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屈原投入汩罗、陶渊明避入桃源、归有光逍遥项脊,他们都以寻找自我的极乐为生活目的。后来,所谓的“不得志者”也都把奢靡放纵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这种生活方式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盛,那时能清醒地活出自我的便只有王羲之了。其《兰亭集序》正表现了这种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只是书法上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其中的思想价值。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整合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4.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303-361)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的行草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轶事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问题思考: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轶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以书换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鹅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追求清静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在这篇文章中畅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确难能可贵。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此即流觞曲水。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首,辑成一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王羲之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记录这次雅集,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终莫能及,百倍珍惜,视为传家之宝,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视为珍宝,藏于卧室梁上洞内,从不示人。后来辨才结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书生家藏众多名家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一日,书生让辨才鉴宝,细细端详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意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真迹倒不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取下屋梁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原来唐太宗喜爱书法,尤爱羲之字。听闻羲之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便多次派人索取,辨才和尚始终推脱。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积郁成疾,不久去世。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序:文体集:诗集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书法圣地兰亭在绍兴市。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父子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 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祖孙碑御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序言”简称“序”,也作“叙”或“引”,犹如今之“引言”、“前言”。是说明成书经过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列于卷首叫“序” ,附于卷末叫 “跋” 。这类文章,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序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序言的分类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序书序赠序自序他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书序,本文即是书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说明诗集的由来,作诗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阐述作诗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明编辑的目的,指出本书的意义。书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书序”又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做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如:《呐喊自序》、《兰亭集序》。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做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做引申和发挥。书序分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赠序:是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写的有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惜别、祝愿、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年号纪年guǐ干支纪年春季末月水南山北集会民俗: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全,都全,都形名,年少的、年长的互文高峻高峻高,长,美好水水互相映衬环绕省指代水的之,导引以-后边省指代水的之酒杯整体理解旁边虽然吟诗酒杯深远的情思畅快县名借代,音乐一边饮酒一边吟诗足够用来……借代,音乐盛大,热闹定后标志第1段:叙述兰亭集会情况,写景状物,畅叙幽情。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之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修禊活动。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萦绕在左右,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动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曲水的旁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众多贤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明·文徵明《兰亭修禊图》修禊古代习俗,于上巳节(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茂林修竹载歌载舞 一觞一咏 (一边……一边……) 且哭且笑旅进旅退 (同……同……) 亦步亦趋克勤克俭 (既……又……) 一胜一负 (有的……有的……) 乃文乃武 (能……能……) 之纲人纪 (助词无义)流觞曲水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列坐其次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晴朗清新柔和暖和舒畅空气代万物繁盛表方式、原因足够用来…动词,极尽代游玩娱乐,乐趣确实值得游目,自由地眺;骋,放开;怀,心,胸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让人感觉温暖舒畅。这一天,抬头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察看繁盛的万物,这样纵目四望,开畅胸怀,足够以此尽情享受游玩集会的乐趣,确实值得快乐啊!第2段:写当日天气状况和集会的感受-乐。定后标志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一二段兰亭集会的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件修禊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 可 乐 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一二段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地灵:信可乐也!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赏心: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乐乐于自我奋斗奉献,而非乐在别人的痛苦上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一二段永和九年……少长咸集—叙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景虽无丝竹管……畅叙幽情—议、情是日也……惠风和畅—叙、景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议、情表达方式的特点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三段一俯一仰,寓时间短有的人之于感悟助词无义借助,后省之(游玩)身体,自我外表放纵虽然取悬殊守静躁动高兴对于接触自得自我满足衰老取独等到他动词做得放浪形骸之事在----之后内心变化随之产生发语词一起同义复词心,内心独自静坐形容词尾等到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厌倦之后,心情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随之对人生也就有所感慨。人活在这个世上,一生很快便过去。有的人独自静坐在室内,发自内心感悟超脱的人生;有的人则放纵自我借助集会来寄托人生。虽然各人的取舍不相同,有守静的、有躁动的也各不一样,但当他们对所做的事感到欣喜快乐,对于自己暂时感觉满足、自得,竟然不知道人生将要结束;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三段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才,向前,刚才所字结构一俯一仰,代时间短已经,在--之后旧事,过往犹且,尚且坐是用是以是故是兴,兴起;怀,心犹--况,犹且--何况高,长,美好自然造化最终走到尽头结束死是造化,不由人;生则由我要努力。难道活着只懂得游玩,浪费人生不感到痛心吗?第3段: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感之情,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人们只热衷于个人满足,不做实事,让人感到-痛!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叫人痛心呢?以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灭!