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高二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高二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如生产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负效应则表现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B.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碎片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C.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在负效应区可能会低于相邻生态系统
D.效应区内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相邻生态系统高
2.(2023秋 隆回县校级期末)草原上的老猎人说:“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就蕴含了食物链关系及生态平衡的规则。下面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羊、草的数量变化体现出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正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C.捕食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
D.调查草原上的黄羊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3.(2023秋 中山市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4.(2024 道里区校级模拟)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
5.(2023秋 金台区期末)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生态缸中生物数量越少,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6.(2023秋 龙凤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
7.(2024 广西模拟)在生物学上,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以下列举的生物学过程不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
A.猎物与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
B.胰岛素含量与血糖浓度的变化
C.草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D.寒流来袭与某些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8.(2023秋 怀仁市期末)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9.(2023秋 金台区期末)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模式没有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
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10.(2023秋 新郑市校级期末)生态系统中存在正反馈调节,该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如森林砍伐对水循环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正反馈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砍伐形成了新的栖息地类型,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B.森林砍伐导致生长季节的养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土壤更肥沃
C.森林砍伐会导致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植被进一步流失
D.森林砍伐导致径流中营养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富营养化
11.(2023秋 利通区校级期末)生态缸是指在隔绝物质交换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的封闭式人工微型生态系统。下列会降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采用散射光照射生态缸
C.向生态缸添加一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12.(2023秋 红谷滩区校级期末)近年来,微景观生态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
B.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制作完成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
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的联系较大,生态缸维持的时间会较长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春 吉林期中)近年来,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和水源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回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1)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    ,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此过程属于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经研究,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可采用“以螺控藻”方案对水华进行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
(2)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    ,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长江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    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如图1、2所示。
①通过检测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此外,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了有机物沿    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    来减少海水中的CO2。
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助力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    。
14.(2023秋 沈阳期末)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中,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a~g代表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营养级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图2中,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代表能量值的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图3表示图1中Ⅰ、Ⅱ、Ⅲ中的各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营养关系。请回答:
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在甲的能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后的丙是原来的    倍(结果用分数表示)。
(4)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调节;碳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自DDT使用至今,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世界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    性相关。
15.(2023 西城区校级模拟)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较高,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易引起富营养化,因此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N、P污染可能导致自然水域蓝藻(蓝细菌)等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    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藻类生活周期短。藻类大量增生后伴随着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最终超出生态系统的    能力而崩溃。
(2)科研人员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改造,其原理如图。
①若不给污水处理池甲通入O2,在甲气体出口收集到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若通入足够的O2,则收集到气体中无甲烷成分,由此推测产甲烷菌的代谢类型为    。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高,其原因是    。
②硝化细菌代谢类型与绿色植物相同,硝化作用是将﹣N转化成﹣N或﹣N;反硝化细菌和乳酸菌代谢类型相同,反硝化作用是将﹣N和﹣N还原成气N2。依据上述信息分析去除有机污染物中N的过程,填写下表(+表示通入O2,﹣表示不通入O2)。
污水处理装置 通入O2 接种主要微生物
甲 ﹣ 产甲烷杆菌

   
   

   
   
