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预测】正确运用判断(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正确运用判断(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政治(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押题预测 正确运用判断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 天津)天津是久负盛名的曲艺之乡,被亲切地称为“哏儿都”。“会说相声的是有幽默感的”“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若以上判断为真,依据逻辑规则,下列判断肯定为真的是(  )
A.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B.有些相声演员是天津人
C.有些有幽默感的不是天津人
D.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2.(2024 保定二模)有一个人特爱凑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凑。一天,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人们都围在那里看热闹。这个人也急忙跑过去,使劲儿往里挤。但是人太多了,他怎么也挤不进去。情急之下他便大声嚷道:“大家请让一让,让一让,出事的是我父亲。”他顺着人们让开的缝隙挤进去一看,不禁傻眼了,因为被撞的是一头驴。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大家可以让一让吗
②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③交通事故引发群众围观
④被撞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一头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春 海林市校级期末)“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结束”与这一判断特征一致的是(  )
A.所有参加报告会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B.有些同志为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流下了泪水
C.许多同志表示要把杨善洲同志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D.这位老党员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
4.(2025 宜宾模拟)2024年春,乡村教师李某在田间偶然发现一种罕见植物。起初,他仅凭直观感受认为这只是普通野草;后来,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物种。从逻辑学上看,下列属于正确判断的是(  )
①李老师在田间发现了一棵植株
②李老师发出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③李老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形成了一种新认识
④李老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特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春 江宁区期末)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
A.缺少主项和谓项
B.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C.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
D.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
6.(2024 永年区校级开学)科技强国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这一论断蕴含的判断形式(  )
①如果有一个支判断是假的,这一判断就是假的
②可以帮助人们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
③支判断越多,则这一判断才可能更接近是真的
④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 新疆模拟)“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从形式逻辑看,这段话的结论是(  )
A.联言判断推理 B.不完全归纳推理
C.单称否定判断 D.全称肯定判断
8.(2024 河池二模)关于某班级的学习状况有如下三个描述:
①有的同学很勤奋;
②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很勤奋;
③小乔同学很勤奋。事实证明,其中有两个判断是真的。请问下列哪个判断不能确定真假(  )
A.小乔同学很勤奋
B.所有同学都不是很勤奋
C.有些同学不是很勤奋
D.小乔同学不是很勤奋
9.(2024春 渝中区校级期末)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下列对关系判断分析正确的有(  )
①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对称关系
②甲和乙是父子,乙和丙是父子——反传递关系
③美国认为中国没有遵守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反对称关系
④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合同,B公司与C公司签订了合同——传递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24 石家庄三模)收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论断(  )
①运用三个简单判断,从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断定
②所断定的情形可以同时存在,属于相容性选言判断
③每一个选言支都是性质判断,且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④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联结词,但它仍然属于复合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24秋 竞秀区校级期末)学校计划举办秋季运动会,高三(8)班的同学们关于本次运动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分析中正确的数量是(  )
表述 分析
报名参加100米比赛的是万林而不是李辉。 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
如果周六下雨,运动会就延期。 能推出:如果周六不下雨,运动会就不延期。
去年运动会足球比赛中,1班战胜了3班,3班战胜了5班。 这个判断中的关系是反传递关系。
有些学生不是运动员 能推出:有些运动员不是学生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2.(2023秋 河北期末)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个判断(  )
①是联言判断
②是性质判断
③省略了联结项
④是相容选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春 湛江期末)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下列语句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有(  )
①项目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
②老张去或老王去
③不仅他不会,而且你也不会
④或去或不去,必择其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2024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如果在同一语境下,有这样两个命题:“五一旅游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和“五一旅游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那么,它们(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同假,不可同真
15.(2024春 普洱期末)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语句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A.没有氧气,人类就无法生存
B.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C.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D.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16.(2024春 黄山期末)在一次田径运动会中,张三、李四、王五都参加了长跑比赛。关于初赛结果,有同学作出如下判断:只有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出线,王五才会出线。实际结果是张三出线了。为保证该同学的判断为真,则要增加的前提是(  )
①王五出线但是李四没出线
②李四和王五都出线了
③王五没出线但李四出线了
④李四和王五都没有出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7.(2024春 武强县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创新。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作为创新引领者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023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未来5年将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00个以上,取得硬核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的系统工程;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化布局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打造科创走廊体系、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级、提升工业大县科创能力、赋能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等。
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得出“只要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8.(2024春 安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丙丁四个游客在公园游玩,甲看到一只鸵鸟不会飞,于是他说:“有的鸟是不会飞的。”由此引起一段对话。乙说:“这就是说,有的鸟是会飞的。”甲说:“我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说:‘有的鸟不是会飞的’”。丙说:“你的意思是鸟不是会飞的。”甲无奈说:“我的意思是并非鸟都是会飞的。”丁说“怎么能说鸟是不会飞的呢?”
