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学情调查(校模拟)
语文
2025年5月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川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I卷(共33分)
一、(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这种新颖的方式
于中国传统文
化,应天时、合地利、称人心,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倒计时从数字24开始,以此
为」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时令文化。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每一幅
.。一的画
面都写满了中国元素,既是生命、力量与希望的象征,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学观,
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短短3分钟倒计时视频出现的与节气相关的诗句,
中
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春种一粒
粟,秋收万颗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黑以传
统方式生活的中国人,并深深令人叹服含蕴其中的浪漫。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脱胎
契机
褙美绝伦
凸显
B.扎根
时机
美轮美奂
凸显
C.脱胎
时机
美轮美奂
突显
D.扎根
契机
精美绝伦
突显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诗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④②③①
B.②④①③C.④③①②
D.②①④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中国人在相应时节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深深叹服含蕴其中的浪
漫。
B,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中国人在相应时节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冷人深深叹服含蕴其中的
浪漫。
C、这些诗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里以传统方式生活的申国人,令人深深叹服含蕴其中
的浪漫。
D.这些持句让观者了解了在相应时节里以传统方式生活的中国人,并深深叹服含蕴其中的
浪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弧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
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
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图有地裁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
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
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国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
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
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
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
最初接触,“习”是陶冻,“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
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
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宇。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
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
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
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一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高三年级阶段性统一练习(校模拟)》
语文参考答案
1.A2.B3.A4.B5.C6.B7.C8.D9.C10.D11.B
12.(1)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做他们的先导,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
立即灭亡的原因。(2)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
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3)韩、魏是
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
下的情势吗?
13.苏洵: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反对对
辽和西夏纳币妥协:苏轼:从任用人才角度,提出六国长久保存和秦迅速灭亡
的原因在于善用人才,强调治国需养士;苏辙: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提出六国
灭亡的原因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路、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
主张巩固国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人才。上到谋士、
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
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
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责的食物、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越
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吕不韦等,
都有宾客三千人。而孟尝君还在薛地招聚了六万家侠客及犯罪的人,齐国稷下
学宫聚集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燕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无
数宾客。后来到了秦汉之际,张耳、陈余号称收养了许多人才,他们手下的宾
客及仆役,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见于传记的大概就是这些,
估计不见记载的,应当是官吏的一倍、农民的一半。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
国家的人,百姓怎么吃得消,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
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
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
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
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
第1页(共4页)
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
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
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
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
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
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
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
姓,并不亚于泰始皇与泰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
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
至于那些务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
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
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
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
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千的人,将他们遗散还乡。
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
黄肌瘦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期的变
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
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
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
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材料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
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
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
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惠时是这般的粗略,图
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
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
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
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
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
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
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
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