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启用前
2025年“江南十校”高一年级5月份阶段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大流士开始,历代波斯诸王在铭文中按例都要夸耀帝国的强大与疆域的辽阔,古希腊作家色诺芬却指出:帝国之强虽在于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由于距离遥远、军队分散,如对其发动速攻则有获胜可能。材料表明
A.铭文无法反映帝国统治实际 B.波斯帝国统治面临现实困境
C.战争失败源于帝国疆土辽阔 D.大流士一世开创了帝国基业
2.9世纪的西欧日耳曼诸王国受到维京人、马扎尔人和阿拉伯人的三面侵袭,面临被吞噬的威胁,结果,一种自发应变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凡有能力的领主纷纷征召军队,并在自己的领地内把控政权。9世纪的外族入侵导致西欧
A.封建制度的瓦解 B.国家凝聚力的增强
C.国家权力的分散 D. 日耳曼王国的统一
3.在奥斯曼鼎盛时期的1453-1623年间,有不少希腊名门望族皈依伊斯兰教,48位宰相(大维齐)中31位是皈依伊斯兰教的原欧裔基督教徒。这些皈依者接受了伊斯兰的制度、观念和知识,也带来了基督教文明的战术、武器、封建制度和法律。材料中基督徒的皈依行为
A.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缓解了两大宗教的对立
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起到了民族同化的作用
4.东半球的古文明中心都分布在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大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在西半球分布
着美洲的三大文明,皆分布于夏季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并且都位于山地,与东半球的情况截然不同。这反映出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概况 B.大河流域更适合文明的形成
C.文明起源的农业基础有差异 D.热带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低
5.9世纪以后,非洲一些国家为掠夺奴隶发动战争。从8世纪中期到1500年,非洲约有1000万人被卖为奴隶,阿拉伯帝国时代两河流域南部爆发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其主要成分是非洲黑奴。这可用于说明
A.西欧殖民者贩卖黑奴历史悠久 B.贩卖奴隶为非洲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C.非洲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D.非洲农业发达为海外贸易繁荣奠基
6.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上卷对新航路的开辟作了这样的叙述:为了探索“第四个大陆”,哥伦布、乔瓦尼·卡博托、亚美利哥和麦哲伦船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是否存在一个第五大陆,在17世纪就没有疑问了。下列航海家中,探明第五大陆的是
A.卡蒂埃 B.德雷克 C.哈德逊 D.塔斯曼
7.据统计,1493-1600年,葡萄牙仅在非洲就掠走了超过27万公斤黄金;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达20多万公斤,白银1800万公斤。这一行为
A.促进了西葡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道路
C.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导致非洲和美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8.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教育兴邦”的观念,其核心就是培养科学的、务实的新型人才。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大学里,教师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内容包括艺术、人文、法律和自然科学。这表明
A.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B.教育依附于神学的局限有所突破
C.大学兴起推动了欧洲城市的普遍繁荣 D.经世致用成为欧洲社会主流思潮
9.美国开国之父们认为,之所以需要必要的政府力量,是因为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力量,就难以保障安全、财产与自由;之所以政府权力不能过大且需要分权制衡, 目的也是保障安全、财产与自由。据此可知,他们思考制宪问题是基于
A.维护公民的共同利益 B.重视各权力因素的平衡
C.警惕政治权力的滥用 D.提高政府的权力与效能
10.德国的历史经济学派学者指出:斯密理论对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大体是有效的,但对于后进国家却不合适。基于此,他们提倡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和保护性关税。这体现了
A.工业革命先行者未依靠国家力量 B.自由主义学说无法指导工业革命
C.各国工业革命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D.自由主义学说指导英国抢占先机
11.第一国际成立后,马克思强调要“实现劳资斗争中的国际联合行动”,并且指出“一般说来,这一问题包括国际协会的全部活动”。据此可知,成立第一国际旨在
A.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打击欧洲各国封建统治势力
C.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 D.促进各国工人阶级联合斗争
12.有学者认为,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不同,来到拉美的白人并不是来进行殖民开拓和创造财富的,而是热衷于聚敛财富和追逐权位,日后锦衣回国进入上流社会。这可用于说明
A.拉美地区各国未遭遇深重的殖民压迫 B.北美与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差异性
C.伊比利亚人的资本原始积累最为丰厚 D.近代欧洲通过殖民拉美走上富强之路
13.埃利厄尔和卡利班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两个主角,前者潇洒精明,后者面目丑陋。1900年,乌拉圭作家罗多在《埃利厄尔》一书中,以前者代表拉美文化,后者代表美国文化,警告拉美人不要 “被丑恶而凶残的美国人的物质力量所诱惑”。罗多对美国文化的谴责
A.完全符合美国文化的实际情况 B.缩小了拉美文化与现代性的距离
C.蕴含着对自身传统的深刻反思 D.充满着强烈批判的民族主义情绪
14.普法战争爆发时,格雷(1862-1933)问父亲:英国支持哪一方 父亲告诉他:“德国人。”一战爆发前夕,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认为: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必须援助法国。这可用以说明英国
A.急于改变国际旧秩序 B.扶助弱小维护正义
C.放弃了大陆均势外交 D.努力维护自身霸权
15.下图是一幅一战时期协约国的漫画,画中德国野猪被标有“VERDUN”(凡尔登)捕兽夹子夹住了鼻子,动弹不得。对漫画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表明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 B.德军西线进攻目标受挫
C.揭示了世界大战即将结束 D.战时宣传方式灵活多样
16.列宁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苏维埃政权 B.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C.减轻农民负担调动生产积极性 D.集中人力物力加速建设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已知的古老文明都形成了一套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时间体系,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边界往往就是某一种时间体系的适用范围,时间的社会性受到交往空间的限制,这在人类历史处在分散、孤立发展的时代尤为明显。不同的文明根据自身需要,有的选择阴历,有的选择阳历,但更多的是选择阴阳合历。古代中国的历法不仅是时间的记录工具,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追随大自然的节律,时间观念和规则比较粗略,“时”成为基本的分割单位,更小的单位划分用处不大。