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三段因何而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剧烈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归隐山林,“悟言一室之内”(独自静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寄托自己的情怀于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这两种人本着修短随化的想法,各自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这两种人生态度都不可取。两种人生态度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三段作者生死观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发生感慨缘由符契不曾面对叹息哀伤明白本来相同,把--看作等同相同,把--看作等同虚妄荒诞虚妄荒诞生死看淡生命长短。彭,彭祖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后来的人现在的人如,好像一个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所字结构,所作的诗篇虽然表原因情致者字结构,读者古今异义,这篇文章今文人、文雅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了他们所作的诗篇,每当(我)看到古人文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们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文章叹息悲伤,但心里又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荒诞的。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后来的人看待我们现在的人,也就像我们现在的人看待古人一样,这样的轮回真可悲啊!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表达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篇文章产生一样的感慨吧(但愿能有所醒悟)。(3-4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之乐,而引发“生与死”之痛及世代轮回之悲的感慨。第4段: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交代了写作目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四段"悲"什么?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悲后人:叩问今人无情的变迁)(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千古同悲:想法多于行动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悲:千古同悲,无人能喻。要行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古人:生死“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四段古人今人后人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无人能喻千古同悲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世代轮回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脉络梳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悲乐良辰、吉地美景、嘉宾乐事、赏心死生亦大矣千古同悲极视听之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情感总结乐痛悲兰亭盛会修短随化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主旨归纳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否定了“修短随化”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入世奋斗的人生态度,也发出了千古同悲的叹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艺术特色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写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引以为流觞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乐——痛——悲议论:“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艺术特色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生和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的魏晋士人们生死观是怎样的?生命思考总结:“一死生”“齐彭殇”追求清静不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修短随化。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朝政黑暗、社会急剧动荡,权力斗争残酷,国势日衰。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生死无谓。生命思考对于“老庄”学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的理解,我们先了解马克思与老子的思想崇尚老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三大辩证法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 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五大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1.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2.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3.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是潜在的东西,现实是已经存在的东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1.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3.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 既要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老子阴阳学说智阴阳学说的四大原理: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与相互转化。1.对立统一:阴阳存在于同一整体或现象之中,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极。阴阳之间存在质的区别,如昼与夜、春夏与秋冬、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等,都是对立的两极。然而,这些对立的两极并非完全分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同一事物或现象之中。2.互根互用: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阳,阴便无法存在;同样,没有阴,阳也无法存在。例如,在自然界中,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四季的更迭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体现。3.消长平衡:阴阳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在自然界中,阴阳的势力在不断变化,但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整体保持稳定。比如,春季的生长与秋季的收敛,就是阴阳力量相互调和的结果。4.相互转化: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在特定条件下,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以转化为阳。这种转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春去秋来、昼夜更替等,都是阴阳转化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阴阳学说通过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与相互转化四大原理,深入剖析了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主要来自《老子(也叫《道德经》)》一书。老子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告诉侯王:顺应自然,以身作则,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天下人作榜样,使天下达到“无为而治”。但是,后人却把“无为而治”中的“无为”理解为“不作为”。庄子的思想主要见其《逍遥游》一文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就会达到自由自在生活的境地,那还依赖什么呢?所以说:超出众人的人能顺应自然而无我,修养达到神人的人无意于建功,有德行的侯王无意于声名。)”,也是说要顺应自然而为,不是不作为。,众人曲解了老子庄子的思想,所以就有了“崇尚老庄、清静无为、自由放任、逍遥自在”等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一直传承至今。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生死观王羲之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人生的乐趣: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表面上写美景盛事,寄情山水,实则写内心的执着追求,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名人生死观孟 子: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 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 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藏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类之悲因欢聚而生悲的感慨常见于失意文人。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则是极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但人生真正的悲伤: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这正是王羲之的"千古同悲(人人能看清别人、过去,却看不透自己、现在)",这就是众人抒发不尽的悲哀,也是人生的尴尬、人生的缺憾,正是如此,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人生启迪生命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思考生命价值观人生在世,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奉献人生态度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积极向上。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