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鲍 照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鲍照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诗意,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
3.体会诗人在特定时代里内心的彷徨和怨愤,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导入新课
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李白有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曾道: “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可是,也有这样一位诗人,受尽冷落,却如鲠在喉,难以 下咽,只得借助恣肆的诗词之风聊以抒怀, “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说的即是他,这位诗人正是鲍照。
1.作者介绍:
鲍 照(约414年-466年),字明 远,人称鲍参军,
东 海 郡 人(今江苏涟水县北),南 朝 宋文 学 家 、 骈 文 家 、
诗 人 。
他的文章风格浑朴,与同时代的浮华、奢靡文
风相左。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他是“李、杜先
鞭”。以现代的术语来说,鲍照的诗文则颇有写实 主义倾向。 (维基百科)
崴暮行新中好
换 渺 ( 負 霜 鹤 皎 带 雲
雇长河夜 千詹水如至
岸哀故老容米惨;愁歳
景 彩 風 度 改 日 至 遷 朋
鲍胎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却才华横溢,渴望在仕
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 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 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参军,在举兵叛乱失败时,死 于乱军中。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 然而,在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出身低微的他饱受歧 视与排挤,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与北周庾信并称 “南照北信”,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其个人文学成就: 个人作品: 《鲍参军集》
1.诗歌方面:
鲍照在游仙、赠别、咏史、拟古等题材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鲍照的诗歌体裁多样,其七言和杂言乐府在七言诗史上影响深远,开
创了七言体用韵的自然方式, 奠定了七言长篇歌行的基础。
2.文章方面:
其《登大雷岸与妹书》尤为传诵,为六朝骈文中难得之作,鲍而《芜
城赋》更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
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 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
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在门 阀制度森严的魏晋南北朝,寒门士子的
人生恰似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举步维艰。高 级 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 级官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
面 。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
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 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 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士 族,特指东汉、魏
晋以来的门阀阶层, 或称世族、势族等士 大夫阶层。
门 阀, 是 门 第 和 阀 阅
的 合 称 , 指世 代 为 官 的 名 门 望 族。
2.作品背景:
咏 史
( 魏 晋 )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行路难”:乐府旧题,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
和离情别意。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在题前多冠一“ 代 ”或“ 拟”
字 。拟,摹仿。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为汉代歌谣。鲍照《拟行路难》 18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其中第4首。
“拟 行 路 难”
3.解 题 :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和字音。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宋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思考: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绪

1)诗人为何而愁:(用诗中原句回答)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命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3)解愁的结果如何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诗人如何解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II
注:“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
致的。 泻,倾,倒。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 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三、精读诗文,深入探究。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诗人感时伤世,开始剖白自己的心态,以“ 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
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诗人实际上也是在抨击现实世界中这种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
1. “断绝” 一语双关,既指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
也指作者已然醒悟, 一味哀叹命运,抱怨眼前“行路难”的处境远不如
“举杯”更能慰藉作者内心,浇灭作者愁绪。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 为力的苦闷。
2.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非常 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位怀才不遇、苦闷异常的愁者形象。
(举起酒杯)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用反 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 “吞声”指声将发又止,“踯躅”指徘徊不进的
样 子,诗人通过对自己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 再多说什么。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比手法:
精神上的矛盾痛苦
下命运不公、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表达了诗人面临世路艰难的愤
慨不平之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 然生愁”。
四 、主旨归纳:
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发出作者门阀制度重压
课外拓展:
士族的上限,是高官世家,所谓“四世三公”的人家。 这种人家的孩子,
往往已经不怎么写诗了,跟文学史关系不大。这种家庭,除非摊上大事了,
才会出文学家,陆机、谢灵运都是这种人。士族的下限,可以是地方上的书
香门第 。这种人家,可能没做过大官,但是孩子可以脱产读书,家里也有书 可以给他们读,跟普通庶人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他们的孩子,只要聪明,也 可以做官,也可以写诗,进入文学史,像左思、鲍照就是这种人。
我们在读他们诗的时候,要注意到他们士族出身的共性,也要注意到他 们在士族内部的出身高低,带给他们微妙的心理差异。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 ·六朝文学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