(3)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见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
①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    ,具有涵养水源、物种储存、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②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    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A.好氧 B.放氧 C.厌氧 D.兼性厌氧
③人工湿地和生态塘除了具有生态保护、修复的功能,还兼具生态景观游憩休闲功能,实现    效益双丰收。
期末押题预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4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如生产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负效应则表现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B.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碎片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C.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在负效应区可能会低于相邻生态系统
D.效应区内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相邻生态系统高
【考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专题】材料分析题;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边缘效应是由于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导致其组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所以研究利用好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解:A、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A正确;
B、人类活动增强,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使得靠近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B正确;
C、边缘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因此,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在负效应区可能会低于相邻生态系统,C正确;
D、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效应区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比相邻生态系统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3秋 隆回县校级期末)草原上的老猎人说:“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就蕴含了食物链关系及生态平衡的规则。下面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羊、草的数量变化体现出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正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
C.捕食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
D.调查草原上的黄羊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题目中所反应的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关系,体现草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证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食物链中都很重要。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羊、草的数量变化体现出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捕食者即消费者的存在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C正确;
D、黄羊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需要使用标记重捕法,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2023秋 中山市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考点】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生态环境.
【答案】A
【分析】甲瓶中小鱼过多,瓶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瓶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瓶中生态平衡。
【解答】解:A、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A错误;
B、乙瓶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生物可以生活时间较长,B正确;
C、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和池泥中,C正确;
D、丙瓶在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不会平衡,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应放在散射光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2024 道里区校级模拟)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
【考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封山育林减少人类的干扰,是保持森林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下发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得以保持或增加,使得森林营养结构变复杂,提高森林的生物稳定性。
【解答】解:A、大气中的气体没办法通过封山育林来控制,所以封山育林不能控制了物质循环,A错误;
B、封山育林,不是引进新物种,是保持森林自给自足的生态模式,B错误;
C、封山育林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但这与提高生态系统生物稳定性关系不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类型,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2023秋 金台区期末)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生态缸中生物数量越少,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考点】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A正确;
B、提供的生物生活力要强,否则会因生物很快死亡而使该生态系统被破坏,B正确;
C、生态缸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黑暗条件下,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鱼会因为缺少氧气而死亡,植物也会因为没有能量来源而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生态缸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6.(2023秋 龙凤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1、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答】解: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B、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如: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B正确;
C、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也存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即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负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及意义,能结合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7.(2024 广西模拟)在生物学上,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以下列举的生物学过程不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
A.猎物与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
B.胰岛素含量与血糖浓度的变化
C.草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D.寒流来袭与某些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D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解答】解:A、捕食者与猎物形成的种群数量存在反馈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通过该过程使机体的血糖水平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草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食草动物少,草多;食草动物多,草少”的规律,属于反馈调节,C错误;
D、寒流是影响昆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不会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馈调节、血糖调节、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8.(2023秋 怀仁市期末)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生态缸要连通氧气泵,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考点】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A正确;
B、微水景生态缸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气,生态缸连通氧气泵,会导致生态缸CO2的浓度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B错误;
C、生态缸的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2023秋 金台区期末)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模式没有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
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考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物质循环.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解能力.
【答案】C
【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错误;
C、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分为上﹣中﹣下﹣地表四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2023秋 新郑市校级期末)生态系统中存在正反馈调节,该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如森林砍伐对水循环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正反馈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砍伐形成了新的栖息地类型,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B.森林砍伐导致生长季节的养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土壤更肥沃
C.森林砍伐会导致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植被进一步流失
D.森林砍伐导致径流中营养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富营养化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以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系统中比较少见。
【解答】解:A、森林砍伐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森林砍伐导致生长季节的养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土壤更贫瘠,B错误;
C、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以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系统中比较少见,森林砍伐会导致降水减少,从而导致植被进一步流失,C正确;
D、森林砍伐导致径流中营养物质浓度降低,不会导致富营养化,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1.(2023秋 利通区校级期末)生态缸是指在隔绝物质交换的空间内,依据生态学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的封闭式人工微型生态系统。下列会降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采用散射光照射生态缸
C.向生态缸添加一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考点】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和生物的干扰;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得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4、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不宜装满,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得存储一定的空气;5、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
【解答】解:A、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会减少生态缸的分解者,降低物质循环,可能会降低该系统稳定性,A正确;
B、该生态缸中生态系统需要能量输入,给予散射光会增加稳定性,B错误;
C、向生态缸添加一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通入一定量的空气供生态系统的生物利用,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3秋 红谷滩区校级期末)近年来,微景观生态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
B.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制作完成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
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的联系较大,生态缸维持的时间会较长
【考点】生态缸的制作与观察.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A正确;
B、在生态缸的物质循环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C正确;
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会进行联系,如外界的O2进入缸内,供消费者利用等,进而使生态缸的稳定性维持时间更长,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缸的制作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2024春 吉林期中)近年来,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土壤退化、土壤和水源重金属超标、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回答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1)水华发生过程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  下降 ,导致水中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此过程属于  正反馈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经研究,适量投放铜锈环棱螺对引起水华的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可采用“以螺控藻”方案对水华进行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
(2)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  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长江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  就地 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3)“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如图1、2所示。
①通过检测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 。此外,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了有机物沿  食物链(食物网) 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  利用表层海水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 来减少海水中的CO2。
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助力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  整体 。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生物富集.
【专题】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答案】(1)下降;正反馈;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2)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就地
(3)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食物链(食物网);利用表层海水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整体
【分析】1、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解:(1)水华是由于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太高,导致水体中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中氧气消耗量过多而下降,引起水体中鱼类以及其他需氧型生物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这种使水体偏离稳态程度越来越大的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生物防治的优点有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2)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的特点,通过生物富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重金属进入生物群落后,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被分解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发生生物富集,长江江豚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最高。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长江流域原地进行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3)①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所以养殖区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较低。故养殖区可降低表层海水CO2相对含量,生态系统中,贝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着食物链、食物网传递,增加了有机碳的储存,同时,由图可知,贝类还可通过利用海水表层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盐用于贝壳构成来降低海水中的CO2。
②“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实现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故答案为:
(1)下降;正反馈;不污染环境,可使藻类数量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2)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就地
(3)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由浮游植物和海带等构成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食物链(食物网);利用表层海水CO2形成的碳酸盐构成贝壳;整体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023秋 沈阳期末)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中,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a~g代表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热能 ,营养级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  一营养 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图2中,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  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00%。 (用图中所给代表能量值的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图3表示图1中Ⅰ、Ⅱ、Ⅲ中的各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营养关系。请回答:
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在甲的能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调整后的丙是原来的   倍(结果用分数表示)。
(4)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 调节;碳以  二氧化碳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自DDT使用至今,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世界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 性相关。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态金字塔;物质循环.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热能 一营养
(2)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
(3)
(4)负反馈 二氧化碳 全球性
【分析】分析图1,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
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少能量按照20%计算。
【解答】解:(1)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营养级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并没有被营养级Ⅱ同化,属于第一营养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①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
②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2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x÷20%+x÷20%÷20%=13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3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y÷20%+y÷20%÷20%=17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3x=17y,则=。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自DDT使用至今,由于生物富集作用,世界各处几乎都发现有DDT的累积,这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相关。
故答案为:
(1)热能 一营养
(2)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
(3)
(4)负反馈 二氧化碳 全球性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果和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等,抓住图示中的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5.(2023 西城区校级模拟)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较高,直接排放至天然水体易引起富营养化,因此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处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N、P污染可能导致自然水域蓝藻(蓝细菌)等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  呼吸作用 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藻类生活周期短。藻类大量增生后伴随着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  正反馈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最终超出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而崩溃。
(2)科研人员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改造,其原理如图。
①若不给污水处理池甲通入O2,在甲气体出口收集到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若通入足够的O2,则收集到气体中无甲烷成分,由此推测产甲烷菌的代谢类型为  异养厌氧型 。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高,其原因是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
②硝化细菌代谢类型与绿色植物相同,硝化作用是将﹣N转化成﹣N或﹣N;反硝化细菌和乳酸菌代谢类型相同,反硝化作用是将﹣N和﹣N还原成气N2。依据上述信息分析去除有机污染物中N的过程,填写下表(+表示通入O2,﹣表示不通入O2)。
污水处理装置 通入O2 接种主要微生物
甲 ﹣ 产甲烷杆菌

