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邯郸武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武安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5月考试
高一 历史
一、选择题(2*40=80分)
1.英国学者赫伯特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定居生活的形成
C.原始农耕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建立
2.圆简印章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化瑰宝。考古资料显示,在埃及迄今为止已发现了20枚左右的圆筒印章,在古希腊迈锡尼文化层中也发现了数量不一的类似圆筒印章的天青石滚印。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之间的交流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西亚文明有一定的传播辐射力 D.亚欧文明古国高超的雕刻艺术
3.下图文物是保存于伊斯坦尔博物馆的《银板和约》副本泥板。该和约是公元前1258年赫梯、埃及两国在卡迭石战役后缔结,条文使用阿卡德语,书面形式为楔形文字。它不仅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和平条约,也是传世最早且有文字记载的国际条约。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早期帝国扩张与文明交流 B.人口迁徙与区域文化交融
C.商业贸易发展与文明互鉴 D.古代文字产生与演变历程
4.在波斯帝国的一场文化盛宴上,一位名叫莱拉的舞者与两个舞伴,结合多种文化的舞蹈风格,呈现了惊艳的表演。这反映出波斯帝国( )
A.制度建设重视歌舞表演 B.文化融合提升艺术水平
C.领土扩张催生舞蹈繁荣 D.经济繁荣影响社会生活
5.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西欧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据此可知,中世纪庄园经济( )
A.商品交换频繁 B.具有自然经济属性
C.贫富差距明显 D.以农奴为生产主体
6.740年拜占庭颁行的《法律选编》,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只有叛国、反皇帝、蓄意谋杀等重罪才会被处死刑。此外,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脚,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  )
A.立法精神人性化 B.执法力度宽松化 C.处罚原则公平化 D.法律条文实用化
7.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8.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蘇我氏的独裁体制,并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实施了包括氏姓制度、律令国家以及班田收授法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这一改革( )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激化了日本社会各种矛盾
C.推动了镰仓幕府建立 D.加强了日本中央集权统治
9.有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
A.城市深受宗教影响 B.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C.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D.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10.4世纪左右,阿克苏姆王国通过红海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进行海上贸易,进口香料、珍宝、丝绸、玛瑙等物品,并出口黄金、象牙、皮革、鸵鸟蛋等本地产品。它还通过内陆贸易路线与非洲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由此可见,其对外贸易( )
A.有利于国内经济繁荣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使王国成为西非强国 D.为非洲引进了先进技术
11.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具有强烈的经济动机 B.以服务国王为根本宗旨
C.为证明地圆学说正确 D.以传播宗教为主要目的
12.16世纪,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形成了结合印度洋、日本和中国的贸易网;西班牙人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把大量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运销欧美,大量白银由此流入中国。上述现象反映出( )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白银流入中国引发价格革命
C.世界日益从分散走向整体 D.西葡两国迅速实现社会转型
13.15—17世纪,西方列强主要在亚洲交通要道建立殖民据点,而18世纪后他们将殖民据点扩大为大面积的殖民地。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C.殖民掠夺的贪婪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4.下表为15—19世纪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简表(单位:百万),由此可知( )
时间 中国 欧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拉丁美洲 全球
1400年 70 52 60 36 425
1600年 110 89 104 10 545
1800年 330 146 92 19 900
欧美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传染病的肆虐导致非洲人口持续下降
罪恶的三角贸易导致拉美人口锐减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15.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人员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这一措施( )
A.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表明国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6.某位思想家是连接欧洲某场运动与革命的桥梁,他是一位典型的社会运动煽动者,而正是其政治宣言点燃了民众之火,为人民提供了激情动力,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据此推知,该思想家所投身的思想解放运动( )
A.得到多国的积极支持 B.使理性思维开始形成
C.已具备一定的公共性 D.缺乏经济学研究成果
17.法国大革命初期,英国舆论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后来发生转变。1792年《伦敦纪事报》报道了英国激进派的“革命计划”,包括摧毁上议院、圣詹姆斯宫等;《纽卡斯尔时报》则称法国革命者为“那些不入道的屠夫”。据以上材料可知,英国主流媒体(  )
A.警惕法国革命波及英国 B.反对大革命倡导的原则
C.主张维护传统封建制度 D.要求改革君主立宪政体
18.19世纪初,美国总统杰克逊声称他是人民的代表,他一改早期总统不愿以自己的政策判断代替国会判断的做法,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政策判断代替国会的政策判断,主张总统可以反对他认为有损国家的任何议案。这表明当时( )
A.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 B.国会的地位日益下降
C.制衡体制出现了问题 D.行政权逐渐膨胀起来
19.在1642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
A.标志着垄断组织的产生 B.开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C.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20.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欧洲旅行观念改变 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工业加重化工污染 D.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21.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 越低贱……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这表明马克思( )
A.抨击资本主义阻碍了社会进步 B.对机器大生产持反对态度
C.探索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D.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局限性
22.巴黎公社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法令:规定将资产阶级业主所遗弃的工坊国有化;改革工薪制度,降低高薪,提高低薪,承认工资额的差别;废止了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这些措施( )
