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江西专用】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3年山东青岛中考真题]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2.[2022年北京中考真题]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3.[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真题]《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5.[2022年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A.商朝 B.秦朝 C.西晋 D.唐朝6.[2024年吉林中考真题]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7.[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8.[2022年河南中考真题]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 )A.对清政府的失望 B.反抗侵略的决心C.变法维新的思想 D.反帝救国的主张9.[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参阅。清政府此举意在( )A.查禁鸦片走私 B.推动洋务运动C.宣传维新变法 D.抗击八国联军10.[2023年江苏无锡中考真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辛亥革命的进步之处是( )A.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解决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11.[2023年北京中考真题]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12.[2024年内蒙古中考真题]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进军路线的截图,根据图面信息判断它是( )A.太平军进军南京 B.护国军讨伐袁世凯C.国民革命军北伐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3.[2023年山东淄博中考真题]百年党史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其中包括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下图②处的事件为(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4.[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在参观展览时,小朱同学看到了一段文字: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引进外商和外资。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突破旧思想束缚、催人开拓奋进的新口号,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段文字反映了( )A.改革开放探索 B.“一国两制”实践C.科教兴国推进 D.“一带一路”建设15.[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伯里克利被称为“雅典帝国的宙斯”。在他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这一时期是( )A.约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100年左右C.公元前18世纪 D.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16.[2023年海南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17.[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 )A.“忍耐顺从” B.独尊安拉C.人文主义 D.“神权至上”18.[2022年山东日照中考真题]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要求国会授予他“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这是因为( )A.经济大危机日益严峻 B.美苏矛盾趋向尖锐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日本试图独霸亚洲19.[2023年广东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美国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美国“新经济”的需要C.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20.[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B.逆全球化思潮抬头C.单边主义明显上升D.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0分。21.[2023年贵州中考真题](10分)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2分)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3分)考古 发现推论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等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00—35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4分)(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1分)22.[2024年浙江中考真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海上霸权是保证这一财富的“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这个偏踞大西洋一隅的岛国,依靠带有浓重血腥气味的“海外活动”,获得滚滚财源。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完全建立在它对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基础上。英国商品——“世界工厂”里源源不断的产品,成为轰击其他民族国家大门的重炮。——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请根据材料一,写出英国“获得滚滚财源”的“渠道”。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4分)材料二:一部中国近代史,始终贯穿的鲜明主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相关史实见下表。大事年表时间 史实列举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1894年 兴中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拒和、迁都、变法1898年 “百日维新”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1911年 武昌起义——据《中国历史》整理(2)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二所列史实,围绕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加以简要阐述,并谈谈反思后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分)23.[2023年山东淄博中考真题]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步伐从未停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23年4月3日电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信中指出,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相互欣赏,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1)阅读材料一,写出一例广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古代阿拉伯文学成就。 (1分)(2)列举两例古代中阿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2分)材料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解读材料二,写出中国—中亚峰会选择在西安举行的历史渊源。 (4分)(4)分析两则材料,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共同作用? (3分)24.[2024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1914年英、法、德、美殖民地的比较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350 1060 290 30殖民地人口(万人) 39350 5550 1230 97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们也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依据材料一图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德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原因。结合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依据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及战后新的国际体系建立的影响。 (3分)材料二:①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④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整理 图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间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图C(2)选取材料二图B中的任意一个事件(用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影响。 (5分)材料三: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不同于历史上一个国家联盟抗衡另一个国家联盟的安全模式,亦不同于个别西方国家追求的穷兵黩武、盲目扩张战略……而是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的国际安全体系。推动实现共同安全,应当深入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在坚决维护自身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坚定促进国际共同安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摘编自国家安全部《应对世界动荡局势的中国方案》(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所提倡的国家安全观。综上所述,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世界百年之变局”。 (2分)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故选C。3.答案: A解析: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据“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称赞的是文景之治。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其姓为元而非拓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题干中提到的拓跋显儁葬于中原和姓氏改为“元”,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鲜卑族汉化加深的体现,B项正确;周平王东迁主要是政治中心的转移,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北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与鲜卑族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C项;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定都大都(今北京)是在元朝时期,与鲜卑族的葬地和姓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 D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都是唐朝的经济成就;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所以小丽梳理的朝代是唐朝,D项正确;商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朝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西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6.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休养生息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均与题干“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7.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中“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可知,材料说明当时的汉口镇商品贸易兴盛。故选C。8.答案: B解析: 鸦片战争后,针对英国在广州强行租地的行为,广东人民提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出对清政府的失望的因素,排除A;变法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不符,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不符,排除D。故选:B。9.