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联考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掘显示,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7000-5000年的龙虬庄遗址中,共有32座墓葬,其中2座无随葬品,15座有1~4件,11座有5~9件,4座随葬10件以上。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社会分化出现 B.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C.早期国家诞生 D.氏族成员共享成果
2.秦汉时期,社会流行“五月不应盖屋”的风俗。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写道:“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谨案:《易》《月令》,五月纯阳······夫政趣民收获,如寇盗之至,与时竞也。又云,除黍稷三豆,当下农功最务,间不容息,何得晏然除覆盖室寓乎?”社会流行该风俗主要是为了
A.延续传统习俗 B.宣扬儒家思想
C.维护社会稳定 D.保障农业生产
3.表1为史书中南朝两位地方官的记载。据此可知,二者都
表1
史书 地方官 记载
《八闽通志》 昌国郡太守阮弥之 昌国初为蛮地,俗不知学。弥之教之稼穑,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嚣
《南齐书》 荆、湘二州刺史萧嶷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南蛮园东南开馆立学
A.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 B.赈灾救荒造福境内百姓
C.教化民众促进社会进步 D.依法执政维护地方治安
4.宋朝政府规定:凡行商客旅住店,客店必须“仔细说谕,只可令系籍有牌子牙人交易。若或不曾说谕客旅,只令不系有牌子牙人交易,以致脱漏钱物及拖延稽滞,其店户当行严断”。这一规定
A.旨在规范交易秩序 B.加强了基层治理
C.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维护了官商利益
5.顾炎武(1613-1682年)指出:“是故天下之尤急者,守令亲民之官,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令。守令无权,而民之疾苦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据此可知,顾炎武
A.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B.意在调整君民间关系
C.强调官僚制度的稳定 D.主张适度分权于地方
6.晚清时期,黄遵宪说:“今乃举十数国之法律,并行于开港市场一隅之地。明明为我管辖之土,有化外之民干犯禁令,掉臂游行。”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 B.统一国内市场的合理性
C.学习西方法律的必要性 D.维护领土主权的迫切性
7.图1为创作于1910年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揭示出
图1
A.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B.清末新政的弊端
C.帝国主义加强资本输出 D.民族危机的加深
8.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调查报告中写道:“上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五百五十四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人,占百分之八十八。下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七百六十五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五百三十三人,也占了百分之七十。”该时期
A.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B.土地革命推动根据地武装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9.表2为1950年6月苏州市主要商品批发起售点的调整情况。这一调整
表2
种类 调整前起售点 调整后起售点
米 100斤 300斤
面 1袋 5袋
油 1斤 30斤
煤 1吨 10吨
盐 1担 10担
A.顺应了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B.改善了不合理产业结构
C.促进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推动了农村的土地改革
10.表3为2014-2016年中国领导人在G20峰会上的发言主题。这说明我国
表3
时间 峰会 主题
2014年 布里斯班峰会 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
2015年 安塔利亚峰会 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
2016年 杭州峰会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A.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D.重视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
11.公元前650年,希腊工匠用大理石制作的尼坎德尔所献之青年雕像,其造型延续了希腊的大型木雕传统,风格是流行的东方化样式,结构比例是埃及式的。该雕像反映出
A.希腊化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B.古代多元文明的交融
C.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D.古埃及几何学的发展
12.有学者指出,中世纪“城市被赋予了公社的尊严以及某种统治权,具有任命其司法行政长官的权利,不再属于平民或者农奴的阶层。作为一个集体领主,城市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员”。该学者意在强调中世纪城市
A.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B.削弱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C.脱离了领主的封建统治 D.社会管理模式趋向多元
13.1519年,墨西哥中部地区有2500万印第安人,1580年减少到200万人,到1630年只剩下75万人;1570年,秘鲁地区有130万印第安人,到1620年时只剩下了67.2万人。上述变化说明
A.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人口迁移 B.黑奴贸易中断非洲文明进程
C.殖民扩张严重冲击美洲文明 D.疫病传播加速世界族群混合
1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欧建筑材料主要是传统的砖石和木材。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开始建筑业的革命,建筑大量使用水泥、钢铁、玻璃等新材料。这主要是由于西欧
A.艺术风格的变化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森林资源的匮乏 D.建筑技术的提高
15.1927-1928年,苏联国内生产的拖拉机投入到农业的有3334台,功率为34500马力。到1932年,投入到农业的拖拉机有46086台,功率为678885马力。这表明苏联
A.坚持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16.图2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保健诊所给儿童和母亲派发橘子汁和维生素的场景。该图片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
图2
A.妇女的经济地位 B.社会福利的状况
C.高度发达的工业 D.完善的医疗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4
周朝 依据家族血缘关系确定各级官员的选任,担任不同级别官职者享有不同爵禄,世代相传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广泛招贤、养士,虽未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但选才途径已大大拓宽
西汉 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察举制
东汉 继承西汉选官制度,但更加重视考试,且考试更加严格
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 明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沿袭宋、元的旧制而略作更动,向更加程式化的方向发展。试士之法,指定以《四书》《五经》作为范围,由考官裁取其中个别文句作为题目,要求应试者写作文章以阐发本题义理,当时称为“经义”,内容必须符合官方认可的注解。明代限定应试者必须遵照一定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称为“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文章中,如有被认为违反了宋儒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等书,便要被斥为违式背制,黜为落卷,故此,考卷必须恪遵上述死板的形式体裁,绝不许自由发挥,只能在空洞的陈言滥语中玩弄辞藻,堆砌成篇。
