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下学期5月份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2025.05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计60分)1.以下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据此可知,在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文化与文明交融B.生产方式的进步C.国家机关的建立D.人口跨区域流动2.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看来,“文明,不过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条子都有······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该观点重在强调()A.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区域文明扩展的必要性C.文明类型的多样性 D.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3.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4.15-16世纪,欧洲若干城市发生变化。在城市中建起了大量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外形雄伟华丽,表达了政府对整个城市的控制;军事设施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防御,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对外作战的功能。这些变化表明( )A.王权在逐步强化 B.工商业经济复兴C.市民意识高度发展 D.城市自治普遍实现5.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古埃及。材料旨在说明古代文明( )A.各具特色,互有借鉴 B.各自独立,多元发展C.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D.多元一体,相互交融6.下表是1600年、1700年、1800年欧洲人均拥有白银数量统计表。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 )年代 欧洲人口 (单位:百万) 每年净结余数量 (单位:吨) 欧洲人均拥有白银数量 (单位:克)1600 100 145 1.451700 120 220 1.821800 180 405 2.25A.殖民扩张 B.工业发展 C.贩卖黑奴 D.价格革命7.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A.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商业革命的兴起C.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印刷技术的传入8.下图为16、17世纪世界贸易体系图,这一体系促使中国()A.贸易长期逆差B.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C.专制空前强化D.资本雄厚的大额贸易得到发展9.17、18世纪的启蒙大师们认为,自然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与文艺复兴的主流思想相比,其观点的超越之处在于()A.肯定自然界的运转规律 B.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C.明确提出反封建的目标 D.理性地思考社会的发展10.18世纪,欧洲的一些科学家、修理工和自然哲学家坚信人类能够取得进步,并将传播可被他人运用的“有用知识”视为己任。基于此,众多科学协会和科学学校纷纷建立;1797年,《自然哲学、化学和艺术期刊》出版发行,世界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期刊就此诞生。这()A.意味着科学革命达到高潮 B.体现了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专业化趋势 D.表明科学知识开始向大众普及11.《文明启示录》如此评价1750-1850年的欧洲:“法国在政治上独领风骚,英国在经济上卓异不凡。这两个国家改变了欧洲生活,将欧洲大陆从旧制度抬升到新制度。”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法两国在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B.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民法典》的颁布能够为材料观点提供支撑C.英法两国近代化存在政治和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D.折射出拿破仑战争摧毁欧洲封建制度带来深远历史影响12.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统治的根本大法,它在无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没有废止奴隶制度等方面,较之《独立宣言》是一种倒退”。该观点()A.意在强调《独立宣言》的进步性 B.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较为客观C.肯定了奴隶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D.揭示了1787年宪法的阶级本质13.下图为14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由此可见,英国()A.人口增长提高生产成本B.技术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D.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14.如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20-1913年GDP总量的对比情况(单位:百万国际元)。①②③④分别为()国家 1820年 1850年 1870年 1913年① 35468 58039 72100 144489② 12548 42583 98374 517383③ 36232 63342 100180 224618④ 26819 48178 72149 237332A.英、法、德、美 B.德、英、法、美 C.德、美、英、法 D.法、美、英、德15.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16.巴黎公社推行普选制,由巴黎各区民众通过选举产生公社委员。公社委员多出自群众组织,他们经常在各街区参加集会,一面传达市政厅的决议和法令,一面聆听群众组织的意见。此外,各类群众组织也活跃于市政厅、区政府等公共场所,参与并监督公社的工作。这表明巴黎公社()A.人民居于公社主体地位 B.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C.勾勒出理想社会的蓝图 D.贯彻落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17.某史学家提出:“实际上没有人盼望战争,它是突然发生的······(英法)断言德国人谋划了战争,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摧毁德国,而德国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据此可知,当时()A.反法西斯成为共识 B.狂热民族主义是战争根源C.军国主义成为潮流 D.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18.如图反映的是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不同时期占世界比例情况。对比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彻底改变C.苏联模式曾发挥过积极作用D.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国际矛盾19.图4为1931年7月22日英国人创作的漫画《泄露真相的口袋》。该漫画意在揭示()A.法国对德国经济困境的漠视B.凡尔赛体系面临着严重危机C.当时各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D.经济危机下德国经济的衰败20.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丘吉尔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但主张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他认为“大国的命运不会取决于他们的技术装备的暂时情况”。据此可知,丘吉尔意在()A.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防止法西斯的东山再起C.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D.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21.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A.亚洲拉美 非洲 B.非洲亚洲 拉美C.拉美 非洲 亚洲 D.拉美 亚洲非洲22.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举引发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对埃及的军事入侵。当苏联宣布支持埃及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这反映出()A.种族冲突、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更加激化B.美苏两国争霸阻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C.两极对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D.美苏两国的全面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23.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做出了另一番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材料说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无法阻止暴力冲突的发生 B.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C.不符合印度解放斗争需要 D.