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判断”有关知识分析乙、丙、丁分别对甲说的三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期末押题预测 正确运用判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 天津)天津是久负盛名的曲艺之乡,被亲切地称为“哏儿都”。“会说相声的是有幽默感的”“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若以上判断为真,依据逻辑规则,下列判断肯定为真的是(  )
A.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B.有些相声演员是天津人
C.有些有幽默感的不是天津人
D.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分析】本题考查: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①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②判断都有真假。
【解答】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根据换位推理,可得结论: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而不是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B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根据换位推理,可得结论: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而不是相声演员是天津人;
C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根据换位推理,可得结论: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而不是有些有幽默感的不是天津人;
D正确,“会说相声的是有幽默感的”,有些天津人是会说相声的,根据换位推理,可得结论:有些天津人是有幽默感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2024 保定二模)有一个人特爱凑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凑。一天,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人们都围在那里看热闹。这个人也急忙跑过去,使劲儿往里挤。但是人太多了,他怎么也挤不进去。情急之下他便大声嚷道:“大家请让一让,让一让,出事的是我父亲。”他顺着人们让开的缝隙挤进去一看,不禁傻眼了,因为被撞的是一头驴。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大家可以让一让吗
②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③交通事故引发群众围观
④被撞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一头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①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②判断都有真假。
【解答】①错误,“大家可以让一让吗”是疑问句,没有对对认识对象作出断定,不是判断;
②错误,“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是在陈述事实,没有做出断定,不是判断;
③正确,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交通事故引发群众围观属于判断;
④正确,“被撞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一头驴”属于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3.(2024春 海林市校级期末)“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结束”与这一判断特征一致的是(  )
A.所有参加报告会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B.有些同志为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流下了泪水
C.许多同志表示要把杨善洲同志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D.这位老党员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
【分析】本题考查: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①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②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③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A不合题意,“所有参加报告会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杨普洲同志先进事迹”属于全称判断,但材料强调的是单称判断;
BC不合题意,“有些同志为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流下了泪水”和“许多同志表示要把杨善洲同志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属于特称判断,但材料强调的是单称判断;
D符合题意,“杨普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结束”这是一个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这位老党员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也属于单称判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及其基本特征,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4.(2025 宜宾模拟)2024年春,乡村教师李某在田间偶然发现一种罕见植物。起初,他仅凭直观感受认为这只是普通野草;后来,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物种。从逻辑学上看,下列属于正确判断的是(  )
①李老师在田间发现了一棵植株
②李老师发出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③李老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形成了一种新认识
④李老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特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2、判断的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解答】①错误,“李老师在田间发现了一棵植株”这只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不是判断,更不是正确的判断;
②不合题意,本项并没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不是判断;
③④正确,依据题意,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一个正确的判断:一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二是断定要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李老师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形成了一种新认识;李老师确认这是一种具有科研价值的珍稀特种,这都都认识对象进行了断定,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是正确的判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5.(2024春 江宁区期末)小梁说:“爸爸到救灾物品分发点领取了大米、猪肉、化肥等物品,今天我们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小梁这句话的错误在于(  )
A.缺少主项和谓项
B.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C.量项和联项使用不准确
D.判断的“量”和“质”不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判断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当人们以判断形式确定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时,就是在进行断定。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运用判断形式,把认识的结果固定下来,没有判断思维,人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解释活动。分类如下: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模态判断。
【解答】ACD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大米,猪肉可以吃,化肥不可以吃,这个判断中的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6.(2024 永年区校级开学)科技强国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这一论断蕴含的判断形式(  )
①如果有一个支判断是假的,这一判断就是假的
②可以帮助人们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
③支判断越多,则这一判断才可能更接近是真的
④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性质判断;联言判断
1、性质判断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方式:肯定、否定);判断有真假。(当且仅当)。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判断的规则: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如对象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有正确认识。
例: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其次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例:这是新职工宿舍。
最后在概念的搭配方面、在判断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
例:小张尽情的呼吸着阳光、空气和海水。
判断的分类:
①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②依据判断的质划分,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
依据判断的量划分,直言判断分为全称判断(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对象是某类食物的部分)和单称判断(主项是单个对象,不需要量项)。
从质和量结合上划分,直言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③关系判断(例子:P35)
依据对称性划分,关系判断分为对称性关系判断、反对称关系判断、非对称关系判断。
依据传递性划分,关系判断分为传递关系判断、反传递关系判断、非传递关系判断。
例:老人与猎人是朋友,猎人送老人兔子,老人请猎人喝兔子汤,猎人的朋友也来讨要兔子汤,老人请猎人喝兔子汤的汤。
依据传递性,猎人的朋友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2、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构成: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3)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解答】①②正确,题干蕴含的是联言判断。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联言判断可以帮助人们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