A.打碎了旧有的国家机器 B.探索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C.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权 D.坚持了平均主义的原则
23.1880年,法国占领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布拉柴维尔据点,两年后,又在刚果河中游建立了“保护地”。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迫使突尼斯接受法国的“保护”。这说明当时( )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非洲殖民化的程度加深
C.法国保护非洲文明成果 D.柏林会议激起殖民狂热
24.1901年至1909年,西奥多·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时,提出了“大棒政策”,认为美国为了维护“门罗主义”,有必要干预其他列强对美洲的干涉,并且美国有责任在西半球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美国这一政策( )
A.维护了美洲民族国家的独立 B.旨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C.蕴含了独霸美洲的政治野心 D.目的是扩大美国金融投资市场
25.列宁指出:“凡尔赛和约不过是高唱凯歌的帝国主义者表面胜利,实质上它意味着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崩溃。”对此观点理解合理的是( )
A.欧洲列强矛盾趋向缓和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战后国际秩序潜藏危机 D.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
26.1907年《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即海牙第一公约,对战争作为权利的“绝对性”作出限制。1928年签署的《非战公约》则“在法律上禁止了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从而宣布了侵略战争的非法”。这一演变过程(  )
A.反映出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B.表明国际集体安全机制完全建立
C.反映了国际法对战争价值取向变化 D.完善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27.如图为1935年9月创作的漫画《她能控制得住他吗?》,头巾上写着“国际联盟”的女子正与关在笼中的“战争”怪兽较量。据此可知,作者( )
A.担忧国联影响力有限 B.号召民众积极反战
C.批判英法的绥靖政策 D.呼吁对话解决争端
28.苏俄曾发布指令规定:“农业合作社……有权在国内出售和交换自己生产的以及本社社员生产的农产品,拥有必需的农具和材料,开办加工和销售农产品的作坊、工厂以及其他经济企业。”据此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  )
A.农业集体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新经济体制”改革
29.如表是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变化情况。这体现出当时(  )
项目 变化
国民识字率 从1926年的56%上升到1959年的98.5%
外科医生人数 从1913年的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
预期寿命 从32岁上升到69岁
其他 为苏联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和儿童补助等
A.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B.苏联模式成效明显
C.民生得到充分改善 D.国民生产积极性高
30.下面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关于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图画,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在二次工业革命表现突出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建立
C.英法开始丧失世界的领导地位 D.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1.有学者认为,拉美独立战争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庄园制长期存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政治上盛行考迪罗体制,军事独裁导致有些国家战争不断。美英等国竞相角逐,加强渗透。造成拉美独立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地产制的束缚 B.考迪罗体制导致战争不断
C.帝国主义的干涉 D.未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32.二战中,罗斯福呼吁美国民众不要有“种族歧视”,反对“偏激白人至上主义”,与此同时,黑人群体提出“双重胜利”斗争目标,即赢得“反法西斯胜利和民主的胜利”,由此可见,世界大战(  )
A.加强了黑人的国家认同 B.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培育了民权运动的环境 D.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3.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后约定:苏联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占50%。材料中的这些现象( )
A.体现出平等协商的原则 B.标志着战时同盟的破裂
C.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 D.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对立
34. 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当时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防疫体系缺乏全球性的领导机构 B. 相关医疗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C. 广大民众缺乏医疗卫生防疫观念 D. 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3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范围、水平都出现了大幅激增,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甚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1/3。由此可推知,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  )
A.提高了民众工作积极性 B.深受国家干预政策影响
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现状
36.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些改革( )
A.加快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B.消除了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旨在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导致社会政治制度急剧变化
37.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致信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提出了一项法国政府的建议概要,其主要内容是“组建独立于各成员国之外的高级机构,直接管理各国的煤钢生产与销售”。阿登纳热情地接受了该建议。这一现象客观上(  )
A.消除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B.提升了西欧国家国际影响力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主导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38.如图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加强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B.逐步实现区域集团化
C.合作以抵制经济全球化 D.实现了经济均衡发展
39.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不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梯度性转移,而且将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这反映了( )
A.贸易数量与实际所获利益一致 B.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40.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数月,双方都承受了沉重的代价,这场冲突不仅给两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据此可知, 当今世界( )
