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淄博一中2023级高二下学期阶段素养调研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第I卷(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展示的是经考古发掘、距今约8500-7000年的部分地区聚落遗存。这表明,当时表1遗址名称 遗存兴隆洼(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出土了鹿、匏、猪、鱼、蚌、粟、黍等动植物遗存裴李岗(河南) 发现有粟、黍、核桃等植物遗存;动物遗存较为丰富有哺乳类、软体类、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城背溪(湖北) 发现有炭化稻谷,动物遗存皆属于野生动物,以鱼骨和鳖甲较多北福地第一期遗存(河北) 发现山胡桃和栎属植物果实,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骨骼A.人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B.原始农业占据主导地位C.区域经济存在交流互动D.先民深受自然条件制约2.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A.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建立B.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实施C.周公礼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创建3.图1为某学者整理的中国北方地区东周时期两种少数民族遗存分布示意图。如果将这两种考古遗存的地点连接起来,可以大致形成两条与战国长城大体平行的条带。这可以用来说明图1A.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弱化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稳定D.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4.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5.西汉中期以来,逐渐形成一批盘根错节的高门世族,他们世代通经入仕,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干预和影响。这一局面A.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物B.是儒学的地位提高的结果C.是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D.是科举制扩大影响的表现6.如表是两汉时期三公中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职名称及职权变化。据此可推知,这些变化朝代 官职名称 职权 官职名称 职权 出处西汉 丞相 总理百政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东汉 司徒 分管民事 司空 掌水土事 《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A.利于提高地方治理水平B.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C.促进了国家决策合理化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7.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A.生态环境的恶化B.人口内迁与南迁C.政权更迭频繁D.民族交流交融8.汉魏六朝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极小,并且往往局限于上层贵妇。而在唐传奇中,女性形象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女性,更有大量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婢妾、妓女、商妇甚至村妇的内容。这说明唐朝时期A.社会风气影响女性观的嬗变B.开放氛围推动文学形式创新C.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9.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10.中唐以前,九品以上的官吏可以免税;五品以上士族的亲属,也能够免除赋役,社会地位颇高。但两税法实行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多者税多,资产少者税少。由此可知,这一举措的实施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权贵的经济优势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11.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12.北宋时期,不少官员秉持着“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君主)亲贤礼下,大臣有赐坐之仪、造膝之请。谏官有入阁议事,对仗读弹文之典”的“君臣共治”局面。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官员有较强的参政议政积极性B.士大夫具有强烈的政治担当精神C.君臣平等的制约观念开始形成D.崇文抑武政策反噬以致君权式微13.王安石在上书皇帝建议变法的奏章中说:“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A.发展生产以解决财政困难B.通过富国强兵打击割据势力C.改革腐败臃肿的官僚机构D.增收赋税以聚集天下的财富14.下图为河南禹县白沙1号出土宋墓壁画,画面正中位置砖雕桌案,两侧又雕出两把椅子;以及袖手对坐的墓主夫妇。两人皆侧身面东观看东壁的乐舞表演。这类夫妇宴饮壁画在宋代墓葬中很常见,如图2是禹县白沙2号墓《夫妇宴饮图》。这反映出当时A.男女家庭地位渐趋平等B.丰富多彩的市井娱乐生活C.儒家伦理影响艺术创作D.人物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15.在唐、宋的户籍记载中都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唐代的主户指土著户,客户指寄居户;宋代主户指拥有土地、交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主客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宋代A.人口流动频繁B.户籍管理失控C.社会控制强化D.租佃关系发展第II卷(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以天下为己任”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日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材料二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双刃剑”效应,人们在金钱面前,都毫不让步,以至于世风日下。享乐之风弥漫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富商大贾穿戴奢侈,僭越成风......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是如何重塑社会风气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期 史料 出处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学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2中为古人关于唐两税法的主要评价。表2齐抗 唐宰相 “督纳有时,贪暴无所容奸。二十年间,府库充轫”,“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之不觉”陆贽 唐宰相 “本惩赋敛繁重,所以变旧从新”“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制度弛紊,疆理隳坏”苏轼 宋文学家 “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不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皆是也”马端临 宋历史学家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尤为得当“不征粟帛而征钱,更得为奸以病民”,“不能量入为出以制国用,虽竭天下之力以奉之,多为法以取之,只益见其不足耳”-摘编自付志宇《唐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结合两税法相关知识,从表3中选取一定史料作为支撑,围绕国家治理如何实践“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19.农书与历史文化遗产(15分)材料一(1)某教师为了解释“《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一观点,查阅资料并制作了上述卡片。请你运用以上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解释。(5分)材料二下图为宋代对外贸易(局部)示意图。2021年,“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泉州一系列遗址展示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商业中心的活力以及与内地的联系。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市舶司遗址、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石湖码头、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六胜塔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请你为校刊“史海泛舟”栏目写一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短文。(10分)淄博一中2023级高二下学期阶段素养调研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5.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C B D B A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A C D二、非选择题16.【答案】(16分)(1)社会观:儒家:顺应民心,为政以德;道家:顺其自然,小国寡民;墨家:兼爱、尚贤。(6分)影响:孔子仁爱德治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后世儒学的基础;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2)重塑:发起儒学复兴运动;教化深入社会基层,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宣讲;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倡导谱写家风家训与启蒙性作品。(6分,任答3点即可)17.【答案】(12分)(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驰;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实卖。(6分)(2)【示例1】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2分)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4分)【示例2】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2分)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4分)【示例3】因素:国家财政税收(2分)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4分)(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18.【答案】(12分)以下作答,仅供参考,有其它观点及论证,合理,可酌情给分。参考示例:观点:制度创新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人民利益需求(2分)论述:两税法是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实行的。两税法税目简并、丁户入地、计资而税、货币计税,助于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身控制,相对公平合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顺应(私有制发展趋势、人口迁移、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举出其中一点2分),(齐抗的“二十年间,府库充牣”,苏轼的评论“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举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马端临的评论“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尤为得当”证实了这点。两税法更多以统治者利益为重,推行过程中执行不利,加重百姓负担,造成部分地区贫富分化(2分),如(同齐抗所言“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之不觉”,如陆贽言“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如马端临所说“不征粟帛而征钱,更得为奸以病民”“不能量入为出以制国用,虽竭天下之力以奉之”,举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这些表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额外加征或变相加征,最终使人民负担加重,影响了其效果。因此,制度创新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人民利益需求。19.【答案】(15分)(1)(5分)参考答案示例《吕氏春秋》和《四民月令》不是专门农书;《神农》和《氾胜之书》未完整保存;《齐民要术》叙述了物种、粮食生产、加工等系列内容且保存至今。可见它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10分)参考答案示例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具有优越的航运条件。它背靠内陆,面向海洋,沟通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是10-14世纪高度繁荣的世界海洋商贸网络中心之一。对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留存至今的市舶司等展现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生产遗址和桥梁等城市交通网络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庙、老君岩老子造像、伊斯兰教圣墓等是文化多元包容的见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