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1属于r﹣对策者,通常体型小、寿命短
B.与种群1相比,种群3更适合作为新环境的开拓者
C.与种群3相比,种群6的个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力更强
D.种群6属于K﹣对策者,单次繁殖的后代数量少
3.(2025 佛山一模)某岛屿上生长着两种花,花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最初它们是同一物种,都在春季开花。后来由于环境变化,红花植株的花期逐渐提前到冬季,而白花植株的花期仍在春季。经过多代繁殖后,两种植株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花期隔离是导致这两个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
B.花色的差异是这两个物种进化的动力
C.冬季的低温环境直接导致了红花植株花期的改变
D.随时间推移,两者花的形态和结构差异越来越大
4.(2025 贵州开学)红火蚁原产于美洲,具有发达的毒刺和大顿,它们的入侵会威胁本地多种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火蚁迁入当地会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B.不同分布区的红火蚁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红火蚁经常使用毒刺和大颚攻击猎物,所以毒刺和大颚越来越发达
D.红火蚁入侵后可能会改变某些昆虫进化的方向
5.(2024秋 重庆期末)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某鸟类原种群被岛屿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3为种群乙在被岛屿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
C.图2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
6.(2025 广西模拟)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性状均可传递给后代
B.人工选育导致金鱼发生变异
C.人工选择不改变种群基因的频率
D.金鱼和野生鲫鱼是一个物种
7.(2024秋 烟台期末)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的主要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且两者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典型的褐花构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构兰,花是紫红色的。它们的花色存在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会增加当地构兰物种的多样性
B.杂交后代过渡花色的出现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C.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会与各自的传粉者以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D.光照、气温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构兰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8.(2024秋 武汉期末)夏威夷群岛是一群坐落在太平洋上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孤立小岛,距离大陆最近的也有几千千米。多种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岛上。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岛屿上的蜜旋木雀喙长而尖,适合于从树皮裂缝中捉食昆虫,也有以蜗牛为食的蜜旋木雀,但不同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夏威夷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拥有的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基因库
B.不同岛屿之间的地理隔离、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以及自然选择的定向作用导致不同种蜜旋木雀的形成
C.夏威夷群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蜜旋木雀与其天敌协同进化来实现的
D.通过测定与喙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证据
9.(2024秋 东城区期末)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居住着13种地雀。达尔文发现,它们在体型、喙等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这13种地雀是在150万年间由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被称为“达尔文雀”。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地雀形态特征差异体现了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达尔文雀”出现了丰富的表型
C.各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10.(2024秋 广东期末)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啄木鸟的舌头细长,是因为摄食树缝内昆虫不断伸长的结果
B.猎豹捕食羚羊,猎豹的存在有利于羚羊种群的发展
C.雷鸟在冬季来临前会将羽毛换成白色,如果降雪延迟则不会
D.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不断变异,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11.(2024秋 开福区校级期末)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具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其具有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科研人员在海岸带芦苇荡中发现了野生水稻,其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调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DNA相似性较高,这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
12.(2024秋 重庆校级期末)籼稻多种植于我国南方,由野生稻Ⅰ演变而来,具有抗虫抗病特性。粳稻则多种植于北方,由野生稻Ⅲ演变而来,经人工选育所获得且具有抗寒特性。籼稻和粳稻杂交后代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很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籼稻和粳稻由近缘祖先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
B.野生稻通过基因重组获得了抗虫、抗病和抗寒等变异特性
C.籼稻和粳稻属于同一个物种,与野生稻相比则属于栽培稻
D.籼稻和粳稻的种植区域不同,因地理隔离导致其配子不育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秋 烟台期末)库蚊又称家蚊,种类繁多,其中淡色库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致倦库蚊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地处两种类群的交叉地带,出现了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两者中间型同时存在的分布特征。
(1)中间型个体是可育的,说明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    隔离。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应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    。
(2)典型的北方淡色库蚊与典型的南方致倦库蚊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导致两种群形成这些显著差异的因素有    (答出2点)。
(3)研究人员采集了4个蚊种,提取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测序,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如表所示。遗传距离可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程度,在动物中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通常不超过0.0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的是    ;与稻富库蚊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    (填“是”或“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    。
蚊种 稻富库蚊 三带喙库蚊 淡色库蚊 凶小库蚊
稻富库蚊 0.003
三带喙库蚊 0.107 0.008
淡色库蚊 0.076 0.098 0.001
凶小库蚊 0.047 0.116 0.069 0.011
14.(2024秋 武汉期末)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    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    。
(2)三江源地区逊木措湖中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 a)。该食物网中裸鲤属于第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3)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
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    (填“重叠”或“分化”)。
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    。
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    。