A.应加快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B.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C.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D.国际格局因战争而改变
二、非选择题(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
材料一 1852年英国正式成立专利局,保护科研成果。约翰·福勒于1854年发明了蒸汽绳索牵引犁,后成立公司,向世界各地销售这种犁。此外,英国还出现了谷物脱粒机、收割机。1859 年收割机总共有约4000 台,到了1874年增加至8万台。70年代,英国已经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粮食收获实现了机械化。
——摘编自王越《农业科学与19 世纪英国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 从1910年开始,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农业机械逐步增加,例如拖拉机、玉米摘拾机等。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密—利维法令》规定,州立农业院校可以把新农业技术和农用设备直接交给农场主。1916年,美国共建农业高等院校68所,既培养了很多农业科技人才,又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中心。
——摘编自金二威《19至20 世纪美国农业现代化及生态保护》等
材料三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德国农业领域使用的劳动力大幅减少,由1993年的127 万人,降低到21世纪初的75.8万人。这使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出口总值超过520亿欧元,出口量居第四位。2005—2009年,德国农民人均收入在36000—50000 欧元之间。
——摘编自丁声俊《实体、实业、实效——德国农业的显著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6分)
42.世界格局是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当代世界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大变局”是“历史合力”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世界经济版图正在改写、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
——于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历史进程》发表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17—20世纪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高一5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世界)。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其中主要因素是农业的产生,C项正确;A是阶级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据材料“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可知,B是文明产生的表现,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建立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美尔人创造的圆筒印章在埃及和古希腊迈锡尼文化层中都有发现,说明西亚文明影响到这两个地区,西亚文明有一定的传播辐射力,故选C项;题干未强调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多元一体”不仅强调多元性,还强调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强调苏美尔印章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不是强调雕刻艺术水平高,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银板和约》是研究埃及与赫梯之间外交活动的重要文献,《银板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赫梯与埃及之间的争霸战争的结束,所以既体现文明的交流,又反映早期帝国的扩张,故选A项;题干主要涉及战争和外交,未涉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题干主要属于政治、军事方面,未涉及“商业贸易”,排除C项;根据“条文使用阿卡德语,书面形式为楔形文字”可以看出,当时文字的使用情况,但是不能体现文字演变历程,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据材料可知,在波斯帝国的文化盛宴上,表演了结合多种文化的舞蹈,说明文化的交融促进艺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艺术而非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领土扩张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知,庄园经济能够自给自足,具有自然经济属性,B 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这表明庄园能够自给自足,商品交换并不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贫富差距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庄园是以农奴为生产主体,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脚”“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可知,拜占庭法律对死刑进行严格控制,禁止对罪犯进行残害,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中立法精神人性化,故选A项;题干是法律的内容,属于立法层面,看不出执法力度如何,排除B项;处罚原则公平化指处罚的合法、合理和公正,题干中只是法律条文法的规定,无法看出具体处罚时是否公平,排除C项;法律条文实用化是指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除了坚定的信仰……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可知,中世纪以来,阿拉伯人在信仰、军事、技术和思想方面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乃至对英语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这体现了阿拉伯人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东方文化,且主要强调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并不体现“桥梁”作用,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且伊斯兰的文化遗产等与物种流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并未涉及欧洲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不体现“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消除蘇我氏的独裁体制”“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实施氏姓制度、律令国家以及班田收授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大化改新废除了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削弱了奴隶主的利益,排除A项;大化改新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条件,排除B项;日本在12世纪末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描述的大化改新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玛雅时期。据材料可知,玛雅人的城市规划极为独特,他们建造了许多庙宇、金字塔和宫殿,并用巨大的石块和石灰石修建了复杂的道路系统。 这些城市通常都有一个中央广场,周围是用于举行宗教和政治仪式的石碑和神殿,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对玛雅城市的影响,没有描述生产类型,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玛雅人的国家组织是否成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技术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非洲。