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1848年刊行的《瀛寰志略》,多次指出西方能在中国火器基础上制造出锐利且易用的枪炮,对此中国既要反思,更要仿效。1866年,清政府刻印此书并送官员参阅。清政府此举意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赞同学习了西方器物的主张,这与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是相吻合的所以清政府意在推动洋务运动,B项正确;查禁鸦片走私目的是禁止鸦片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变法图强,与题干学习西方的器物不相符,排除C项;抗击八国联军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不提倡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辛亥改革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 B解析: 依据题干中“1919年5月”“中国学生担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A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材料未体现A ×B 根据题干中“中国学生担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可知,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B符合题意 √C 材料未体现 ×D 材料未体现 ×12.答案: C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广州、长沙、南昌、武昌、吴佩孚、孙传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北伐胜利攻下长沙,攻占武昌,击败吴佩孚主力后,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等地。因此题干所示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C项正确;太平军进军南京从广西金田开始,将南京改为天京,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护国战争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与题干从广州出发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1921年7月,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和平的环境,排除C项;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引进外商和外资。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突破旧思想束缚、催人开拓奋进的新口号”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这是深圳蛇口工业区对改革开放的有益探索,故选A。15.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雅典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D项正确;约公元前3500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排除AB两项;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 B解析: 据题干“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排斥外来文化、传播东方文化、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CD。故选B项。17.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知,这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他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C项正确;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排除A项;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18.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等信息可知,美国总统指的是罗斯福,当时美国的经济大危机日益严峻。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美国造成巨大破坏,因此总统罗斯福当选后,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来应对经济大危机,A正确;美苏矛盾趋向尖锐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时间不符,排除C;日本试图独霸亚洲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A。19.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冷战对峙的局面,为了能够在冷战中取得优势,美国积极扶植日本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日本的支持,故A项正确。美国“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B项排除;日本国际地位提高是美国扶植的影响,不是原因,C项排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美国扶持日本无直接关系,D项排除。故选A。20.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明显上升、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均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题干“全球化趋势加强”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答案: (1)A;B(2)(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重要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实物资料。(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A处就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东西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3)共同点: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4)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一个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22.答案: (1)渠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示例: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论述: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英勇斗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结论:综上所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及其政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 (1)渠道:根据材料一“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保证这一财富的‘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分析可知英国“获得滚滚财源”的“渠道”是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影响:根据题干“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阐述:本题属于论述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分别反映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根据题干“围绕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可知要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三个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探索进行分析。如: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英勇斗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认识:根据题干“谈谈反思后的认识”分析可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虽然都进行了斗争,但最终都失败了,说明缺少先进领导阶级及其政党,结合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可得出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及其政党。23.答案: (1)例:《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阿拉伯,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3)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4)作用: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解析: (1)例:结合所学知识,古代阿拉伯文学成就是编著了《天方夜谭》等。(2)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3)根据材料“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可得出,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4)作用: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古今丝绸之路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24.答案: (1)原因: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积极采用新技术,工业增长速度最快。背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展开扩军备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其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2)事件:①。背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影响: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影响:美苏冷战政策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给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观念:倡导共同安全,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的国际安全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如何应对: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③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④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图A及所学知识,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积极采用新技术,工业增长速度最快,而英法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淘汰旧设备,所以增长速度较慢。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战前,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不匹配,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展开扩军备战。导火索: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个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然而,这个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个体系的崩解最终导致了新的、更大的世界战争。(2)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影响:根据材料“在对峙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及所学知识,美苏冷战政策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给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观念:根据材料“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而是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的国际安全体系”可得出,倡导共同安全,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的国际安全体系;根据材料“应当深入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在坚决维护自身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坚定促进国际共同安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可得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如何应对: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③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④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