15.(2024秋 南开区期末)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和灰白色,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鸟类更易于在白天发现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的个体,并捕食它们。科研人员对某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    ,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对该地A、B、C三个区域桦尺蛾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鸟类的捕食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    作用,推测1975年以后    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了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一段时间后统计不同体色桦尺蛾的存活率,结果如图2。若曲线I为    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是由于种群中决定    发生定向改变。
期末押题预测 物种形成与灭绝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事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5 乌鲁木齐模拟)某科研团队在湖南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群,该时期是陆地植被大量出现的时期。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早期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大幅增加了大气氧浓度,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为水生植物适应陆地生活提供了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若能从化石中提取DNA样本,则可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诱导古植物向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方向变异
D.3.6亿年前陆地植被的大量出现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化石证据.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造物或生活痕迹等。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解答】解:A、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造物或生活痕迹等,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A正确;
B、从化石中提取DNA样本,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古植物生存与繁殖的变异,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早期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大幅增加了大气氧浓度,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为水生植物适应陆地生活提供了条件,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2025 佛山一模)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每个物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不同。繁殖投入(用于生殖器官发育、交配、生产抚育后代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的称为r﹣对策者,维持投入(用于维持静态基础代谢、寻找和摄取食物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的称为K﹣对策者。如图为一支黄花属的6个种群的繁殖投入与维持投入的散点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1属于r﹣对策者,通常体型小、寿命短
B.与种群1相比,种群3更适合作为新环境的开拓者
C.与种群3相比,种群6的个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力更强
D.种群6属于K﹣对策者,单次繁殖的后代数量少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模式图;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采取r﹣对策的生物用于生殖器官发育、交配、生产抚育后代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如昆虫,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采取K﹣对策的生物用于维持静态基础代谢、寻找和摄取食物所需的能量比例较高,如大型哺乳动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1繁殖投入较高,维持投入较低,属于r﹣对策者,通常体型小、寿命短,A正确;
B、与种群1相比,种群3用于维持静态基础代谢、寻找和摄取食物所需的能量,相对不适合作为新环境的开拓者,B错误;
CD、与种群3相比,种群6的个体用于维持静态基础代谢、寻找和摄取食物所需的能量更多,在环境中的存活力更强,属于K﹣对策者,单次繁殖的后代数量少,C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能力,难度适中。
3.(2025 佛山一模)某岛屿上生长着两种花,花色分别为红色和白色。最初它们是同一物种,都在春季开花。后来由于环境变化,红花植株的花期逐渐提前到冬季,而白花植株的花期仍在春季。经过多代繁殖后,两种植株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花期隔离是导致这两个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
B.花色的差异是这两个物种进化的动力
C.冬季的低温环境直接导致了红花植株花期的改变
D.随时间推移,两者花的形态和结构差异越来越大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解答】解:A、两种植株花期不同,形成了花期隔离,经过多代繁殖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花期隔离是导致这两个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
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花色的差异不是进化的动力,B错误;
C、冬季的低温环境对红花植株花期的改变起选择作用,而不是直接导致其花期改变,红花植株花期改变是基因突变等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题干仅表明花期不同和花色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二者在花的形态和结构上差异不一定越来越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以及协同进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2025 贵州开学)红火蚁原产于美洲,具有发达的毒刺和大顿,它们的入侵会威胁本地多种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火蚁迁入当地会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B.不同分布区的红火蚁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红火蚁经常使用毒刺和大颚攻击猎物,所以毒刺和大颚越来越发达
D.红火蚁入侵后可能会改变某些昆虫进化的方向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红火蚁迁入当地可能会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会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小,A错误;
B、不同分布区的红火蚁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在红火蚁进化过程中,毒刺和大颚较为发达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有较多优势,所以存活下来,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C错误;
D、红火蚁入侵后,可能由于种间关系改变了一些昆虫的自然选择方向,导致进化方向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5.(2024秋 重庆期末)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某鸟类原种群被岛屿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3为种群乙在被岛屿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
C.图2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化石证据;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1)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2)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3)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4)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解答】解:A、图1对不同灵长类物种大脑内MCPH1基因进行测序,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而非比较解剖学证据,A错误;
B、图1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基因组数据可反映遗传信息差异,化石时间数据可确定不同类群出现时间,因此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时间,B正确;
C、图2中a使原种群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a表示地理隔离;b过程中发生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作用于这些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最终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c表示生殖隔离,C正确;
D、图3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但在T之后,若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种群乙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证据、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理解能力。