4世纪左右阿克苏姆王国处于鼎盛阶段,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经济繁荣,A项正确;通常所说的西方一般指的是欧洲,材料未提及阿克苏姆王国的对外贸易范围到达欧洲,排除B项;阿克苏姆王国曾是东非而非西非强国,排除C项;材料显示流入阿克苏姆王国的都是贸易物品而不是先进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从迪亚士所说的“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可以明确看出新航路开辟具有强烈的追求财富、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A项正确;虽然提到“为上帝和陛下服务”,但这不能说明以服务国王为根本宗旨,发财致富也是很重要的目的,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证明地圆学说,排除C项;“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体现了传播宗教的目的,但不能说以传播宗教为主要目的,发财致富的经济动机也很强烈,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世界)。16世纪,葡萄牙人形成的贸易网以及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亚洲、欧洲和美洲连接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反映了世界日益从分散走向整体,C项正确;16世纪时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局面并未被打破,排除A项;白银流入中国并未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主要发生在欧洲,排除B项;西葡两国通过早期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财富,但并没有迅速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要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原来的殖民据点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西方殖民者将殖民据点扩大为殖民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差异,B项正确;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会使得殖民统治更难,不符合逻辑,排除A项;殖民据点扩大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非殖民掠夺的贪婪性,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9世纪的世界。据题干“(单位:百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600年为104,1800年减少为92。拉丁美洲人口先少再多”,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使非洲黑人大量丧失,而美洲人口数量先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下大量减少,又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补充了一些上来,可知,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D项正确;仅据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不能得出世界殖民体系是否初步形成,排除A项;非洲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黑奴贸易,不是因为传染病,排除B项;三角贸易增加了拉美人口,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可知,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神职人员和决定教义的权力,这加强了国王的权力,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控制,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尊法案》不是直接推动因素,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仍是国王,而非国会,排除C项;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他是一位典型的社会运动煽动者,而正是其政治宣言点燃了民众之火,为人民提供了激情动力,导致了革命的爆发。”及所学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表现在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活动;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体现了启蒙运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C项正确;启蒙运动得到多国政府积极支持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理性思维开始形成”的说法不准确,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在经济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也是启蒙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称法国革命者为‘那些不入道的屠夫’”,《纽卡斯尔时报》称法国革命者为 “那些不入道的屠夫”,表明英国主流媒体看到法国革命的激进发展,担心英国激进派受其影响,引发类似法国的激烈革命,对英国社会秩序造成冲击,所以警惕法国革命波及英国,故选A项;据材料“英国舆论普遍持欢迎态度”可知,法国大革命初期英国舆论普遍持欢迎态度,说明英国并非一开始就反对大革命倡导的原则,只是后来随着法国革命形势发展,担心革命波及自身才转变态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英国在17世纪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非要维护传统封建制度,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法国革命影响的担忧,未涉及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改革的要求,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美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美国总统可以自己的政策判断代替国会的政策判断,主张总统可以反对他认为有损国家的任何议案,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增加,即行政权逐渐膨胀起来,D项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总统与国会相互制衡,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总统行政权的增加,无法得出国会的情况,排除B项;制衡体制出现了问题,与历史史实不符,题干总统行使否决权正是制衡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英国)。据所学可知,专利法重在保护技术发明者的权益,据材料可知,英国专利法颁布后的一百多年,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可见,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C项正确;垄断组织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英国的专利制度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英国鼓励技术发明,未提及技术发明或突破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不能体现“科学与技术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7年的法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可知,在雨果的旅途描述中可以感受到速度提升带来的周围事物的视觉变化,折射出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欧洲旅行中见闻的改变,并未说明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19世纪中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排除B项;化工产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此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可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产越多,自己所能消费的却越少,工人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和价值不能等价,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抨击资本主义,而是在强调“异化劳动”的概念,排除A项;马克思并不反对机器大生产,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局限性,而是说明工人阶级在异化劳动下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规定将资产阶级业主所遗弃的工坊国有化;改革工薪制度,降低高薪,提高低薪,承认工资额的差别;废止了针对工人的罚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法令中包含了将资产阶级业主遗弃的工坊国有化、改革工薪制度、废止工人罚款制度等措施,这些都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特别是在分配方面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打碎了旧有的国家机器”指政治体制上的变革,而题目中的法令主要是关于经济政策的,排除A项;巴黎公社的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但是它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C项;巴黎公社虽然提高了低薪,但并没有取消工资额的差别,所以不能说它坚持了平均主义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年(非洲)。