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预测】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高二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高二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美天河生态建设为指引,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奋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天河。下列有关措施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废物的重复利用
B.对普通民众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C.在河流湖泊放生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
D.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鸟类迁徙廊道
2.某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图为一年中保护区内3种猛禽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该保护区对其中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B.据图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与草原生物群落相比,该保护区生物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更强
3.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于竹子,而森林砍伐、修路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割、破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的食物和栖息地均属于其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这些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D.为增加物种多样性,从国外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
5.胡锦矗先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早在1974年胡教授团队就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大熊猫种群其数量不可能减少
B.大熊猫自然种群个体数量少与其繁殖能力有关
C.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大熊猫的迁入率和迁出率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6.大兴安岭林区某鹿科动物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下列保护措施不当的是(  )
A.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易地保护
B.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
C.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
D.建立生态廊道,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
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多样性
C.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8.漳河水库是湖北省管辖的大型人工水库,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库区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是湖北省旅游和避暑胜地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水库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物导致草鱼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偏小
B.水库中草鱼、鲢鱼、青鱼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取决于它们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不同
C.水库底泥中沉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属于生态系统中未利用的能量
D.漳河库区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它的分布范围很小,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属于极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能开花;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幼树死亡率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树杜鹃种子发芽率低是导致其种群数量稀少的直接原因之一
B.大树杜鹃是一种高大乔木且分布范围很小,可以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树杜鹃的根本措施
D.人为将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完全清理掉,一定能提高其种子发芽率
10.诸暨市高湖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蓄洪滞洪、生态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展示和教育科普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公园的多种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公园的修建改善了白鹭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C.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越多,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D.湿地中生活的白鹭不同个体性状各异,是物种多样性的体现
11.生态伦理道德强调人类应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下做法与这一论点不相符的是(  )
A.适当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促进林木生长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和建巢
C.为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建立自然保护区
D.在高速公路的路基上修建动物穿行的涵洞
12.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要高于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任何外来物种的引入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沙滩是海岛宝贵的自然和旅游资源,常孕育着一定面积的特有植物,如单叶蔓荆、狗牙根、肾叶打碗花等植物群落。单叶蔓荆能抗风沙、耐干旱等,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海岛沙滩的严重侵蚀和退化,单叶蔓荆群落受到极大威胁。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岛上分布着不同的群落,区别海岛上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单叶蔓荆群落中单叶蔓荆为优势种,判断单叶蔓荆为优势种的依据是   。
(2)单叶蔓荆叶片较小,表皮较厚,根系发达,这对于其适应生长环境具有的意义是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单叶蔓荆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其与   协同进化的结果。单叶蔓荆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药用价值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人类活动导致海岛沙滩单叶蔓荆群落正在加速消失,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为修复单叶蔓荆群落,研究人员研究了单叶蔓荆群落面积与沙滩面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提出保护和修复单叶蔓荆群落的一项措施:   。
14.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入侵我国后在某些区域泛滥,危害当地生态和农业生产。研究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防治紫茎泽兰,筛选出3种本地植物(南酸枣、假地豆和狗尾草)分别与紫茎泽兰混种,一段时间后测定植物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入侵后,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的条件是    (答出1点)。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导致生态系统的    能力下降。
(2)根据实验结果,3种本地植物中控制紫茎泽兰生长最有效的是    ,判断依据是    。
(3)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15.资料一:我国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入选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曾因人类狩猎、栖息地破碎化等原因一度濒临灭绝。它们活动范围广,为海拔2500米到5000米的寒温针叶林带,偶至针阔叶混交林。有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不同海拔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不同,适宜滇金丝猴分布区范围将发生改变。
