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下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第1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从仰韶晚期至龙山时代,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人群迁徙、文化互动的一次高峰,而中原则是人群迁徙的中心地域。这种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加强了史前中国各区域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海岱、江汉、北方等多种区域文化在中原地区攻防、进退、互融、互渗参。这一论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B.以区域间的战争为基础C.是各地区独立发展的结果 D.基于中原文化向外扩展2.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正逐步增强3.唐代前期,转运仓(负责供应官民和军队粮食与军饷的仓廪)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以洛阳及周围最为集中,规模和储量最为巨大。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带也出现重要的转运仓,转运仓布局出现由华北西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财富向官府集中 B.税赋征收依据发生变化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4.在19世纪60年代,一位清朝官员在日记中写道“近日京城风云变幻,洋人之兵舰再次逼近大沽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此前签订之条约,未料洋人竟得寸进尺,欲图更多利益。据此情景,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此次洋人进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B.洋人再次进犯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此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D.此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5.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此番各国“合而谋我”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有()①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②清廷沦为列强治华”之工具③列强攫取了开埠通商等特权④东交民巷被划定为使馆界”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6.1913年的西姆拉会议直接要求划分中藏界限,把青海南部地区划入内藏。不久,西宁举人丁耀奎在京愤然上《袁大总统青海建省政见书》,认为青瀚为川藏辅车,北接新疆后路,为国家长治久安计,必须尽快筹备经营建省,但袁世凯亲批猥以款难,议格”而罢论。这反映出当时()A.边疆危机激发士人救亡意识 B.北洋政府缺乏近代国家观念C.民主政治进程面临严重阻碍 D.国家治理受制军阀割据困局7.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的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改变 D.国共和平谈判8.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当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受侵略时,另一方应立即给予军事支援。这使得新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获得了苏联支援的可装备0个师的现代化武器,成功抵御了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湾海峡的压力。由此可知()A.朝鲜战局的扭转根源于苏联军事支持:“一边倒”外交方针利于巩固国家安全C.新中国外交政策蕴含求同存异的理念.中苏外交彰显了意识形态优先的原则9.1965年到1972年,国家投入三线建设的资金有800多亿元,初步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其中有攀枝花钢铁厂、酒泉钢铁厂、重庆汽车制造厂、贵州铝厂、青海柴油机厂和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等。三线建设()A.消除了战争威胁 B.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C.贯彻了八字方针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0.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一“行动”使中国()A.对外开放开始深入到内地 B.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D.完全融入了世界贸易市场11.有学者认为“如果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时办事公道,入情入理,谨慎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界争端,中国就能够既保障应有的海洋权益,又能对潜在的麻烦起到有效的威慑和抑制作用 该学者意在强调()A.提高综合国力以谋求海洋霸权 B.中国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C.以实力求和平建设海洋强国 D.中国的民族复兴是和平崛起12.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其中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这场运动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范围跨越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B.阿拉伯帝国已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大中心C.阿拉伯文化已完全取代了其他欧亚地区的文化D.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适应了帝国扩张需要13.1439年,一磅胡椒大约相当于英格兰人两天多的工资。胡椒等香料可兑换成金银,用于支付工资和货款,这使着欧洲人无比渴望驶向黑胡椒的产地印度。据此推知,当时欧洲()A.价格革命开始出现 B.传统商路严重受阻C.香料利润空间巨大 D.贸易中心出现转移14.1900年以后,法国通过东方汇理银行向法属越南殖民地的主要贷款对象,并非是城市中的资本家或工商业者,而是农村的地主阶级;借贷政策也集中表现为农业借贷,而非更需获取原始资本的工商业贷款。这主要是为了()A.通过金融借贷获取高额利润 B.服务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经济模式C.重点扶持越南当地农业发展 D.避免殖民地工商业与农业的不平衡15.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是由科学家发起并参与的大规模国际科学合作活动。南极科考和外层空间探测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两项重要内容。美苏为了获得外层空间优势而进行的卫星竞赛,引发了“太空时代”美苏的科技合作与竞争。此外,苏联积极投身南极科考合作交流,使美国将其排除出南极的意图无法实现。这一活动()A.推动了国际局势由对抗转为缓和 B.促使冷战局面扩展到更广更宽的范围C.体现了美苏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D.说明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需国际合作16.2003年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说道简单地说,朝鲜与伊拉克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伊拉克,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整个泡在石油的海洋中。这说明()A.反恐战争遮掩了美国的真实意图 B.当今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局面C.朝鲜与伊拉克问题有根本的不同 D.伊拉克问题是中东局势的核心第11卷(非选择题共 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工业如何把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它用这些资本来建立庞大的企业,从而使从事手工业的小资产阶级破产,它用这些资本来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以便把个体手工业工人从市场上排挤出去。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装置的应用,这就是从上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创造了中间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中间阶级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但是,这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材料二“工人为取得每天的一定数目的工资而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不多的几小时工作之后,他就把这笔工资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了。