③错误,联言判断的每个支判断都正确,联言判断才是真的,支判断的多少不决定联言判断的真假;
④不合题意,联言判断不反映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7.(2024 新疆模拟)“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从形式逻辑看,这段话的结论是(  )
A.联言判断推理 B.不完全归纳推理
C.单称否定判断 D.全称肯定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性质判断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方式:肯定、否定);判断有真假。(当且仅当)。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A错误,联言判断推理是前提或者结论为联言命题,并根据联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进行的推理,材料中的结论是一个判断,并不属于联言判断推理;
B错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某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结论是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这段话的结论不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C错误,单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材料结论不是单称否定判断;
D正确,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事物全部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是材料这段话的结论,属于全称肯定判断。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8.(2024 河池二模)关于某班级的学习状况有如下三个描述:
①有的同学很勤奋;
②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很勤奋;
③小乔同学很勤奋。事实证明,其中有两个判断是真的。请问下列哪个判断不能确定真假(  )
A.小乔同学很勤奋
B.所有同学都不是很勤奋
C.有些同学不是很勤奋
D.小乔同学不是很勤奋
【分析】本题考查:性质判断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方式:肯定、否定);判断有真假。(当且仅当)。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ABD不合题意,依据题意,如果判断③为真,就意味着有的同学很勤奋(因为至少有一个小乔同学很勤奋),即判断①为真,至少存在一个同学很勤奋,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不是很勤奋,即判断②为假,满足题干要求;
C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只有C无法确定,因为A为真,B为假,D为假。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9.(2024春 渝中区校级期末)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下列对关系判断分析正确的有(  )
①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对称关系
②甲和乙是父子,乙和丙是父子——反传递关系
③美国认为中国没有遵守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反对称关系
④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合同,B公司与C公司签订了合同——传递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关系判断
(1)含义: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构成。
(3)分类:关系的性质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对称性关系包括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包括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解答】①正确,邻国关系是对称关系,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中国也是俄罗斯的邻国;
②正确,甲和乙是父子,乙和丙是父子,那么甲和丙肯定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是反传递关系;
③错误,美国认为中国没有遵守知识产权国际公约,那么中国认为美国可能遵守,也可能没有遵守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因此是非对称关系;
④错误,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合同,B公司与C公司签订了合同,那么A公司与C公司可能签订了合同,也可能没有签订合同,因此是非传递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0.(2024 石家庄三模)收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论断(  )
①运用三个简单判断,从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断定
②所断定的情形可以同时存在,属于相容性选言判断
③每一个选言支都是性质判断,且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④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联结词,但它仍然属于复合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含义:复合判断是相对于简单判断而言的。复合判断是由其他判断构成的判断。复合判断由联结项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2)种类: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解答】①④符合题意,收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论断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联结词,但它仍然属于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省略了联结词,它运用三个简单判断,从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断定;
②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联言判断,不是相容性选言判断;
③不符合题意,因为题干是联言判断,因此它每一个联言支都是性质判断,不是选言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11.(2024秋 竞秀区校级期末)学校计划举办秋季运动会,高三(8)班的同学们关于本次运动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分析中正确的数量是(  )
表述 分析
报名参加100米比赛的是万林而不是李辉。 这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
如果周六下雨,运动会就延期。 能推出:如果周六不下雨,运动会就不延期。
去年运动会足球比赛中,1班战胜了3班,3班战胜了5班。 这个判断中的关系是反传递关系。
有些学生不是运动员 能推出:有些运动员不是学生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分析】本题考查:联言判断;关系判断;假言判断;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构成: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3)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2、关系判断
(1)含义: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构成。
(3)分类:关系的性质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对称性关系包括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包括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3、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
(2)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否有条件关系。
4、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换质推理
①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成肯定判断形式。
②规则: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2)换位推理
①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②规则: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解答】A正确,BCD错误,题目考查逻辑思维规则。报名参加100米比赛的是万林而不是李辉——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如果周六下雨,运动会就延期。”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而否定前件式为无效式,不能推出:如果周六不下雨,运动会就不延期;去年运动会足球比赛中,1班战胜了3班,3班战胜了5班,这个判断中的关系为非传递关系;有些学生不是运动员,不能推出:有些运动员不是学生,根据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规则,特称否定判断不能换位。因此,结论中正确的数量是0。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2.(2023秋 河北期末)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个判断(  )
①是联言判断
②是性质判断
③省略了联结项
④是相容选言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构成: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3)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表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断定了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属于联言判断,两个联言支之间省略了联结项;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判断是联言判断,而非性质判断;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判断是联言判断,而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可能情况可以同时存在。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3.(2024春 湛江期末)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下列语句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有(  )
①项目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
②老张去或老王去
③不仅他不会,而且你也不会
④或去或不去,必择其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选言判断
①含义:是断定对象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选言支。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联结项。