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24.如图是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经济增长率折线如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社会发展出现动荡B.经济发展呈现出衰退趋势C.国家调控成效明显D.“福利国家”建设日益完善25.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B.北约成立加大武力干涉C.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26.1971年,美国贸易收支在二战后首次出现赤字,官方结算账户的赤字达到了300亿美元,美元的不稳定性增强,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瓦解。上述现象反映出()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B.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崛起 D.冷战对峙影响金融秩序稳定27.1975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通过《关于工业发展与合作的利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提出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目标。198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第三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要求各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这说明()A.世界各国经济间的依存性增强 B.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C.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据主导 D.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共识28.如图为2018年全球各区域域内外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据此可知,拉丁美洲和非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 )A.过于依赖出口B.区域内一体化程度低C.经济结构单一D.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29.某同学在准备历史小论文时,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了如图中的三个类别。据此判断,小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国际贸易体系的完善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D.社会生产的国际化3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峰会。峰会就各国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达成重要共识,通过了47条金融领域改革行动计划。这说明()A.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 B.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C.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D.区域经济集团加速发展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共计40分)3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地图中的时代-摘编自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1)地图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2)对地图所示的主题现象在时代中的影响进行说明。(9分)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代·女性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办的报刊创办者 报刊 主要内容菜品·里谢 《妇女权利》 致力于推动观念、教育、法律及妇女经济地位的变革妇女参政会全国同盟 《共同事业》 宣传女权思想和观点妇女社会政治同盟 《妇女选举权》 鼓舞妇女参与选举、争取平等的选举权-摘编自李阳阳《论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女权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等提取材料信息,以“时代·女性”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1861-1873 3.3 5.0 未统计 3.81874-1890 1.7 5.2 2.1 3.51891-1900 1.6 3.5 2.6 4.8--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的各类殖民地的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殖民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殖民地面积 3200 30 611.5 514.5--据刘经纬《20世纪:环球殖民体系从顶点走向崩溃》材料二下图为1920~193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平均关税情况--据Science Direct数据库材料三战后的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为56.4%(1948年),美国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达到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凭借经济实力,美国的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力量,在56个国家驻有军队,在国外建立了480多个军事基地。--据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材料四--据蔡瑞艳、谈东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矛盾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反映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关系。(13分)高一下学期 5月份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 2025.05选择题答案1-10BADAB AADDC11-20 BDBDC ADCBD21-30 CCDCD BABCA31.【答案】(15分)(1)时代: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建立;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开始崛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2)事件:美洲白银外流。(1分)影响: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促进西欧社会转型;引发中国的赋税制度变革;促进中国海外贸易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财富的增加;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刺激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引发中国货币体系调整;导致美洲财富流失和社会落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32.(12分)【答案】从工业革命时代对女性解放推动作用的角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更多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领域。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女性走出家庭。如在纺织业领域,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半数以上。(2分)另一方面机器生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体力要求,女性在社会工作中的竞争力增强,如参与到大量的文书工作中,女性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2分)社会分工的变化进一步推动女性的觉醒与女权运动的兴起。(2分)从女性解放推动时代进步的角度:工业革命以来,女权运动不断兴起,推动女性解放,为时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如女性自主创办报刊,追求女权的组织建立,她们致力于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观念等多领域宣传女权思想。(2分)综合分析时代发展与女性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代发展与女性解放是相互推动的关系。时代发展是女性解放的前提和条件,女性解放为时代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分)33.(13分)【答案】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动推动国际秩序的调整。(2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与原有的殖民强国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冲击原有的世界殖民体系,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而推动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4分)1929~1932年经济大危机背景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提高关税,冲击原有的贸易体系。(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