资料二:受食物资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滇金丝猴全年食物占比约为松萝(一种挂树地衣)百分之五十以上,还有叶、果实、种子、花、嫩芽、竹叶竹笋、树皮、真菌,偶尔捕食鸟、蛋、昆虫等。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雌猴会细心看护婴猴以防天敌捕获。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和华山松等的种植,巡林员救护,尤其冬季合理投食,收集它们的大便分析是否有细菌或者寄生虫感染等措施保护滇金丝猴,研究人员用踪迹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红外相机技术、访问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从1996年约1000多只,增加到现在3800多只。
(1)由资料一分析,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    (至少答两点)。相比鼠,滇金丝猴雌猴两年生一胎,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是其种群数量增长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二显示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种群外部生物因素有    (至少答两点)。
(2)相比于标记重捕法,踪迹调查法、红外相机技术、访问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的优势有    (答出1点即可)。
(3)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廊道修复,云杉、冷杉和华山松的种植恢复植被等措施可以提高滇金丝猴的    ,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
(4)生态文明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科研工作者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如图:
对于游客而言是想以最小观察距离进行观赏,但由图可知    m的观赏距离是最优的。且不同的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对噪声干扰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   滇金丝猴的抗干扰能力最强,婴猴对噪声干扰相对敏感。请根据本研究结果为公园管理者设计提示游客的标语:   。
期末押题预测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美天河生态建设为指引,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奋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天河。下列有关措施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废物的重复利用
B.对普通民众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C.在河流湖泊放生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
D.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鸟类迁徙廊道
【分析】生态文明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解答】解:A、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废物的重复利用,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错误;
B、对普通民众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普通民众认识并保护生物多样性,B错误;
C、放生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鸟类迁徙廊道,使同种鸟类可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2.某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森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图为一年中保护区内3种猛禽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该保护区对其中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B.据图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与草原生物群落相比,该保护区生物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更强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
【解答】解:A、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该保护区对其中生物进行就地保护,A正确;
B、从图中3种猛禽种群密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可知,不同季节猛禽数量有变化,而猛禽数量变化反映了其食物资源等的变化,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与草原生物群落相比,该保护区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虽然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一般较高,但仅从图中3种猛禽种群密度变化不能直接得出该保护区生物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更强,因为还需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自然保护区猛禽种群密度变化的图表,综合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图表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生态系统相关问题。
3.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于竹子,而森林砍伐、修路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割、破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的食物和栖息地均属于其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这些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
【分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1)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3)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研究大熊猫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正确;
B、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森林具有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建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D.为增加物种多样性,从国外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关系,增加物种多样性的手段.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就是指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A正确;
B、在群落演替的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错误;
D、盲目引进物种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保护措施,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5.胡锦矗先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早在1974年胡教授团队就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大熊猫种群其数量不可能减少
B.大熊猫自然种群个体数量少与其繁殖能力有关
C.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大熊猫的迁入率和迁出率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大熊猫种群,只是预示着未来种群数量有增长趋势,但如果受到环境变化(如栖息地破坏、食物短缺等)、疾病等因素影响,其数量仍可能减少,A错误;
B、大熊猫繁殖能力相对较弱,繁殖周期长、产仔数量少等特点,导致其自然种群个体数量少,B正确;
C、人类活动(如开发建设、道路修建等)可能破坏大熊猫的栖息地,影响其迁移,进而影响大熊猫的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对大熊猫保护相关问题的考查,检验学生对种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6.大兴安岭林区某鹿科动物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下列保护措施不当的是(  )
A.建立保护区,对其种群实施易地保护
B.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
C.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
D.建立生态廊道,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
【分析】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解答】解:A、建立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而不是易地保护,A错误;
B、开展当地生态修复,提高环境承载力,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对受伤个体开展救助并及时放归野外,可以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C正确;
D、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消除地理隔离,有利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防止其种群遗传衰退,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充分获取题中信息,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多样性
C.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A正确;