②基本结构: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③分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④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⑤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与要求:选言判断能够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情况,而且能够指明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进行选言判断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能误用;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提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解答】①④符合题意,项目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或去或不去,必择其一,属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②不合题意,老张去或老王去为相容选言判断;
③不合题意,不仅他不会,而且你也不会为联言判断,不是不相容选言判断。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4.(2024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如果在同一语境下,有这样两个命题:“五一旅游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和“五一旅游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那么,它们(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同假,不可同真
【分析】本题考查:选言判断
(1)含义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2)分类
①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②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存在,通常用“或者……或者……”表达;
③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通常用“要么……要么……”表达。
【解答】A正确,BCD错误,“五一旅游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是相容选言判断,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五一旅游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由“五一旅游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可推出“只去一地或者两地都去”,由“五一旅游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可推出“去且只能去一地”,所以,二者可同真;由“五一旅游或者去北京,或者去上海”推出“两地都不去”是假的;由“五一旅游要么去北京,要么去上海”推出“两地都去或者两地都不去”是假的,所以,二者可同假。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5.(2024春 普洱期末)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语句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是(  )
A.没有氧气,人类就无法生存
B.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C.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D.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分析】本题考查: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2)假言判断的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3)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4)正确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解答】A符合题意,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没有氧气,人类就无法生存,表明没有前一种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情况,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B不符合题意,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C不符合题意,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D不符合题意,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6.(2024春 黄山期末)在一次田径运动会中,张三、李四、王五都参加了长跑比赛。关于初赛结果,有同学作出如下判断:只有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出线,王五才会出线。实际结果是张三出线了。为保证该同学的判断为真,则要增加的前提是(  )
①王五出线但是李四没出线
②李四和王五都出线了
③王五没出线但李四出线了
④李四和王五都没有出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假言判断
①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
②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否有条件关系。
【解答】题干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断定前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断定后件。
①②错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王五出线,那么,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出线,这与题意“张三出线了”矛盾;
③④正确,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后件不能断定前件”,王五没出线,那么,无法断定张三、李四是否出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要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把握题干关键词,可以适当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7.(2024春 武强县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创新。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作为创新引领者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023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未来5年将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00个以上,取得硬核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的系统工程;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化布局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打造科创走廊体系、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级、提升工业大县科创能力、赋能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等。
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得出“只要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属于辨析题,要求分析“只要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判断运用是否得当并说明理由。需要调用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创新”,可联系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说明改革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要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充分条件,与题干观点不符。
【解答】不同意。
①该同学的观点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逻辑规则为“前件真后件一定真”。(或者教材含义)(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或肯定前件式)
②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或由前件推进改革创新不能必然推出后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③因此,此观点应表述为“只有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点评】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解题方法与技巧是:
策略一: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策略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18.(2024春 安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丙丁四个游客在公园游玩,甲看到一只鸵鸟不会飞,于是他说:“有的鸟是不会飞的。”由此引起一段对话。乙说:“这就是说,有的鸟是会飞的。”甲说:“我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说:‘有的鸟不是会飞的’”。丙说:“你的意思是鸟不是会飞的。”甲无奈说:“我的意思是并非鸟都是会飞的。”丁说“怎么能说鸟是不会飞的呢?”
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判断”有关知识分析乙、丙、丁分别对甲说的三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分析】本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判断”有关知识分析乙、丙、丁分别对甲说的三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属于判断说明题。题中,“有的鸟是不会飞的”,这是特称肯定判断,其主项不周延,谓项也不周延;“有的鸟不是会飞的”,这是特称否定判断,其主项不周延,谓项是周延的;“并非鸟都是会飞的”,这是把“不会飞”的鸟的属性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是错误的。
【解答】观点:不正确。
原因:
①甲说的“有的鸟是不会飞的”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只是对作为主项的“鸟”的部分外延进行了断定,甲没有断定主项具有“会飞”的属性,乙“有的鸟是会飞的”的理解错误,理解错了判断的谓项和联项。
②甲说的“有的鸟不是会飞的”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这是断定至少有一只鸟不具有“会飞”的属性,并没有断定鸟的全部不具有“会飞”的属性,丙“你的意思是鸟不是会飞的”把主项的断定范围扩大了,是错误的。
③甲说的“并非鸟都是会飞的”是对“鸟都是会飞的”的否定,并不是对“鸟是不会飞”的否定,错在把“不会飞”的鸟的属性的范围扩大到全部,丁“怎么能说鸟是不会飞的呢”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属于判断说明题,作答时,一般既要作出判断,又要说明具体理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