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4.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2.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青铜铸造进人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单子弟。这说明A.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B.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4.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抑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A.对外联系频繁B.商品经济活跃C.汇兑业务发达D.阶层分化严重5.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刺举和刑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A.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BCABA 6—10 BBDAD 11—15 CCCAD 16.D二、非选择题17.(1) 措施:设置郡县;修建道路(交通建设);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文化宣教;驻军监管;人口迁徙(徙民实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任五点 5 分)(2)背景:汉匈之间边境冲突不断;西汉政府在边境地区驻扎大量军队;汉初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西汉政府实行“入粟拜爵”的政策。(4 分)影响:解决了边境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3 分)18.(1)影响:促进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推动商帮的形成; 白银大量涌入, 推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加强了江南同世界市场的联系。(4 分)(2)有利因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影响;近代工业大都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影响;机器大生产技术的传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交通条件便利。 (4 分)解释: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依然占主流;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受到洋货的冲击;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4 分)19.示例 1:民国时期,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新建工厂不断增多,工人数量也急剧增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上海 30 人以上的工厂数量占全国一半左右;纺织、面粉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工人数量增长较快。上海工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推动了上海城市化进程。上海城市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城市居民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不断加剧,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劳资矛盾加剧。示例 2:民国时期,上海成为新思想传播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新建工厂不断增多,工人数量也急剧增加。五四运动中,上海成为运动后期的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这场爱国运动发历史试卷第页共12页展到一个新阶段。俄国十月革命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共一大、二大先后在上海召开,上海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提高工资、维护自身起码的人身权利,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活动,先后发动了三次上海工人起义。国民革命失败后,上海工人仍持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0.(1)认识:挽救民族危亡(2 分);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继承传统思想(传承文化);传播新思想。(2)简析:促进经济建设:语言文字工作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语言文字工作便利了各地的交流;推动“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推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 分)促进民主政治建设:语言文字工作有利于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凝聚人民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分)促进文化建设:语言文字工作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1956 年,“双百方针”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增强人民对新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3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徐州市六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答案.docx 江苏省徐州市六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图片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