-摘编自韦庆远《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南北朝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代科举制度的看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青年学生,较易感受外界刺激,代表社会先进思想,富有反抗能力,对于社会上种种无礼的虐待-何况是外国权力虐待中国学生,当然有所表示。
-摘自任弼时《上海五卅惨杀及中国青年的责任》
材料二 共产青年团是青年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组织,在革命运动中他是党很有力的助手,经过这个组织吸收青年工农加入革命的斗争,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把青年工人和被剥削的青年农民、兵士与一部分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与以共产主义训练。只有积极革命斗争和这种斗争同理论上的教育与参加党的政治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训练出真正为工人事业而工作的战斗员。
-摘自《关于共产青年运动的决议案》
材料三 到军队里去-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到战地服务去-战地的民众缺乏组织,到处在流浪着,彷徨着;到乡村中去-我们虽然失去了许多地方,但后方还有广大的城乡;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我们再不能让华东、华南像东北四省一样的让给敌人安安稳稳地拿去了。
-摘自周恩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
(1)判断材料一、二、三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青年的主要责任。(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青年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罗马帝国来说,蛮族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威胁。他们早在1世纪时就击败了罗马军队;在2世纪和3世纪中期深入帝国腹地。但在4世纪晚期之前,罗马人总能够成功地把他们反击出境,或将他们同化到自己的政治结构中来。然而,到4世纪70年代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此时的帝国早已疲惫不堪,而边境上又有了新压力。5世纪中期,西欧的控制权已决定性地从罗马帝国皇帝手中转到蛮族头领手中。到5世纪末期,蛮族人已彻底蹂躏了西罗马帝国。
-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全面来看,两大强势文化的敦睦与渗透(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一股有创造力的张力-就是日耳曼人大迁徙时期的标志。更具强势的是罗马文化,在此后的文化融合中占据了优势。尽管西罗马帝国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哥特人和法兰克人的罗马化远较罗马人的日耳曼化为甚。最终是罗马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大获全胜。
-摘编自[美]唐纳德·卡根等《西方的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4-5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5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们所看到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动荡、战争和冲突的时代,一个物质进步,环境恶化,自人类统治地球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20世纪历史的大部分内容是非西方民族和文化对这种霸权的回应,他们进行争取自由的斗争,试图粉碎由完成了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强加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殖民统治秩序。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20世纪历史的整体或部分,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历史(B卷)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A 2.D 3.C 4.C 5.D 6.A 7.D 8.B 9.A 10.C
11.B 12.A 13.C 14.B 15.D 16.B
17.(1)趋势:选官标准从血缘世袭转向德才(察举制)再到偏重门第(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取代世官制);中央对选官控制渐趋加强。(4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宗法制崩溃,贵族衰落,士阶层兴起;诸侯争霸和中央集权需要人才,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制度本身的弊端;战乱影响,汉末战乱破坏地方组织,使察举制难以实行,推动新制度出现。(4分,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明代科举以八股文为固定文体,严格限定破题、承题等结构,要求考生恪守朱熹《四书集注》等官方解释,实质是强化儒家正统思想的垄断地位,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思想统一;考试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脱离实际政务,导致士人埋头于陈腐经义和辞藻堆砌,抑制了学术创新与实践能力;程式化使评卷标准趋于统一;减少了主观因素干扰,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考试的客观性;僵化的内容与形式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最终成为束缚社会进步的枷锁。(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6分,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时期 主要责任
材料一 国民革命时期 反帝反封建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 建设和保卫根据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 团结全民族抗战,挽救民族危机
(2)贡献:传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实践者;连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8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背景:罗马帝国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和军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匈奴人向西扩张,压迫日耳曼诸部落南迁;日耳曼民族在北欧地区逐渐崛起。(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瓦解;改变了西欧的政治格局;促进了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1:
观点:20世纪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曲折发展的时代。
理由: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一战打断了这一进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和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二战,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遇经济“滞胀”的困境。
总之,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历了多次重大危机与调整,在曲折中发展。(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
观点:20世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自由的时代。
理由:20世纪前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实力进一步削弱,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总之,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推动国家的独立和世界的发展。(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