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蚌埠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5月最后一考历史试题命题、审题人: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该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中的相应位置,否则,该答题不予计分。)1.《孟子·滕文公上》载:“古者公田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田有封油,庐井有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据此可知,井田制推行A.有利于保障赋税征收 B.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C.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度 D.使血缘色彩浓厚等级森严2.云南河泊所遗址发现了古滇国都邑,从“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的封泥到简牍中释读出的“滇国”“滇丞”“滇相”,说明西汉王朝对滇王实施册封的政策,同时,在这一遗址中发现了两汉时期的有字简牍5000余枚,实证了“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等历史史实。据此可知,西汉A.边疆治理政策较为混乱 B.中央王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C.埋下了诸侯叛乱的隐患 D.边疆治理中政策具有灵活性3.表1是唐政府支配的课税户、课口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1时间 课税户(户) 课口(口)天宝十四年(755年) 5349280 8208321乾元三年(760年) 758582 2370799A.源于人口的自由迁移 B.引发了安史之乱爆发C.影响国家的税收制度 D 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4.宋代城市中的瓦子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演艺可以嘲弄官员(参军戏)、嘲弄秀才(耍秀才)、嘲弄农民(杂扮),贬“士农”而扬“工商”。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生产关系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级结构变动5.表2是明代社学教规简表,据此可知,当时表2推行者 条例 内容 其他相关条例 所遵教规王阳明 兴举社学牌 立社学训蒙大意、教约 牌行岭北道兴 举社学;批立社学师耆老名呈 自定《训 蒙大意》与《教约》颁行社学教条 训蒙、教约行雩都县建立社学牌 立社学A.理学世俗化的倾向突出 B.“致良知”主张已经深入人心C.传统教化方式发生嬗变 D.“格物致知”的理论开始萌芽6.图1是1860-1894年清政府留洋官员记录的西方见闻节选。A.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求索 B.传统华夷观念的根深蒂固C.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共识 D.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入发展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参与的国际活动,往往只是列席、观会、听议,参与国际活动的范围小;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加入国际公约,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范围广、程度高,并侧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这一变化表明,清政府A.外交理念进行全面革新 B.借助国际规则维护主权B.开始平等参与外交事务 D.已经实现了外交近代化8.1919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创办《学生救国报》,后易名为《新湖南》。该报前六期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旧思想,普及卫生知识;第七期毛泽东担任主编,先后撰写《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工读问题》等多篇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远销至北京、浙江等地。《新湖南》的发行A.促进了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B.推动了近代卫生体系的建立C.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奠定基础 D.保障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9.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特别提醒共产党人要注意与资本家、尤其是商业资本家进行斗争。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座谈会上却提出资本家不仅不应当作斗争对象,而且应当当成争取对象。伤害资本家,就“等于农村中伤害中农一样”。这一变化A.表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B.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族战争C.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10.1982年,义乌实施“以商兴市”战略。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农民经销工业品、允许开设城乡市场、允许长途贩运。并认为义乌小百货经营活动基本属于合法行为。据统计,个体工商户已达4000余户。据此可知,义乌的这一做法A.得益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表明对外开放的成效显著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D.使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11.有学者这样描述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情形:“起初,这些恶习蔓延得不快;它们不时受到惩处;但是到了最后,当这种疾病像致命的瘟疫一样流行时,这个国家就发生了变化,一个在公平和卓越方面首屈一指的政府竟变得残暴而又令人无法忍受。”这反映了当时罗马社会A.道德崩坏加剧统治危机 B.阶级矛盾加速国家衰败C.军事扩张导致权力集中 D.瘟疫蔓延引发政治动荡12.9世纪初,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3份。其中的两份分给21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去世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兰克王国A.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 B.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C.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 D.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13.“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这一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A.全球航路的开辟 B.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C.殖民扩张的盛行 D.工业资本主义的需求14.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A.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 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 D.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15.据联合国相关报告,到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乎完全依赖海运,在这一地区运营的120家海运公司中,只有18家本土公司,且运价和航线由世界运输垄断组织操控。据此推知,当时拉美国家A.深受冷战影响 B.出口贸易繁荣 C.高度依赖外资 D.相互竞争激烈16.图2为“2000-2022年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GDP增速的数据统计”。这体现了A.发展中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B.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愿望强烈C.世界经济增长力量逐渐多元化 D.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不断下降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学者秦晖先生将其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而中国古代的乡绅因其文化上的独占性、政治上的特殊性、经济上的有闲性、地域范围的接近性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角。古代的乡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卸任官员;第二类是暂居乡里的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第四类是自由绅士。在血缘宗亲与有限地域范围下的乡绅阶层,凭借其声望、学识等树立权威,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具有乡村事务的参与者、政府和村民的中间人以及乡村事务的领导建设者的多重身份。中国古代的这种“乡绅之治”促进了基层自治,协调了国家权力,节约了行政成本。--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清朝颁布了《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自此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乡镇自治。