B、控制人口增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发展经济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能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C错误;
D、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作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8.漳河水库是湖北省管辖的大型人工水库,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库区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是湖北省旅游和避暑胜地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水库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物导致草鱼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偏小
B.水库中草鱼、鲢鱼、青鱼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取决于它们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不同
C.水库底泥中沉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属于生态系统中未利用的能量
D.漳河库区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镶嵌分布。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答】解:A、若标记物导致更易被天敌捕食,则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因此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
B、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们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B正确;
C、水库内底泥中沉积的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观赏、经济、医用等价值,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充分获取题中信息,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9.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它的分布范围很小,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属于极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能开花;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幼树死亡率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树杜鹃种子发芽率低是导致其种群数量稀少的直接原因之一
B.大树杜鹃是一种高大乔木且分布范围很小,可以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树杜鹃的根本措施
D.人为将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完全清理掉,一定能提高其种子发芽率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解答】解:A、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这就导致其数量难以增加,种群数量稀少,A正确;
B、大树杜鹃为高大乔木且分布范围很小,数量很少,可以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改善它们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树杜鹃的根本措施,C正确;
D、人为将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完全清理掉,会破坏其原有环境,不一定能提高其种子发芽率,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10.诸暨市高湖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蓄洪滞洪、生态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展示和教育科普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公园的多种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公园的修建改善了白鹭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C.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越多,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D.湿地中生活的白鹭不同个体性状各异,是物种多样性的体现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湿地公园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这是间接价值,其他的休闲度假等作用应该是直接价值,所以说应该体现的是直接和间接价值,A错误;
B、这里的修建应该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应该属于就地保护,不是易地保护,B正确;
C、应该是物种数量越多,稳定性越强,而不是生物数量越多稳定性越强,C错误;
D、对于白鹭来说,性状各异应该是遗传多样性的体现,没有涉及到多个物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1.生态伦理道德强调人类应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下做法与这一论点不相符的是(  )
A.适当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促进林木生长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和建巢
C.为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建立自然保护区
D.在高速公路的路基上修建动物穿行的涵洞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解答】解:A、适当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改变群落的结构,有助于促进林木生长,A正确;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会干扰生物的正常生存,B错误;
C、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为保护白头叶猴,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C正确;
D、在高速公路的路基上修建动物行走的涵洞,可降低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干扰、尽量保护当地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间的协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要高于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任何外来物种的引入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有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间接价值是在无形中体现出来的,比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从对自然界的作用来看,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错误;
D、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一定都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如果是盲目不当的引入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丧失,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沙滩是海岛宝贵的自然和旅游资源,常孕育着一定面积的特有植物,如单叶蔓荆、狗牙根、肾叶打碗花等植物群落。单叶蔓荆能抗风沙、耐干旱等,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海岛沙滩的严重侵蚀和退化,单叶蔓荆群落受到极大威胁。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岛上分布着不同的群落,区别海岛上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物种组成 。单叶蔓荆群落中单叶蔓荆为优势种,判断单叶蔓荆为优势种的依据是 株数多、覆盖面广以及生物量大 。
(2)单叶蔓荆叶片较小,表皮较厚,根系发达,这对于其适应生长环境具有的意义是 单叶蔓荆能够在干旱、风沙等恶劣条件下生存并繁衍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单叶蔓荆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其与 无机环境以及群落中其他生物 协同进化的结果。单叶蔓荆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药用价值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和直接 价值。
(3)人类活动导致海岛沙滩单叶蔓荆群落正在加速消失,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为修复单叶蔓荆群落,研究人员研究了单叶蔓荆群落面积与沙滩面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提出保护和修复单叶蔓荆群落的一项措施: 扩大沙滩面积 。
【分析】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海岛上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这些群落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物种组成。对于单叶蔓荆群落来说,单叶蔓荆作为优势种,其数量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体现在它的株数多、覆盖面广以及生物量大等方面。
