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耕 地 与 粮 食 安 全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学习目标说出耕地资源的价值,描述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点。说出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探讨存在的突出问题。描述我国粮食生产与进口增长态势,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开展耕地调查,发现家乡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寻保护家乡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就是要保障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用不足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20%的人口。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最多的国家,人均粮食产量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解决好我国居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什么还要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耕地资源的价值PART ONE1.1概念: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1.2分类:熟地:经过多年耕种的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滩地和海涂(每年收获一季)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宜耕荒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由于采矿业是破坏土地最严重的行业,因此狭义的讲土地复垦是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系统恢复。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土地复垦的概念一般是指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复垦的内涵在扩展,即土地复垦后的用途不再仅仅是种植农作物,也可以植树造林,进行水产养殖,或是作为建设用地。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70%-80%,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土地复垦率还不到1%。复垦土地整理亦称“土地调整”或“土地重划”。将零碎高低不平和不规整的土地或被破坏的土地加以整理,使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包括村庄改造、乡村工矿企业破坏土地和废弃农业建设用地的整治垦复、平坟复田等。(2)城镇建设用地的整理。包括旧城改造、城镇产业用地置换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开发与再开发。(3)大型建设项目用地整理。包括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直接破坏土地的复垦、线状工程两侧畸零土地的调整利用以及水库下游河道土地的整治开发等。(4)农田的整理。包括地块合并、农田平整、明渠改暗渠、坡地改梯田以及水冲砂压农田的复垦等。整理地海涂或滩涂专指淤泥海岸的潮间带,砂质海岸的潮间带称为海滩。建国以来,我国海滩海涂资源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已围垦滩涂1700多万亩,为开辟盐田、港口和扩建城市已利用400多万亩。我国滩涂资源今后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潮上带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资源约有3100万亩(包括盐碱荒滩、沿泽低注地、沙荒地、丘陵草坡、灌丛地等),其中大部分也可加以利用,滩涂也是食盐和芦苇生产的主要基地。世界耕地分布图①数量的稀缺性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为17.3亿公顷,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6%②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受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2.世界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料,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保障(农产品)多从耕地获得。耕地的产出效益可以年复一年的获得,其经济价值是不断积累和延续的。3.耕地的价值—经济价值①耕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重要依靠,对农民具有保障作用②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3.耕地的价值—社会价值耕地及耕地上的植物、动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价值3.耕地的价值—生态价值耕地是农民家庭的主要财产,是农民从事劳动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耕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重要依靠和保障。谈谈你对“耕地是农民的立命之本”这句话的理解。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生态价值。以水稻田为例,大面积稻田的水分蒸发和水稻作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具有调节功效。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起到调蓄洪水、减轻洪涝灾害的作用。稻田可以有效缓解土壤侵蚀,培肥土壤,积累有机质。稻田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水体。稻田里可以养鱼、养蟹、养蛙、养鸭,并为生物移动和栖息提供空间。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PART TWO世界耕地面积前十位国家的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这一国情对我国社会经济有何影响。①人均耕地少说明我国耕地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庞大人口对耕地的需求。②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耕地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大。③导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大。容易导致过度垦殖耕地过度使用会造成生态破坏,使耕地生产力下降。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将我国耕地质量由高到低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等地为高等耕地,七至十等地为低等耕地我国高等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而低等级耕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7.9%。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①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②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③西北非季风区耕地数量少,且分布零散。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东部地区耕地资源多的原因①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低平,利于农耕。②季风气候,水热组合条件好,利于农作物生长。③水源充足,灌溉便利。④土壤深厚肥沃。⑤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农产品运输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中。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汾河谷地与渭河平原。在左图中描画出大片耕地分布的区域,说出其所在的地形区。①非季风区年降水量一般小于400毫米,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绝大多数地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②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耕地的分布与水源密切相关。耕地主要分布在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天山南北两侧山麓地带、河西走廊,以及有黄河水灌溉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地区;③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热量不足,耕地少,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2. 分析我国非季风区耕地少且分布零散的原因。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于耕地需求而言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开发难度大。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少,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起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知识知识土地盐渍化成因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随着地表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累积,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PART THREE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原因:1.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目前建设用地增加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3.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4.农业结构调整(耕地改林地、草地或其他农业用地)思考:结合实际,谈谈家乡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耕地面积减小,原因如下:①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②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④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可能带来的问题1.粮食产量下降,影响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2.域外调入粮食,影响国家粮食安全3.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4.不能就地转化的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出现乡村衰落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5.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素质较低,收入低,贫富差距扩大,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知识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后,我国基本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但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有所增大,为此国家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构建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新思路: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这些政策有利于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调动补充耕地地区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质量成下降趋势1.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良田,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2.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壤肥力降低3.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4.