6.(2025 广西模拟)形态多样的金鱼品系是由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性状均可传递给后代
B.人工选育导致金鱼发生变异
C.人工选择不改变种群基因的频率
D.金鱼和野生鲫鱼是一个物种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解答】解:A、鲫鱼经人工选择获得的可以遗传性状才可传递给后代,A错误;
B、人工选育是对金鱼已有的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导致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
D、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能产生可育后代,金鱼与野生鲫鱼是同一物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隔离与物种形成以及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7.(2024秋 烟台期末)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的主要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且两者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典型的褐花构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构兰,花是紫红色的。它们的花色存在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会增加当地构兰物种的多样性
B.杂交后代过渡花色的出现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C.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会与各自的传粉者以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D.光照、气温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构兰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专题】材料分析题;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一系列花色过渡类型的出现可能增加当地构兰的基因多样性,但短期内不会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
B、杂交后代基因型可能相同,但由于表观遗传而出现过渡花色,B正确;
C、褐花构兰和西藏构兰会与各自的传粉者以及无机环境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发生协同进化,C正确;
D、光照、气温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对构兰种群产生选择作用,从而导致构兰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武汉期末)夏威夷群岛是一群坐落在太平洋上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孤立小岛,距离大陆最近的也有几千千米。多种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岛上。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岛屿上的蜜旋木雀喙长而尖,适合于从树皮裂缝中捉食昆虫,也有以蜗牛为食的蜜旋木雀,但不同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夏威夷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拥有的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基因库
B.不同岛屿之间的地理隔离、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以及自然选择的定向作用导致不同种蜜旋木雀的形成
C.夏威夷群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蜜旋木雀与其天敌协同进化来实现的
D.通过测定与喙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证据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多个基因库,A错误;
B、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使得蜜旋木雀存在差异,成为选择的原材料,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环境和生物都有关系,C错误;
D、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喙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也有差异,因此不能作为物种鉴定的依据,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9.(2024秋 东城区期末)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居住着13种地雀。达尔文发现,它们在体型、喙等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这13种地雀是在150万年间由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被称为“达尔文雀”。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地雀形态特征差异体现了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达尔文雀”出现了丰富的表型
C.各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专题】材料分析题;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不同种地雀形态特征差异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对不同地理环境的适应,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从而使“达尔文雀”出现了丰富的表型,B正确;
C、各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的差异逐渐增大,最终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2024秋 广东期末)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啄木鸟的舌头细长,是因为摄食树缝内昆虫不断伸长的结果
B.猎豹捕食羚羊,猎豹的存在有利于羚羊种群的发展
C.雷鸟在冬季来临前会将羽毛换成白色,如果降雪延迟则不会
D.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不断变异,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产生后,由环境条件决定该变异是保留还是淘汰,啄木鸟的舌头细长,是环境条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由于捕食者猎豹的存在,促进了被捕食者羚羊种群的肌肉的增加,运动速度的提升,即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B正确;
C、雷鸟在冬季来临前会将羽毛换成白色,如果降雪延迟也会,但是这样容易被天敌发现,C错误;
D、环境只起选择作用,滥用抗生素会对细菌抗药性差异其选择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2024秋 开福区校级期末)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具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及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其具有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科研人员在海岸带芦苇荡中发现了野生水稻,其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调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DNA相似性较高,这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
【考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D
【分析】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具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的功能体现了直接价值,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间接价值,B正确;
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野生水稻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调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某物种不同种群的DNA相似性较高,不能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DNA不相同,才体现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2.(2024秋 重庆校级期末)籼稻多种植于我国南方,由野生稻Ⅰ演变而来,具有抗虫抗病特性。粳稻则多种植于北方,由野生稻Ⅲ演变而来,经人工选育所获得且具有抗寒特性。籼稻和粳稻杂交后代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很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籼稻和粳稻由近缘祖先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
B.野生稻通过基因重组获得了抗虫、抗病和抗寒等变异特性
C.籼稻和粳稻属于同一个物种,与野生稻相比则属于栽培稻
D.籼稻和粳稻的种植区域不同,因地理隔离导致其配子不育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答】解:A、无论是籼稻还是粳稻,都是由野生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进化形成的类型,A正确;
B、野生稻通过基因突变获得了抗虫、抗病和抗寒等变异特性,B错误;
C、籼稻和粳稻杂交后代部分配子不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
D、籼稻和粳稻配子不育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秋 烟台期末)库蚊又称家蚊,种类繁多,其中淡色库蚊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致倦库蚊主要分布在南方,上海地处两种类群的交叉地带,出现了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两者中间型同时存在的分布特征。
