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届宿州市四县一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25届宿州市四县一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四县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这反映了(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
C.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D.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
2.先秦时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诸侯地区,包括侯、宾、要、荒四外服,而内服则为王畿所在。下图的变化体现了(  )
A.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建立 B.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消亡
C.内地边疆一体化的形成 D.华夷之辨观念趋于淡化
3.唐太宗时问世的《氏族志》,将皇姓列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其余基本上按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而定。唐高宗时期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以当朝官员的品秩为准,凡五品以上者,不论士庶一律收入;凡未入品级的士族,则一概排斥在外。这一转变旨在
A.强化皇权专制统治 B.维护传统士族特权
C.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4.宋代坑冶(矿产采冶的场所)普遍实施召募制,即公开告知民户,鼓励民户自愿经营坑冶,供纳官课,坑冶户通过出卖矿产品赢利。“坑冶,利之所在,有矿苗去处,不待劝率而人自寻逐矣"。据此可知,宋代(  )
A.官监民营释放活力 B.民众职业更换自由
C.私营矿冶占据主导 D.雇佣关系广泛存在
5.明清时期,大量的丝绸等商品从苏州运往各地,苏州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城内甚至有专门为各地商人服务的会馆,还出现了多种行业:踹布(通过踩踏巨石使布匹平整)、绣作(专门从事刺绣制作)、账房(管理丝绸商业的资金账务等)和丝牙(丝绸交易的中介人)。这表明,当时苏州
A.成为全国丝织业技术中心 B.开设手工工场现象普遍
C.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业发展带动行业变迁
6. 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上下“讳言洋务”,视提及西学为“丧心病狂”;至戊戌变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认为“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这一转变
A.受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响 B.表明维新思想主导清廷决策
C.标志着传统夷夏观念彻底颠覆 D.说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7.晚清时期,在传统科举体制下,翰林院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眼中的“清贵”之地,备受新科进士的向往。然而,到了光绪末年(1908年左右),新科进士对翰林院的任职意愿大幅降低,很多人更倾向于进入新式的学部或外务部等机构任职。这一变化
A.源于科举制的彻底废除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说明封建统治走向瓦解 D.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8.如图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画》刊登的一幅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片面抗战路线引发民众抗议 D.汪伪政权镇压抗日活动
9.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中印谈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三次外交实践,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发展中国家场域、求同存异策略为核心的外交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的形成反映出
A.两极格局形成的深刻影响 B.国际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
C.全方位外交策略得到贯彻 D.中国外交工作的务实倾向
10.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其中,在美国、欧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接近400万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如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状况(  )
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从事行业分布图
A.推动了科技人才双向交流 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严重阻碍了各行业的发展 D.促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11.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3年挖掘了长度150公里的水渠,为尼普尔、埃瑞都等六个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恢复了已四散飘零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击败了马瑞和马勒吉温的军队,使马瑞、舒巴尔图各城市友好地居于其权威统治之下。这(  )
A.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B.标志着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C.反映了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推动了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12.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对古埃及布巴斯提斯城女神庙(并将该女神等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的记载如下:神庙所在地除了人口,其余是座岛屿,神庙坐落在城市的中央,围着它转,就能从各方面俯瞰它。后世考古发现,该神庙所在的圣域为矩形凹地,四周为高耸的土丘,河渠形成的低电阻值沉积层附着于神庙的北围墙。这可用来说明(  )
A.史料必定会有主观性 B.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
C.文献文物可互相印证 D.作者曾实地到访埃及
13.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将私欲与暴力欲升华为民族共同体的道德纽带,并通过文学作品将其塑造为构建大英帝国的驱动力。这一创作现象的本质是
A.殖民欲望向文化形态的转化 B.人文主义思潮的个体觉醒
C.宗教伦理对文学题材的规训 D.阶级矛盾在艺术中的调和
1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可分为下表中的五种类型。综合表中信息可知,这些运动
领导力量 典型代表
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土耳其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凯末尔革命
小资产阶级 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
爱国封建贵族 塞拉西一世领导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
爱国部落酋长 克里姆领导里夫人民反对西班牙和法国侵略的独立战争
A.具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B.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既有多样性又体现统一性 D.动摇了殖民体系的根基
15.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在1956年7月创作的一幅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揭示出(  )
一枚印有英国、法国和美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正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一面印有“阿拉伯民族主义”字样的瓶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其拦住,在纳赛尔后方坐着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他正坐在苏伊士运河岸边垂钓。
A.英法美各国利益一致性 B.战后国际关系体系脆弱
C.苏联对埃及持中立态度 D.第三世界力量方兴未艾
16.下表是1981年荷兰《银行和金融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16.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单位:%)。这可用于说明(  )
选择的种类
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选择欧洲债券的领头承购人 选择欧洲债券的发行人 选择欧洲信贷的领头银行
信誉 66 50 58
在美国时的关系 81 82 68
注:“在美国时的关系”指设有欧洲分行的美国银行或在美设有分行的欧洲银行,曾为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银行服务。
A.国际贸易渗透出冷战色彩 B.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
C.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
17.(14分)吏是在中国古代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在政治上扮演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与吏的区别不大;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后,魏晋隋唐时期官与吏的区别便明显了,吏基本失去了跻身高官的可能,逐渐沦为底层职务。而到了元代,官和吏很少严格区分,由吏入官成为入仕的主要渠道。各级政府的首长大多是蒙古人,他们许多是目不识丁世家纨绔子弟,又不信任汉族,尤其是江南士大夫,所以往往依赖熟习文法科条的吏来办理簿书钱谷。
——摘编自韦庆远、柏华《中国官制史》等
材料二 顾炎武认同宋朝叶适的观点“今天下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他认为吏专权于州县,而且“父以是传之子,兄以是传之弟”,有些中央政府的高级书吏甚至“掣州县之权”,这种种的“吏弊”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出要任用“千里以内之人”为官,“习其民事,而又终其身任之”。在这种用人制度下,官与吏之间尊卑有别,还可以减少由吏来掌管的冗务,“官之力足以御吏而有余,吏无所以把持其官而自循其法。"