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白色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耕地污染的危害1.土壤原有理化性状恶化,生产潜力衰退,产品质量降低,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2.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会使有害物质或其分解的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3.在受污染土壤上生长的生物,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耕地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恢复性。(1)从开始污染到导致后果有一个很长的逐步积累过程,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2)土壤一旦污染就很难降解,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个不可逆过程。(3)土壤污染后后果严重,这种污染通过食物链危害人和动物,严重时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治理措施: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2.采取防治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3.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4.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5.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促使某些有毒物质的移动、淋洗或转化为难溶性物质而减少作物吸收。一般施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和石灰质物质。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的pH值,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其种类有:(1)重金属,如汞、镉、铜、锌、铬、铅、镍、砷和硒等。(2)放射元素,如铀、钍、镭等。(3)酸、盐碱类矿山土攘污染物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等耕地制度的改革,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特点,说明耕地集约利用的意义。1.较粗放利用而言,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和质量下降的必然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2.有利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满足农产品需求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效益,解放农村劳动力4.有利于节约耕地,缓解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5.有利于合理利用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高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方向与措施。1.加强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精准施肥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作物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残留和危害3.科学育种,提高种植技术,不断推广良种和科学高效的耕作方式4.提高农业机械化、有效灌溉率5.加强农田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地膜、大棚种植面积,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章节副标题PART FOUR全国土地日1991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为了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1991年6月25日是第一个全国土地日。从1991年开始,每年6月25日,国务院主管部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活动。“土地日”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的状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维系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的构成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的保证,是粮食安全的核心。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高目标。总产量在增加进口总量也在增加1.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与粮食进口量齐升。请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推动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粮食需求方面看,首先,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加大了对粮食的刚性需求,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较大,粮食需求不可避免地增大。其次,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加大了粮食的需求,近年来,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上升,使得作为饲料生产和工业生产为原料的粮食需求量快速增加。从粮食供给方面看,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但增速不快,增加的粮食数量有限,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只能满足口粮需求。2. 成为世界粮食进口量最多的国家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已经出现问题?就此谈谈你的观点。我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一是由于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二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耗粮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进口粮食的数量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相比比例并不高,粮食自给率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对外依存度不高,尤其是进口的粮食主要是用于榨油和生产饲料的大豆,主要口粮能够绝对自给。另外,从国际粮食市场看,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价格较为便宜,大豆等粮食品种与国内相比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适度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可以调节一些粮食品种的余缺,有效保障国内基本口粮的供应,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减轻耕地利用强度。因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没有问题,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适度进口粮食是有益的。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耕地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政策因素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数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措 施(1)确保耕地数量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提高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品质;(3)防止耕地污染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措 施(4)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提高粮食单产①培育高产品种;②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④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⑤使用有机肥和适量增施化肥;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防治洪涝灾害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措 施(5)政策支持,提高耕种积极性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6)粮食的跨区域调配;(7)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拓宽进口渠道,同时不过度依赖;(8)建立粮食储备库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是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基本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农田。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有划定任务的2887个县级行政区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0亿亩,并全部落到实地地块,补齐了标志界桩,完善了信息表册,实现了上图入库,明确了保护责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圆满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熟制与复种指数熟制是指同一块耕地一年内收获的作物的季数,这里的作物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次数,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所以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对一件事儿的不同描述,例如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就是100%,一年两熟,复种指数就是200%。间作: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摘)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套种作物的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也就是说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栽种后季作物,即甲还没收就把乙种下,可延长后种作物光合作用时间。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产量稳定性;增加产品多样性;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保护资源环境;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因为不同作物根系所处深度、吸收的土壤养分略有差别,因此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此外不同作物的病虫害也不同,因此轮作可以防治病、虫、草害。因此轮作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连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休耕: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上,耕地进行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休耕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季节性休耕,也有年度休耕。免耕,是指不翻动表土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作物残茬以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免耕可以减少耕作机械多次作业而压实,保护土壤结构;地面保存的残茬可以覆盖土壤,有利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特别适合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及抢农时的多熟区,目前主要在黑土区进行推广。知识结构主 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