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雷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松雷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下图为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巳升升”。它的眉眼造型灵感源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形器上的歧羽纹和臣字目。值得注意的是,臣字目这一纹样也广泛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巳升升”的造型来源反映了()
A.古蜀文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C.中原文明影响的广泛与深远 D.传统纹样使用的范围极为有限
2.隋唐时期,许多源于佛道理念的成语被广泛使用,如来源于佛教的“晨钟暮鼓”“昙花一现”;来源于道教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这些成语的使用()
A.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B.契合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C.融入主流文化顺应儒学复兴趋势 D.反映了佛道两教内部的深度融合
3.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下列思想能够体现以上内涵的是( )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关于诗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作者,众说纷纭。一说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绍日本风俗时答:“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说是永乐二年(1404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诗称赞安南的人文:“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日本和越南同属古代中国的藩属国 B.日本和越南全盘学习汉唐服饰制度
C.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强大的辐射力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5.陈寅恪指出“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唯一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它诸姓。”泰山羊氏是儒家公羊学的传人,西晋跃上权力中枢,族中男性奉道、女性信佛,以门凤男清女贞”自矜。这说明该时期()
A.儒家思想退出主流社会 B.统治阶级提倡三教并行
C.士族强化礼法维系统治 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变革
6.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鹫、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明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7.印欧人在迁徙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A.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8.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川(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路线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9.下表为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及所属族群情况。该表反映了新加坡()
节日 所属族群 节日 所属族群
元旦 全民 卫塞节 佛教徒
春节 华人 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
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 新加坡国庆节 全民
国际劳动节 全民 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日益严重
C.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传统文化保护乏力
10.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认为:从本质上看,贸易总含有某种恶劣的性质,但当一个人使用他从贸易中求得的适度的利润来维持他的家族或帮助穷人时,或者当他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作为他的劳动报酬赚取利润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该言论 ()
A.使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凸显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
C.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说明他对商业从否定转向认可
11.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的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材料主要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A.代表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B.压迫被征服地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不满情绪
C.具有争霸性,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D.重构欧洲政治文化,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12.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13.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汉文经典纸质写本残卷,包括《论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孝经》《三国志》等。这些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者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这印证了当时()
A.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D.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14.12世纪前后,巴黎大学从神学立场提出教会自主论,得到教廷的全力支持,获得教宗赐予的特权。博洛尼亚大学因从法律角度论证了皇帝在国家与教会关系中的地位,并表示拥护皇帝权威,在1158年得到腓特烈一世专门颁发的居住许可。这反映出该时期大学是()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教权王权争夺的重要对象
C.推动宗教改革的主要力量 D.实现学术独立的思想摇篮
15.下图为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情况(计算单位:荷兰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荷兰()
1711-1713 1730-1732 1751-1753 1771-1773 1789-1790
------茶 87800 880700 1002600 1687200 3356800
- -咖啡 178000 468000 282700 526700 381900
-糖 183800 338100 51500 55900 98900
A.工业革命增加原料需求 B.垄断了东方的商品贸易
C.重构了全球的生产分工 D.大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16.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人理查德·帕斯卡尔推出《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构建一种充满信任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美国IBM公司确立尊重人、信任人的企业宗旨,麦当劳倡导家庭式快乐文化,都大获成功。这说明()
跨文化学习助推企业管理创新 B.日本企业取得全球竞争的优势
C.全球化的深入增强了美国实力 D.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融的主体
17.下表为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据此可知判断此书()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A.“全球的视角”,浓缩的世界 B.“中国中心论”,聚焦东方
C.“欧洲中心论”,狭隘的视角 D.“文明的视角”,忽略丝路
18.秦咸阳宫三号宫殿发现一组彩绘壁画,上面绘制有葡萄图案。《史记》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又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据此推知()
A.古代食物物种存在跨洲际交流现象
B.葡萄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出现在中原
C.异域作物改变中原人民的饮食习惯
D.物种传入导致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变迁
19.下表所示两类历史现象都()
内容
历史现象一 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带回了关于西域和南亚地区的新知识,并引发之后的多次派使,汉武帝甚至号召民间使团,以官方的名义出使西域
历史现象二 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海外硬木材质入华,对家具工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陶瓷原料苏麻离青的传入也影响了青花瓷的样式和风格.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C.助推了朝贡关系的普及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等特点,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当时,中山装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而旗袍则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这()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
C.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表明了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21.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D.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22阿尔弗雷德·蒙德爵士在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开馆仪式致辞中说:“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建立并不是为了纪念帝国在军事方面的荣光,而是记录国家和人民在战火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做出的牺牲。这些无法估量的损失和国家的磨难让我们更加渴望一个更好的新世界的诞生。”这反映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
