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押题试卷(3)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押题试卷(3)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辽宁省中考历史押题试卷(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文物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下列文物共同反映出我国原始陶器(  )
A. 源于南方劳动实践 B. 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
C. 证实早期国家诞生 D. 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2.2025年2月10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信仰之光______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开幕。展览以马克思主义文献为主要载体,还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人类进入19世纪,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无产阶级却愈加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于1848年发表了(  )
A. 《人权宣言》 B. 《资本论》 C. 《共产党宣言》 D. 《战争与和平》
3.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进文学革命 B. 弘扬传统文化 C. 提倡自由平等 D. 否定西方文化
4.“一方面,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又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僵化。”这句话评价的是苏联模式,苏联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大规模进行农业集体化
C. 新宪法的公布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5.1916年,陈独秀撰文将明中叶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分为七期,第七期是“民国宪政实行时代”,强调“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陈独秀此番言论意在(  )
A. 说明思想启蒙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B. 纠正辛亥革命中的过激倾向
C. 改造并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D. 赞扬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硕大
6.如图是学者整理的世界字母演化简图,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希腊文化影响深远 B. 古代文明一脉相承 C. 埃及最早出现文字 D. 文化发展相互影响
7.观察下列三幅形势图,它们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8.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随后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由此,人类进入(  )
A. 电气时代 B. 蒸汽时代 C. 信息时代 D. 铁路时代
9.张刚等几位同学追逐先辈足迹,探寻复兴之路,他们打卡了以下地点(如图),他们开展的主题活动是(  )
A. 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 B. 感悟国防建设的艰苦历程
C. 探究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D. 坚守传统文化的血脉根基
10.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普遍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竞占了全部经费的80%……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这则材料说明(  )
A. 洋务企业福利好 B. 洋务运动顺应历史的发展
C. 洋务企业利润高 D. 洋务运动存在严重局限性
11.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 B. 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C. 儒家学派地位逐步提升 D. 诸子百家都认同民本思想
12.如图的雕像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美国人全神贯注地聆听“炉边谈话”的情景。“炉边谈话”是罗斯福总统向全国百姓解读政府政策的重要节目。“炉边谈话”的内容可能有(  )
A. 解读《全国工业复兴法》
B. 宣传自由放任经济理念
C. 号召百姓大量购买股票
D. 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主张
13.《人权宣言》第六条“……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体现的原则是(  )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选拔官吏,德才为先 D. 社会契约,主权在民
14.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制定的法律条文。例如,连坐法规定:“一人犯罪,全家受罚”;奖励告奸则鼓励民众检举揭发犯罪行为。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民众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B. 强化国家社会控制,维护统治秩序
C. 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增加财政收入 D. 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提升知识水平
15.加入WTO之后,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参与规则谈判和制定、推动改革,引领新兴议题,是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参与者”。这说明,中国加入WTO(  )
A.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B. 极大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C. 标志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五:“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唐太宗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2) 材料三中图1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图2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它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4) 根据材料五,说出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或理念。
(5) 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7.民族交融
多元一体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在春秋时期,有的大国曾吞并了 30多个小国,有的大国甚至吞并了四五十个小国。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大国、十几个小国。
(1) 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归纳这种趋势出现的因素。
材料二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交融。在南方,经过激烈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的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越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4)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今天民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科学的理论”诞生的标志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材料二: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的信仰、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人类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摘编自《人民日报》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简析这一理论创新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政策。新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3) 材料三中“新政策”是指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三指出该政策是怎样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的?
材料四:经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7倍,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解说词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19.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明晰世界格局】
材料一
(1) 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A处所对应的国际秩序和B处文件的名称。
【剖析大国关系】
材料二在联盟内部,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扩张引起的……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2) 材料二中“战争取得最后胜利”,2025年是这场“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请你用一例史实印证联盟内部“互相配合支援”。
(3) 结合所学回答,美国在经济层面是如何“遏制”苏联的?你是否赞同材料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关注社会时事】
材料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世界共赴“新春之约”。向新,促进大国关系稳定发展;共兴,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同行,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摘编自新华社 2025年2月《大国外交的新春之约》
(4)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当今时代你认为该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小题1】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景之治。
【小题2】都江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小题3】原因: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著作:《齐民要术》。
【小题4】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小题5】国家的稳定、政策的合理、兴修水利等。
17.【答案】【小题1】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因素:①生产力的进步;②战争的推动;③民族之间的交融;④旧制度的瓦解;⑤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
【小题2】方式:和亲;战争;民族迁徙;政府开发管理。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小题3】特点: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或多向的。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4】认识:友好的民族关系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
18.【答案】【小题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
【小题2】创立了列宁主义。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小题3】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小题4】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了坚实基础。
19.【答案】【小题1】国际秩序:凡尔赛体系。
名称:《华沙条约》
【小题2】周年:80周年。
史实:诺曼底登陆等
【小题3】经济层面:实行马歇尔计划。
是否赞同: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理由: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是美苏冷战的根源;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对苏联发动冷战,苏联才予以反击
【小题4】做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避免冲突和对抗,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合作与共赢的原则,通过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式,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