(1)中间型个体是可育的,说明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  生殖 隔离。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应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  基因重组 。
(2)典型的北方淡色库蚊与典型的南方致倦库蚊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导致两种群形成这些显著差异的因素有  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 (答出2点)。
(3)研究人员采集了4个蚊种,提取其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并测序,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如表所示。遗传距离可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的程度,在动物中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通常不超过0.0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的是  淡色库蚊 ;与稻富库蚊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三带喙库蚊 ;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  否 (填“是”或“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  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
蚊种 稻富库蚊 三带喙库蚊 淡色库蚊 凶小库蚊
稻富库蚊 0.003
三带喙库蚊 0.107 0.008
淡色库蚊 0.076 0.098 0.001
凶小库蚊 0.047 0.116 0.069 0.011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
【专题】数据表格;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1)生殖 基因重组
(2)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
(3)淡色库蚊 三带喙库蚊 否 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两种类群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两者杂交后代中间型可育,因此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两种类群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两者杂交后代可育,中间型个体性状与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都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是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2)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在成蚊腹节背板淡色基带、幼虫呼吸管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使得两者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3)分析表数据可知,4个蚊种中,淡色库蚊COI序列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种内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差异性最小。4个蚊种中,三带喙库蚊与稻富库蚊COI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07,亲缘关系最远。根据题干信息,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故答案为:
(1)生殖 基因重组
(2)两种群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两种群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的基因交流
(3)淡色库蚊 三带喙库蚊 否 崇明采集的稻富库蚊与凶小库蚊COI序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47,已远超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2,所以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武汉期末)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  物种组成 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  生态系统 。
(2)三江源地区逊木措湖中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 a)。该食物网中裸鲤属于第  二、三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7.56% %(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3)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
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  分化 (填“重叠”或“分化”)。
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  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
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  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
【考点】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1)物种组成;生态系统
(2)二、三;17.56%
(3)①分化
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③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分析】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
2、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从来没有植物覆盖或植物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放过牧的牧场显然属于次生演替。
【解答】解:(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裸鲤既占第二营养级又占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浮游动物中的能量及裸鲤中的490,即5980+450=6430;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裸鲤中的部分能量及裂腹鱼能量,即860﹣450+580=990。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15.4%。
(3))①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为了生存下去,会导致物种间生态位的分化。
②同域物种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而物种间拥有生殖隔离,所以表明出现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属于化学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物种组成;生态系统
(2)二、三;17.56%
(3)①分化
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③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5.(2024秋 南开区期末)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和灰白色,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鸟类更易于在白天发现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的个体,并捕食它们。科研人员对某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桦尺蛾体色的差异来源于  基因突变 ,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对该地A、B、C三个区域桦尺蛾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鸟类的捕食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  选择 作用,推测1975年以后  灰白 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了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一段时间后统计不同体色桦尺蛾的存活率,结果如图2。若曲线I为  灰白 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是由于种群中决定  体色的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物的进化;理解能力.
【答案】(1)基因突变
(2)选择;灰白
(3)灰白
(4)体色的基因频率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和灰白色,体色的差异来源于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鸟类的捕食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起定向的选择作用,推测1975年以后灰白色桦尺蛾的存活率更高。
(3)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与A、B、C环境相似的另一区域投放了等量的黑色和灰白色桦尺蛾,一段时间后统计不同体色桦尺蛾的存活率,结果如图2。若曲线Ⅰ为灰白色桦尺蛾的存活率,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4)不同体色桦尺蛾比例的变化,是由于种群的决定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2)选择;灰白
(3)灰白
(4)体色的基因频率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