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5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课件(共5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问题导入:
你们有喜欢的国外动漫、明星、歌曲吗?
在节日上,年轻人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
在思想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人思想更为开放;
在购物上,购物选择更多,追求外国的品牌热情高涨;
在饮食上,星巴克、肯德基等外国食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除娱乐影视外,外国文化的传播对我国还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鲁迅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关于鲁迅
人物词条:新文化运动先驱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民国时期第一“网红”
  经典是那些人人都想读却不去读它的书。但鲁迅的著作,特别是他的杂文集,却是我平生读得最津津有味最爱不释手最上瘾的图书之一,在复读的次数,在阅读的快感方面,或者只有金庸的小说可以作为比照。
  我不曾因为鲁迅伟大而读他,而是因为他可读耐读才去读他。
  我毫不犹豫地认为,不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而且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间,鲁迅是仅有的两位当得起伟大这一名号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曹雪芹。
     ——摘自叶向阳《从诗经到围城》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华盖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内涵: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
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
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内容: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
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了解“杂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实行卖国投降主义路线。另一方面,英美帝国主义还用腐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者“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当时,革命文艺阵线内部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的。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注音 辨字
孱头
自诩
蹩进
剔除
脑髓
犀利
给予
càn

bié

suǐ


国萃
辩别
残羹冷灸
冠免堂皇
礼上往来
瞌头






文本研习




论题
议论文基本结构
WHAT——提出问题
WHY——分析问题
HOW——解决问题
一、是什么
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为什么
快速浏览1—6段,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提示: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了哪些主义?)
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危害:给枪炮打破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
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的情形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
危害: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古董
梅兰芳
古画和新画
类比论证:根据两个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类比对象 声 光
相似点 (1)直线传播 (2)反射 (3)折射 (4)干扰 (5)波动性 (1)直线传播
(2)反射
(3)折射
(4)干扰
推出 光有:? 波动性
类比对象 尼采 中国
相似点 (1)自诩是太阳 (2)光热无穷 (3)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4)结果发疯而死 (1)自诩地大物博
(2)煤矿丰富
(3)只送去,不拿来
推出 中国: ?
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危害:深受其害,引起中国青年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德国废枪炮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对,所以要采取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二、为什么
送来主义
惧外
害国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论方一角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叫“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
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三、怎么样
我们到底要怎样来拿呢?
问题探究
种类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自由朗读第8段,思考面对“大宅子”有哪些表现?完成表格
比喻论证
文化遗产
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孱头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不敢接受 一味逃避
对待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对待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问题探究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占有,挑选,创新
针对文化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应该持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呢?
朗读第9段,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灯 烟枪
姨太太
批判地吸收
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
吸收
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文化中的旧形式
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彻底抛弃
8、9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部分要废除。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语言幽默,富于表现力。
对比论证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比较中揭示论点的本质,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第10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写了哪些内容?
总结全文
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
②对待文化的具体做法?
③正确对待文化有什么积极意义?
④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⑤不实行拿来主义的后果会怎样?
结合全文,说说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文化遗产中最好的部分,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部分。
②批判地继承。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取舍,学会扬弃。
③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去掉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推敲比较,原文好在哪里?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鸦片战争)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化抽象为形象
借用比喻,形象直观
精读探究
暗含讽刺
还有几位“大师”们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___过去,叫作“_______”。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 了。
发扬国光


激愤的反语
进步
精读探究
恭敬的媚态跃然纸上
符合画的特征;卑下地炫耀;卖力地讨好
自欺欺人,反语讽刺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精读探究
褒词贬用,善用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抛来”与“抛给”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加以区分?
抛来:没有明确方向目的,“抛来”一般不含什么恶意。
抛给:有明确对象,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
送来:特意的,强制接受。
“抛给”或“送来”是只顾自己图利,无视别人主权,强行向对方倾销剩余物资和精神垃圾,进行经济文化侵略的强盗行径。
精读探究
课堂小结
写法领悟
(一)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写法领悟
(二)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写法领悟
(三)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写法领悟
(四)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力度与机智并胜
辛辣与风趣共存
——寓庄于谐的犀利
鲁迅风格
小试身手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运用一些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拟的一种论证方法。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使自己为认证如虎添翼,倍增效果。课文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学习这种方法,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观点写一段文字。
小试身手
比喻论证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正如无数无名的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他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我们每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颗无名小星,如果大家都存在那种个人力量太小的思想,而不愿奉献光热,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