 + 
 硝化细菌 

 ﹣ 
 反硝化细菌 
(3)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人工实验湿地(见图)。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
①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  群落 ,具有涵养水源、物种储存、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②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  ACD 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A.好氧 B.放氧 C.厌氧 D.兼性厌氧
③人工湿地和生态塘除了具有生态保护、修复的功能,还兼具生态景观游憩休闲功能,实现  生态效益、经济 效益双丰收。
【考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化能合成作用.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答案】(1)呼吸作用;正反馈;自我调节
(2)①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②+;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3)①群落
②ACD
③生态效益、经济
【分析】1、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2、氧气可促进有氧呼吸,但会抑制无氧呼吸。
【解答】解:(1)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其原因之一是因为藻类大量繁殖,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因为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根据题意分析,水体污染后引起了水生动物死亡,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最终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崩溃。
(2)①加氧气分解产生了简单有机物甲烷,而不加氧气没有,说明氧气抑制了甲烷菌的分解作用。所以它应该是异养厌氧型,检测甲液体中氨态氮的浓度,流出口的浓度比流入口明显升高,其原因是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了,产生。
②向乙中通入O2(+),检测乙液体中硝态氮的浓度,发现流出口比流入口处的和的浓度都增高,说明乙中有硝化细菌。不给丙通入O2(﹣),检测发现流出丙的液体中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少,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氮气,说明丙中有反硝化细菌。
(3)①人工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②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好氧、厌氧及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故选:ACD。
③人工湿地和生态塘除了具有生态保护、修复的功能,还兼具生态景观游憩休闲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正反馈;自我调节
(2)①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②+;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
(3)①群落
②ACD
③生态效益、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代谢类型、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内容,解题关键是准确分析题干信息,再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