A.推动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
B.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C.为普通民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D.具有鲜明的社会教化的作用
23.1938-1945年,西南联大涌现大量学术成果,如冯景兰的《云南地质矿产》、施嘉炀《滇缅公路沿线木材之分布及强度》的报告;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钱穆的《国史大纲》,陈达的《近代中国国势普查》;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振动光谱》,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宇宙也许是不守恒的”假说;费孝通的《云南三村》等。据此可知,西南联大()
A.自发的践行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C.勇于承担文化抗战的时代重任
D.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新模式
24北京中轴线在申遗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不仅修复了永定门、钟鼓楼等标志性建筑,完整保留了传统胡同的原始肌理,还积极组织社区力量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同时将明清皇家建筑群与现代地标一同纳入保护范围。上述工作中并没有体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有()
A.强调整体性,协调空间秩序与历史环境的关系
B.注重真实性,拆除现代建筑用以恢复历史原貌
C.注重传承,使传统民俗与社区文化得以延续
D.兼顾古今,延续历史底蕴并推动遗产的传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25.中华文化及其世界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无缥缈的。
-摘编自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材料二: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铁路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一带,高山峻岭绵亘,气候条件恶劣。不少白人工人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雇用了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由于美国内战的激烈进行,美国各个方面都感到劳动力严重不足。1868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该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到筑路大军中。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此后,中国在美国的几代移民承继了先辈们的遵纪守法、勤奋开发和建设美国的优良传统,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 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 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华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贡献。(8分)
26.【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黄河作为主要水源,其泛滥或干旱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民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6分)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8分)
27.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蒙古统一后不久,旋即踏上扩张之路。当时的蒙古刚刚脱离氏族社会,各阶层人士仍然崇尚武力,醉心掳掠,战争对于他们几如家常便饭。长期的游牧生活又使之吃苦耐劳,擅长骑射,行动迅捷,骠勇强悍;加之在与汉族的交往中,蒙古人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定居民族往往难以抗衡。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度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辉煌战绩,蒙古的铁骑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
随着蒙古西征,蒙古帝国最终建立,它打破了东西方道路的重重障碍,各地的商人、使臣、僧侣、旅行家往来频繁,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亚,进而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二:新大陆的发现为世界文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殖民地人民方面来说,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摧垮的。西班牙人来到以后,他们从西班牙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文化,并借助欧洲文化的力量整理、记录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这些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得以流传下来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在美洲生长的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他们对美洲有着与欧洲人无法理解的对美洲的乡土感情。他们用西班牙文化的优势在美洲创造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文化。在西属美洲,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神学,但凡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内容一律不得讲授。
-摘编自金计初《旧世界与新世界:美洲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铁骑能够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所向披靡”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大发明的传入对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属拉丁美洲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6分)
松雷中学2024-2025学年度 下学期 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D D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B D A A B D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D C C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25.(20分)
(1)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6分)
评价: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主专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6分)
(2)原因:中国签订了允许华工出国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内战、黑奴贸易受限导致美国劳动力短缺。(4分)
经济贡献: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文化贡献:华工表现出的艰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分)
26.(14分)
(1)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黄河不定期的泛滥与改道影响农业生产,人们通过祭祀黄河祈求风调雨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地位重要;黄河祭祀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政治、军事活动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古代生产力低下,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6分)
(2)观点:在20世纪上半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黄河又成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抵御外侮、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代表。
阐述:清末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初,民主革命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推翻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民族志”,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象。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黄河依旧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综上,在中华民族面临重重危机的20世纪上半叶,黄河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追求民族自由与独立的斗争中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象征。(8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7.(18分)
(1)条件:蒙古完成统一;崇尚武力等民族性格;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才能。(6分)
影响: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火药的传入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传入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6分)
(2)变化:印第安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印第安文化的精粹借助欧洲文化的力量得以发扬光大;西班牙文化成为主体文化;产生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新文化;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