————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全球化的发展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时间规则和标准。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格列高利历从欧洲各国向全球传播。19世纪末,人类统一把一天的开始定在午夜并将一天分割为24小时。随着格林威治天文台承担起向社会提供时间的服务,到1847年,英国铁路公司几乎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法定时间。1884年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确立了本初子午线并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
——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时间体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时间标准化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时间观念的因素。(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垄断军官职位是德意志贵族政治特权的最生动体现。17世纪中期,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建立了专门的贵族军官学校。19世纪上半期,在炮兵、工程兵等技术要求较高的兵种之中,出现了少数市民阶级出身的下级军官。19世纪下半期,资产阶级子弟在军官队伍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1871 年,资产阶级出身的军官占2/3,到1913年更是占到了4/5,但贵族集团通过控制高级职位,继续保持着军官职位的优势地位。
——邢来顺《近代以来德国贵族政治特权的延续及其原因》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仿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于1889年制订了《大日本帝国 宪法》。
——包刚升《宪法设计与国家发展:近代德国与日本的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军官阶级出身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与日本明治宪法所确立的政体类型及其基本特征。(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文化交流多数在诸文明发展不均衡的大势下展开,其特殊形态————暴力与战争,恰恰容易发生在两大特定的不均衡时期。
第一个特定时期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朝霞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这三种形态在文明进程中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态势。一般而论,农业文明由于其特有的稳定性与积累性,容易在发展中取得优势,较早地登上了古代文明的更高平台。
第二个特定时期,发生在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初期。当西欧社会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近代早期殖民主义大潮东来,西方文明与古代东方诸文明发生冲撞。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文明交往的暴力特征,由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固有的性格而更增强了它的烈度。
——摘编自何芳川、韩琦《文明、文化与文化交流》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江南十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A C C D B B A C D B D D B A
二、非选择题(第17题24分, 第18题16分, 第19题12分, 共52分)
17. (1)特点:受交往空间限制;立法的多样性;政治权力的影响;时间划分粗略;与自然相适应。(任答4点,8分)
(2)解决了时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提高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任答4点, 8分)
(3)影响因素:文明的自身条件;文明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的进程;全球联系的加强;国家政策;大国的影响力等。(本题答案相对开放,其它言之成理也可。任答4点8分)
18.(1)变化:贵族逐渐丧失军官职位的垄断地位但依然控制着高级职位;资产阶级在军官职位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并最终在数量上占优势。(2点,4分)
原因:军事技术的进步;军事教育的发展;军队规模的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需要;普鲁士容克贵族政治的影响。(任答3点,6分)
(2)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双重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2分)
基本特征:君主掌握专制大权,政府和军队均对君主负责;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并不充分;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任答2点,4分)
19.(12分)示例一:论题:农业文明的优势使其较早地登上了古代文明的更高平台。
阐述:农耕文明区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复杂先进,这些优势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较早地登上了古代文明的更高平台。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帝国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它们后来被称为帝国。这些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张,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通过军事征服迅速崛起,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为维持帝国统治,波斯继承并完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行省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交流与社会发展。这些先进的帝国管理体制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明的优势是相对的。人口的迁徙,文明的交流,游牧民族的强悍,这些因素都为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提供了可能。
示例二:论题:文明的固有性格深刻影响文明的交往方式。