但是,他的劳动合同却规定,工人必须再工作好几个小时,才算完成一个工作日。工人用这个附加的几小时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不破费资本家一文钱,但仍然落入资本家的腰包。......其次,霍乱、伤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发生,使英国资产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为这些流行病的牺牲品,就必须立即着手改善自己城市的卫生状况。-[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材料三这件事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报线输送到迄今连做梦也想不到的远处,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的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说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必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而且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大发展,以至于越来越不再需要资产阶级的管理了。-[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1)依据材料一,指出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简述英国资产者改善城市卫生状况的意义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消除城乡对立最有力的杠杆是什么?这一杠杆的重大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时间 事件1950年2月 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6月 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 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2016年 二十国集团(G20)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宣扬种族、文化优越性的“欧洲中心论”这一概念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6到18世纪,“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伴随着欧洲人在事实上的崛起日益成型。在历史学领域中,“欧洲中心论”有两种表现,一是世界历史被统一至西欧历史当中,欧洲成了绝对的主角,其他文明则是稍加提及的陪衬;其次,构建历史所使用的工具、标准也是西方的,比如说纪年、空间定位的方式等,由此“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无形中渗透到了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当中。正如马克垚先生所言,当前的世界史,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准世界史”。-摘编自李康利《“破”与“立”:杰克·古迪的反“欧洲中心论”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世界史学者不断发现,所谓“中心单一模式”并不是历史事实。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不同发展模式。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学者们提出“生产方式”是中国世界史体系建构的基本尺度。生产方式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地域以及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差异,可以作为世界历史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的观察尺度,考察人类文明变迁。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的建构十分艰辛,要在多元互融、文明互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地体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世界历史和各民族及地域文明的健康发展。-摘编自张杰《从全球视野推进世界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心论”的特点并分析16到18世纪“欧洲中心论”成型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建构世界史话语体系的背景和意义(10分)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下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D A A A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C B D A17.(1)三个伟大的杠杆:分工;水力(蒸汽力);机器装置的利用。(3分)影响:生产力:蒸汽动力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分)(2)工人生活状况: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工作时间长;传染病严重威胁工人的健康;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4分)意义:推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政府对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等。(4分)(3)杠杆:电力的广泛应用。(1分)表现:电力的使用使工业彻底摆脱了时间、地点等限制;水力发电和传输“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电力消除了城乡在动力获取和使用上的差别。(6分)18.示例标题(论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备选标题:从“一边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等)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屈唇外交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了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主动改变外交策略,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这些外交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党中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通过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办博螫亚洲论坛等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观点:新中国外交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国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发生了分化,中苏关系产生摩擦并逐渐恶化,受此影响,中国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与美国改善外交关系,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我国提出了“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等外交概念,这些概念体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的时代要求,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大变局”,我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局势和我国发展诉求。总之,在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外交概念,用来界定国际形势、归纳外交原则、规划外交政策、指导外交实践,这些外交理念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19.(1)特点:强调欧洲在人类历史的核心地位,忽视其他地区文明;具有明显的种族文化决定论色彩;历史发展以西欧为标准的单一历史模式。(4分)背景:工业革命极大提升西欧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建立了以西欧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传播理性主义;欧洲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2)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的发展。(6分)意义:强化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主体意识,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实现各民族及地域文明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推进当代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的发展。(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