——摘编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吏地位变化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含义,概括并评价顾炎武解决“天下之大害”的方案。(10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6—1815年间,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平均每年仅约3000人。因此,美国在一些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开始制定吸引外来移民的鼓励政策。1864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特别是西欧人移居美国。1820—1880年间,约有1100万名西欧、北欧移民来到美国。此时的美国基本上处于自由移民期,对移民普遍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摘编自郭哲、王晓阳《美国的人才吸引战略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但全美高校同期授予的各种学位却减少了30%~50%。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移民法,规定在优先移民群体中,有50%的名额被用于“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特殊才能”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该法禁止任何支持共产党组织的人或亲共人士入境。
——摘编自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1)根据材料一,简析19世纪外国移民给美国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952年移民法相较于1864年移民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19.(14分)国际上习惯将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国家”,“全球南方”则主要是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二战后的独立解放运动到当今的经济崛起,“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度和重要性日益提升。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标志着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逐步联合起来。1961年正式开始的“不结盟运动”,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并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1982年,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举行首次南南合作会议。这也标志着经济发展逐步取代政治独立成为“全球南方”国家政策的优先议题,“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的经济属性逐渐凸显。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动“打造全球南方”项目,进一步将“全球南方”完善为符合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概念。2008年至今,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建章立制并快速扩容,在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的稳步运行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朝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杨洁勉、沈若豪《“全球南方”的历史轨迹和时代使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全球南方”兴起发展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全球南方”时代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南方”发展的影响。(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logo设计往往集文化、美感、艺术于一身,欣赏下面新中国建立后各时期设计的部分logo图像,完成问题。
材料
logo图像 发布时间 设计说明
铁路路徽logo 1950年 铁路路徽logo由变体的“工人”组合构成,上部是“人”每众号都库工”字;也是蒸汽机车的正面图像,下部以钢轨横截面代表铁路。
中国探月工程logo 2006年 中国探月工程的logo设计是以中国书法笔触绘制,圆弧笔画形如龙状,而圆内的两点形如一双脚印,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整体来看图形又形如篆书的“月”字,像极了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这个标志的名字也十分浪漫而响亮,叫“月亮之上”。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logo 2012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logo采用圆形构型,象征“圆满”,与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深蓝色太空和浅蓝色地球代表了航天事业。图标中的北斗七星和司南相互辉映,图中网络化地球和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体现了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logo 202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logo以中国书法字体来呈现“中”字,整体又形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鲲鹏;尾部的设计通过书法笔画触感的形式,体现火箭腾空时刺破苍穹的烈焰状,寓意着航天事业逾越天际、志存高远的自信。
——整理自《人民日报》
阅读材料,选择至少2个logo图像,以此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安徽省宿州市四县一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D2.BA3.A 4.A 5.D 6.A 7.B 8.D 9.B 10.A 11.C12.B 13.A 14.C 15.D1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
17.答案:(1)历史背景: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科举在选官中的地位下降;高级官员大多语言文字能力不足,对具体政务不熟悉。(每点2分,4分)
(2)含义:官是流动的,权力受到限制;而吏则具有世袭特征,权力过大。(4分,官与吏两个角度各2分)
概括:选用当地人终身任地方官员。(2分)
评价:有利于调动地方官员的主动性,优化地方治理(提高行政效率);容易形成新的地方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吏治腐败)。(4分,必须答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答一个方面最多给2分)
18.答案:(1)影响:促进了美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技术和国内市场;丰富了美国的社会文化。(每点2分,6分)
(2)主要变化:优先移民群体倾向于专业、技术人才;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每点2分,4分)
原因: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美国高技术劳动力的缺乏;冷战的影响。(每点1分,任意两点即可)
19.答案:(1)历史因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2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1分)联合国的推动;(1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1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1分)
(2)使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护巩固国家政治独立,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2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追求民族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化; 2008年以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任意四点即可)
20.答案: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证9分(能从三个角度且准确阐述得6-9分;仅能从两个角度阐述且史实比较准确得4-6分;仅能从一个角度阐述且有史实例证得2-3分;);总结1分。
示例:logo图像选择:铁路路徽logo、北斗卫星导航系统logo、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logo主题:新中国建立后设计的logo图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印记。(2分)
论证:铁路路徽logo发布于1950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分)铁路路徽logo由变体的“工人”组合构成,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1分)同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和人民共同期盼发展人民铁路事业,也体现了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建设铁路强国,追求科技进步。(2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logo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logo发布于21世纪初,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有极大的提高。(1分)为了进一步建设科技强国,我国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勇攀科技高峰,彰显了新世纪中国的科技自强;(1分)北斗系统还秉持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彰显了新世纪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两大工程的logo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北斗七星、司南和中国书法等,彰显了新世纪下我国的文化自信。在科技自强和文化的基础上,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结论:新中国建立后设计的logo图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凝聚力量和彰显文化自信的作用,是见证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2分)
其他观点:新中国建立后设计的logo图像具有浓厚的文化自信;新中国建立后设计的logo图像体现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期盼;新中国建立后设计的logo图像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