阐述: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这两大宗教都具有排他性的信仰。当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在其鼎盛之时向外流播,经常伴随着残酷的暴力手段,伴随着战争。两相比较起来,伊斯兰可能还稍宽容一些。然而就是在伊斯兰“圣战”大旗之下,阿拉伯人从亚洲打到非洲,从非洲打进欧洲,用马刀征服了广袤的疆土,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国历程,可以说就是一个暴力与战争的历程。当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这两大文明系统相遇时,双方一神信仰所共有的强烈排他性,使两者之间经常以兵戎相见。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同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发达、领先的巨大文明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中华持主动权的对外文化交往,其基本的性质是和平的。
排他性与协和万邦是两种不同的文明性格,一般来说,前者带来的是暴力与冲突,后者带来的是和平交往。
选择题答案详解:
1、选B。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离遥远、军队分散”说明波斯帝国统治面临现实困境。A项铭文中政治色彩虽浓厚但符合波斯帝国实际情况;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2、选C。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领主纷纷征召军队,并在自己的领地内把控政权”指向答案C。材料说的是西欧封建制的的形成,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封建分裂割据,故排除B、 D项。
3、选A。基督徒的皈依行为推动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基督徒的皈依正体现了两大宗教的对立,故排除B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民族同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
4、选C。A、B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且说法有误。
5、选C。西欧殖民者贩卖黑奴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才开始,排除A项;贩卖奴隶使非洲失去大量劳动力,并未积累大量财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非洲农业发达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6、选D。第五大陆即大洋洲,塔斯曼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地。卡蒂埃发现拉布拉多半岛;德雷克发现合恩角合德雷克海峡;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7、选B。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的金银财富因购买奢侈品合王室的挥霍最终流向欧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其他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价格革命发生于欧洲,排除 D项。
8、选B。材料关键句是“教授经世致用的学问”,所列学科也超出了神学范畴,故选B。
A项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C项普遍繁荣表述过于绝对,且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大学兴起;D项主流思潮不符合史实。
9、选A。材料中前后两句话所体现的主旨都是“保障安全、财产与自由”,体现了对公民共同利益的关心与维护,故选A。B、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0、选C。材料阐述了自由主义工业化道路只是大体可行,对德国并不合适,主张德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故选C。A项中先行者如英国依靠国家力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错误,英国抢占工业革命先机与自由主义学说没有直接联系。
11、选D。材料中关键词“国际联合行动”指向D答案。A、B、C项均不是第一国际的主要目的。
12、选B。材料对应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实行封建剥削与专制统治的落后殖民方式,故选B。A项拉美地区遭遇了深重的殖民压迫;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3、选D。材料过于丑化美国文化,不符合美国文化实际,故排除A项。材料过于美化拉美文化,缺乏对拉美文化落后性的反思,故排除B、C项。
14、选D。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推行欧洲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故排除C项,选D项。A. B项材料未体现。
15、选B。漫画中德国野猪被夹住鼻子动弹不得,结合所学,凡尔登战役中德国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受挫。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是在马恩河战役之后,故A错;一战结束在1918年,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故B错;材料只体现了漫画宣传一种方式,无法得出灵活多样的结论,故D错。
16、选A。材料中的关键词———“政治问题”和“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表明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工农之间的对立关系,重建工农联盟以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并未变革生产关系,故排除B项;C项调动生产积极性
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工业化建设,故排除。
试题知识点分布细目表
题号 考察内容 对应教材课目 备注
1 古代帝国面临国家治理上的挑战 第2课 /
2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3课 重点课目,大题未考察。故出2题。
3 宗教的皈依有利于文明交流 第4课
4 地理条件影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关联第1、5课 /
5 非洲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第5课 美洲、非洲各出1题。
6 新航路开辟之环航澳大利亚 第6课
7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第7课 /
8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第8课 /
9 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宪动机 第9课 /
10 德国的工业革命道路 第10课 /
11 第一国际的历史使命 第11课 /
12 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方式的差异 第12课 /
13 1900年前后半殖民地拉美的民族再觉醒 第13课 /
14 英国大陆均势外交政策与一战爆发 第14课 /
15 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第14课 /
16 新经济政策的政治目的 第15课 /
17 (1) 以传统时间体系为视角观察人类文明初期的特征,考察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与第1课相关 /
17 (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全球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推动作用 与第10、13课相关 /
18 (1)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特征及其演进 第9课 /
18 (2) 明治维新政府模仿德国推进政治近代化 (考察学生结合所学解读图片的能力) 第9课 /
19 纵向考察人类文明交流的特征 与第2、3、4、6、7、12等课及部分中国史内容相关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