据本题材料可知,1880 年法国占领刚果河下游并建立据点和“保护地”,1881 年又迫使突尼斯接受“保护”,这些行为都表明法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加剧,使得非洲殖民化的程度加深,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 20 世纪初,而材料所述时间是 1880 年和 1881 年,此时世界殖民体系尚未最终形成,排除A项;法国在非洲的这些行动并非是为了保护非洲的文明成果,而是出于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扩张,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柏林会议是在 1884 - 1885 年召开的,材料中的时间早于柏林会议,所以不能说是柏林会议激起了法国的殖民狂热,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大棒政策”的实质是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其目的是加强对拉美地区的侵略,C项正确;目的是加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不是维护美洲民族国家的独立,排除A项;美国意图建立区域霸权,并非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B项;扩大美国金融投资市场是“金元外交”的目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列宁认为凡尔赛和约看似是帝国主义者的胜利,实际上意味着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崩溃。这是因为凡尔赛和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得战后国际秩序潜藏着巨大的危机,C项正确;凡尔赛和约并没有使欧洲列强的矛盾趋向缓和,反而为新的冲突埋下了隐患,排除A项;凡尔赛和约签订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未崩溃,排除B项;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在一战后虽然受到冲击,但尚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26.【答案】C
【解析】从1907年《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对战争作为权利的 “绝对性” 作出限制,到1928年《非战公约》在法律上禁止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这体现了国际法对战争价值取向的变化,即从一定程度的认可到明确禁止侵略战争,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法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其范围和作用有限,排除A项;当时国际局势复杂,帝国主义矛盾依旧,《非战公约》缺乏明确界定和制裁机制,各国对其态度不一,因此国际集体安全机制并未完全建立,排除B项;《非战公约》没有建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具体机制和执行机构,也缺少对违约国的制裁措施,难以有效解决争端,排除D项。
2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头巾上写着‘国际联盟’的女子正与关在笼中的‘战争’怪兽较量”及所学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国际联盟已经无力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体现了作者担忧国联影响力有限,A项正确;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还未爆发,体现不出动员广大民众投身反战运动的信息,排除B项;英法的绥靖政策强调对法西斯的妥协退让,而材料强调国联对战争的控制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合作与谈判,无法体现呼吁对话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8.【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苏俄政府赋予农业合作社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可以出售和交换产品、开办作坊、工厂以及其他经济企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特点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吻合,故选C项;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模式”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排除B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D项。
29.【答案】B
【解析】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在国民识字率、医疗、寿命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体现出苏联模式在当时对社会发展有明显成效,故选B项;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实际是产业结构失衡,并非趋向合理,排除A项;苏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生的进一步提升,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国民生产积极性在特定阶段较高,但从长远和整体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平均主义分配等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国民生产积极性,不能简单认为国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D项。
3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和德国争夺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一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德国的工业水平,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的标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殆尽,与图画信息无关,排除B项;英法开始丧失世界的领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拉美。根据材料“拉美独立战争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庄园制长期存在”可知,拉美独立后,经济基础没有改变,政治上盛行考迪罗体制,军事独裁导致有些国家战争不断,美英等国竞相角逐,加强渗透,说明拉美独立后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D项正确;大地产制是拉美独立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考迪罗体制导致战争不断是拉美独立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帝国主义的干涉是拉美独立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2.【答案】C
【解析】罗斯福呼吁反对 “偏激白人至上主义”,黑人群体提出 “双重胜利” 斗争目标,说明在二战的大环境下,种族问题、民权问题凸显出来,为战后美国的民权运动培育了环境,故选C项;国家认同强调对国家的全方位认可与忠诚。黑人群体提出 “双重胜利”,核心是争取自身民主权利,重点不在加强对美国国家的认同,排除A项;民族解放运动针对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美国黑人是本国公民争取民权,并非争取民族独立,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指亚非拉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题干围绕美国国内种族问题,未涉及殖民地国家,与殖民体系瓦解无关,排除D项。