(2)单叶蔓荆的叶片较小、表皮较厚、根系发达,较小的叶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较厚的表皮可以保护叶片免受风沙的侵袭,而发达的根系则可以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特征是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其意义是单叶蔓荆能够在干旱、风沙等恶劣条件下生存并繁衍。从协同进化的角度来看,单叶蔓荆能够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其与无机环境以及群落中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单叶蔓荆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单叶蔓荆具有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人类活动导致海岛沙滩单叶蔓荆群落正在加速消失,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根据图中单叶蔓荆群落面积与沙滩面积之间的关系可知,沙滩面积越大,单叶蔓荆群落面积就越大,因此要保护和修复单叶蔓荆群落,可以扩大沙滩面积。
故答案为:
(1)物种组成 株数多、覆盖面广以及生物量大
(2)单叶蔓荆能够在干旱、风沙等恶劣条件下生存并繁衍 无机环境以及群落中其他生物 间接和直接
(3)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扩大沙滩面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4.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入侵我国后在某些区域泛滥,危害当地生态和农业生产。研究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防治紫茎泽兰,筛选出3种本地植物(南酸枣、假地豆和狗尾草)分别与紫茎泽兰混种,一段时间后测定植物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入侵后,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的条件是  生长条件适宜、缺乏天敌、竞争力强、适应性强 (答出1点)。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导致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下降。
(2)根据实验结果,3种本地植物中控制紫茎泽兰生长最有效的是  假地豆 ,判断依据是  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生长没有明显变化,而紫茎泽兰的生物量下降最明显 。
(3)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
【分析】入侵种往往在入侵地能够大量繁殖,其原因是入侵地的生长条件适宜、缺乏捕食者等天敌、入侵种本身竞争力强、适应性强,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生物入侵会导致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稳定性降低。
【解答】解:(1)由于入侵地环境比较适合紫茎泽兰繁殖,并且入侵地没有其天敌(例如捕食者),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更加占据优势等多方面原因,使得紫茎泽兰能在入侵地大量繁殖;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更加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稳定性也降低。
(2)分析图1可知,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与假地豆混种后,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分析图2可知,紫荆泽兰与假地豆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的生长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采用假地豆混种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生长。
(3)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生长条件适宜、缺乏天敌、竞争力强、适应性强 自我调节
(2)假地豆 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生长没有明显变化,而紫茎泽兰的生物量下降最明显
(3)直接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资料一:我国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入选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曾因人类狩猎、栖息地破碎化等原因一度濒临灭绝。它们活动范围广,为海拔2500米到5000米的寒温针叶林带,偶至针阔叶混交林。有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不同海拔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不同,适宜滇金丝猴分布区范围将发生改变。
资料二:受食物资源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滇金丝猴全年食物占比约为松萝(一种挂树地衣)百分之五十以上,还有叶、果实、种子、花、嫩芽、竹叶竹笋、树皮、真菌,偶尔捕食鸟、蛋、昆虫等。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雌猴会细心看护婴猴以防天敌捕获。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和华山松等的种植,巡林员救护,尤其冬季合理投食,收集它们的大便分析是否有细菌或者寄生虫感染等措施保护滇金丝猴,研究人员用踪迹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红外相机技术、访问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从1996年约1000多只,增加到现在3800多只。
(1)由资料一分析,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  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长 (至少答两点)。相比鼠,滇金丝猴雌猴两年生一胎,种群内部生物因素  出生率 是其种群数量增长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二显示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种群外部生物因素有  食物、天敌、寄生虫 (至少答两点)。
(2)相比于标记重捕法,踪迹调查法、红外相机技术、访问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的优势有  不对滇金丝猴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 (答出1点即可)。
(3)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廊道修复,云杉、冷杉和华山松的种植恢复植被等措施可以提高滇金丝猴的  环境容纳量 ,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
(4)生态文明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科研工作者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如图:
对于游客而言是想以最小观察距离进行观赏,但由图可知  6~10 m的观赏距离是最优的。且不同的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对噪声干扰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 成年雄性 滇金丝猴的抗干扰能力最强,婴猴对噪声干扰相对敏感。请根据本研究结果为公园管理者设计提示游客的标语: 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请不要用您的温暖,烫伤小动物 。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
2、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和种群外部两方面影响。种内竞争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关系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寄生虫也会影响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食物和天敌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种群受影响越大,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答】解:(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结合材料一可知,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长等。鼠1年一般能够繁殖6﹣8次,而1次可以产下小老鼠5﹣10只,滇金丝猴雌猴两年生一胎,与鼠相比,出生率是影响滇金丝猴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影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种群外部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寄生虫等。
(2)采用踪迹调查法、红外相机技术、访问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优点是不对滇金丝猴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
(3)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廊道修复,云杉、冷杉和华山松的种植恢复植被等措施可以提高滇金丝猴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这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
(4)由图可知,若要获取最小观察距离,且猴子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多,应选择6~10m的观赏距离,成年雄性在平均噪声值高的位置数量最多,说明其抗干扰能力最强。提示游客的标语为: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请不要用您的温暖,烫伤小动物等。
故答案为:
(1)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长 出生率 食物、天敌、寄生虫
(2)不对滇金丝猴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
(3)环境容纳量
(4)6~10 成年雄性 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请不要用您的温暖,烫伤小动物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