到民国初期,国家权力在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成功扩张,乡镇基层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原本在帝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乡绅则大量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政府的保护。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国家的成长打破了家族组织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基础,家族自身的血缘性和封闭性受到社会流动的威胁,丧失了其生存能力。--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材料三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共同构成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三个关键变量,“三权”的同构共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显著特征。而国家建制、社会创制、产权改制则成为驱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深层制度逻辑与推动力量,“三权”的变革是“三制”彼此借用、交错并进的结果。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势必立足“权制互动”的实践逻辑,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权一三制”框架图--摘编自李燕凌等《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绅之治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变化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与中国古代、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其意义。(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1870年以后,法国重新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关税税率上升25%,成为当时俄国、美国之外最高的税率,并再次与邻国爆发关税大战;法意贸易战自1889年开始,法国和意大利各自以一般税率向对方的商品征税,双方之间的对立一直持续了十年;法瑞贸易战,双方都为对方设置了更高的税率,最终两国出口贸易都损失惨重;法国与德国的贸易战也愈演愈烈。--摘编自邹展霞《全球关税简史: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反复博弈》材料二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贸易体系经历了深刻变革。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签订奠定了多边贸易框架的基础,发达国家间关税水平大幅下降。19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加工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趋于规范化,但发达国家仍通过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限制维持优势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区域贸易协定(如CPTPP、RCEP)兴起,全球贸易呈现“碎片化”趋势,多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并存。--摘编自李维民《全球化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世界贸易体系演变的主要表现,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其推动因素。(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将西洋兵式体操引入新式军队和洋务学堂,开启了中国接触西方体育文化的大门。维新变法时期: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向世人揭示增强国民体质是“保种”的关键。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转向以近代医学、生理学、解剖学为基础的体育,研究其对人体机能的作用。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化强调科学精神和对个人思想的培养,是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重要体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体育文化与近代中国”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蚌埠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5月最后一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D C C A A B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D B D C C17.(1)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央权力难以完全触及乡村;政府节省行政成本的需要;儒家思想影响;宗族制度和宗法观念影响;乡绅自身的特点等。(5分,任意3点)特点:乡绅是乡村自治的主体;成为乡绅的条件较多,乡绅人数少;乡绅是连接官民的中间人等。(4分任答2点)(2)影响:促进国家基层治理的近代化;加速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冲击乡村宗法观念,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国家权力得到扩张,加剧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或加剧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每点2分,消极必答,共6分)(3)不同:权力主体:古代和近代基层治理权力集中于地主、士绅等少数人;新中国农民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可通过基层政权与自治权参与管理。产权性质:古代和近代土地多为私人所有,存在剥削关系;新中国农村土地为集体或国家所有,保障农民经营权益,消灭剥削。治理目的:古代和近代侧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与赋税征收;新中国旨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保障农民根本利益。(4分,任答一方面即可)意义: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村稳定;充分保障了村民自治权,激发了村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6分,任答3点即可)18.(1)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行;不利于法国对外贸易;激化国际矛盾;恶化欧洲和世界局势。(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主要表现:制度框架完善,多边规则体系化;分工模式转变,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链;区域化与碎片化,区域协定挑战多边主义。(任答3点5分)推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汲取世界大战的教训;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崛起;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任答2点4分)19.参考一:观点: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与进步。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将西洋兵式体操引入新式军队和洋务学堂,虽仅停留在形式上,但这是对传统军事和教育观念的突破,开启了接触西方体育文化的先河,冲击了旧有观念。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把“鼓民力”放在首位,强调增强国民体质是“保种”关键,这一思想将体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唤起了人们对国民身体素质的关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后,知识分子以近代医学等为基础研究体育,希望培养独立判断力和思想。1917年毛泽东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进一步深化了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推动了进步思想的传播。总结: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进步。参考二:观点:体育文化促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或体育文化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起到促进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引入西式兵操,改变了军队和学堂的训练方式,推动军事教育向近代化迈进,为社会转型奠定军事基础。严复等人对体育的重视,提升了民众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国民观念的转变,有利于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新文化运动后的体育研究和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从科学和精神层面为社会转型注入活力,助力中国向文明、进步的社会转变。总结:体育文化以其独特力量,推动近代中国在多方面发生变革,助力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