3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期的苏联和英国。据材料“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等信息可得出,苏英两国无视东南欧国家的国家主权,私自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C项正确;百分比协定没经东南欧国家的同意,对东南欧国家来说,这个协定不平等,排除A项;当时二战尚未结束,苏英还是战时同盟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苏英之间的协商,共同合作瓜分东南欧,不能体现其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4.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1967年(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多个全球防疫方案的整体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制约了全球合作,D项正确;在当时联合国建立,其下属机构不断完善,世界防疫体系的全球性的领导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也建立起来,“防疫体系缺乏全球性的领导机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二战之中,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相关医疗科技水平也不短发展,“科技水平停滞不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医疗卫生防疫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无法得出“广大民众缺乏医疗卫生防疫观念”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5.【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加大国家干预。材料“社会福利支出......激增......1/5—1/3”,说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深受国家干预政策影响,故选B项;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加重了国家财政困难,容易助长懒惰行为,排除A项;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没能造成社会不平等的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排除C项;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缓和了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不能根本改变贫富悬殊的现状,排除D项。
3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洲)。据材料可知,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C项正确;当时,欧洲国家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而非欧洲一体化,排除A项;消除了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会政治制度急剧变化是东欧剧变,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7.【答案】B
【解析】法国提出组建管理煤钢生产与销售的高级机构,阿登纳接受该建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法德等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会使西欧国家在国际经济等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加,从而提升西欧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故选B项;法德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一建议就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欧洲民族国家在这之前早已形成,这一建议主要是促进欧洲经济合作,与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C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由美苏主导的,法德这一合作不可能主导世界政治格局,排除D项。
3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材料“东盟、77国集团、西非经济共同体”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维护自身利益,成立相关组织维护自身权益,这说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加强合作,谋求共同发展,A项正确;77国集团不是区域组织,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受国情不同影响,发展中国家短时间无法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干材料可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梯度性转移,向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说明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D项正确;贸易数量与实际所获利益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与历史史实不符,对发达国家更有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0.【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1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已经持续了数月,且至今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乌克兰问题的爆发和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火上浇油”行为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下,美国的霸权色彩不断影响地区稳定,联合国也没有能及时解决这场冲突,说明现行治理体系应当进行变革,A项正确;多极化是指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材料并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冲突,不稳定因素,并非和平,排除C项;俄乌冲突并没有改变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40分)
41.【答案】(1)共同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鼓励科技创新;近代科学的发展;科技人员的努力。(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6分,任答三点即可)
42.【答案】(8分)
示例一
观点:国际权力中心的转移推动世界体系变革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试图延续欧洲主导地位,美国的参战及战后影响的增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冷战和两极格局背景下,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殖民体系瓦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17世纪至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霸权到两极格局再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深刻变革。
示例二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演变深刻重塑全球体系
论述:早期殖民过程中,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维护自身利益。英国工业革命催生自由资本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倡导自由贸易,进行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经济制度剧烈震荡: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暴露自由市场缺陷,凯恩斯主义推动国家干预;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马歇尔计划重构西欧经济依附关系;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美元体系,新自由主义兴起;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百年间,资本主义通过经济模式的不断调整,推动了全球体系的深刻变化。
示例三
观点:科技革命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论述:三次科技革命深刻重构世界体系。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科技革命通过生产力跃迁、文明形态革新,持续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