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春季高考适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春季高考适用)(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春季高考适用)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遗址在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据此有专家认为,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社会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传统农耕经济相对发达
2.《韩非子定法》曰:“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商君死而秦法存的根本原因是,变法()
A.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B.顺应了历史潮流
C.为秦统一法律奠定了基础 D.得到统治者支持
3.汉武帝时期,田蚡担任丞相,此人出身高贵,身居要职却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提拔大量自己的亲信,最终汉武帝将其罢免。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汉武帝()
A.设立中朝 B.实行推恩令 C.设置刺史 D.任用酷吏
4.公元4世纪末,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前期洞窟的形制仿照印度草庐建筑形式,稍晚一些代之以竹木结构的汉式楼阁、殿堂样式;前期菩萨的装饰是当时印度贵族的装饰,后期部分雕像穿上了汉人士大夫样式的服装。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代张居正改革
5.隋朝大运河作为交通大动脉贯穿南北“商旅往还,船乘不绝”,极大地便利了漕运。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A.加强了边疆地区治理 B.消除了南北经济差距
C.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我国()
A.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B.海外贸易繁荣
C.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D.经济重心南移
7.清朝入关之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由于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迟缓、经办人员过多,使皇帝的政务施行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在康熙朝形成了()
A.军机处 B.奏折制度 C.急递铺 D.文书制度
8.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外国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9.下表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部分企业。据此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创办 天津机器局 1867年创办
金陵机器局 1865年创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8年创办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创办 开平矿务局 1878年创办
A.激发了民众实业救国热情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D.改变了清朝国力落后的面貌
10.如图为某本连环画散落的故事页,这本连环画的名字最有可能是()
A.《下关江面》 B.《庚子之变》 C.《甲午风云》 D.《马尾军港》
11.下列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12.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这说明了中国()
A.通过参战完全收回了山东主权 B.参战是协约国胜利的决定因素
C.国际地位已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D.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3.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投入最多、准备最充分、由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一场大会战。它迫使日军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以主力回师占领区对付游击战争。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14.下图为1951年钱大昕创作的宣传画《多生产!多捐献!》。该画意在宣传()
A.土地改革 B.外交独立自主 C.保卫和建设祖国 D.艺术“百花齐放”
15.从1992年1月17日到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提出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警句。由此可见,南方谈话()
A.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C.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D.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6.图片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国旗方阵和国徽方阵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A.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B.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C.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7.观察下面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
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 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18.公元前6世纪,建立起一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继承了西亚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首次将西亚文明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该帝国是()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9.“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效忠”誓词反映的是()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C.罗马共和贵族制 D.欧洲封君封臣制度
20.如图是16-19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这一事件()
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B.围绕欧洲手工业产品贸易展开
C.有利于世界各地之间的友好交往 D.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稳定发展
21.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的有力证据是()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B.北美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C.法国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22.下面是英、美两国生铁年产量统计表(1700-1900年)。这一时期推动英、美两国生铁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人口数量激增 D.殖民扩张
23.1913年,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件属于“亚洲的觉醒”的有()
①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②伊朗立宪革命③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④中国辛亥革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下边漫画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现了世界近代史上某一历史场景。据此判断,该漫画展现的“历史场景”是()
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B.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C.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D.二战前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5.十月革命后,中国爆发了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印度多次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表明十月革命()
A.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B.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理论指导 D.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2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时制作的表格。由此可推知,他们研究的是()
主要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推行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北约
苏联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成立经互会 成立华约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冷战的对峙 D.关贸总协定
27.1963年8月28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名黑人和白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能在平等与友爱中生活。这次和平集会()
A.有利于缓解社会的贫困状况 B.迫使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C.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 D.促进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28.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A.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29.下图中世界贸易额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的兴起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0.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0月,已经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努力推动()
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II卷(非选择题共 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3分)
(2)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2)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模仿①的示例,从②、③中任选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2025年7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春季高考适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D D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C D D A A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B B C C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名称: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分)①尚书省。(1分)
(2)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3点6分)
(3)积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利于公平公正、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点3分,2点5分)
32.示例一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
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8分)
示例二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3.(1)变化: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工业国增多,出口国和原料供应地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世界市场范围扩大。(任2点4分)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B点6分)
(2)【示例②】:雅尔塔体系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为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反法西斯同塑因首脑在程尔塔等地召开会议,建立雅尔塔体系。内容包括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关、苏、英划分势力范围等。该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但也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6分,言之有理)
【示例③】:《联合国宪章》的签署:二战结束后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着联合国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确立了处理重要事务的“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的成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6分,言之有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