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 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长郡中学2025届模拟试卷(一)历 史长郡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文献中所见的夏朝邦国多以“氏”为称,如有扈氏、彤城氏、褒氏等,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氏族组织结构。到了西周,邦国基本以“国”为称,如齐国、鲁国等。这一变化表明A.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B.姓氏制度的变革C.国家从松散走向严密D.早期国家的形成2.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北及江南四大经济文化区;到了东汉,黄河流域已经可以大致归并为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这一变化反映出A.区域文化共同性增强B.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C.行政区划发生重要变革D.黄河流域成为文化中心3.魏晋时期,不少学者从事先秦诸子的研究,也有人企图推翻汉代的经学,重新在原始儒家经典中做新的发掘,还有人综合各家,别创新说。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复兴运动的广泛开展B.三教融合推动文化创新C.士族学术垄断局面被打破D.学者关注现实政治问题4.唐高宗晚年多病,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代为理政,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宣召草制”,“密令参决”。这些文人不从官衙所在的南门而是从北门进入禁宫,故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武则天此举意在A.提高文人政治地位B.架空皇帝掌控政权C.削弱相权强化专制D.扩大官员选拔途径5.表1故事 出处靖安张保义在多处贮藏钱币达30年,一日发现钱币想要飞走,于是击打钱币说,你们想要逃走,得等我死了!不久,邻居都看到他家的钱像蝴蝶一样不分昼夜地飞走了 《夷坚支志》陈宏泰催讨别人欠的1万钱,欠债的人告诉他自己养了虾蟇,卖了之后就还钱。陈宏泰听后起了恻隐之心,不但没有要债,反而另花1万钱买下虾蕃放生。不久后,他捡到一只金虾蕃 《闲窗括异志》上述故事说明宋代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日趋松弛B.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念C.理学兴盛强化传统义利之辨D.神怪故事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方式6.《尼布楚条约》订立之初,议政王大臣等奏称“鄂罗斯国人,始感戴覆载洪恩,倾心归化,悉遵往议大臣指示,定其边界。此皆我皇上睿虑周详,德威遐播之所致也”。这反映出当时A.沙俄被纳入清朝朝贡体制之中B.清朝军事实力强于沙俄C.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D.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7.维新运动时期,谭嗣同猛烈批判“三纲五伦”,认为“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只有“朋友”一伦,其内涵不失平等、自由,对人生有益。据此可知,该主张A.并未超出传统儒家范畴B.带有民主革命思想色彩C.符合中体西用思想理念D.导致维新变法最终失败8.辛亥革命后,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商界人士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任职,如陈其美、周学熙、张謇等都担任过工商总长、财政总长等职。这A.体现了民国政权性质B.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C.推进了选官制度变革D.加速了官僚资本膨胀9.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曾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到1929年,则调整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春又允许农民租借、买卖土地。这些调整A.有利于扩大统一战线B.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推动了苏维埃政权建立10.在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由此可知,这一历史时期A.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反攻阶段B.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11.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农村中进行“一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两不变(公有制、责任制长期不变)”、“三兼顾(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教育。该通知A.打击了农村改革中的违法行为B.开启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许多希腊雕塑家尝试让雕塑人物重心放在一只脚上,解放出另一只脚让其可以在现实中自然地产生运动变化,增添雕塑真实的运动感。这一尝试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融合B.体现了人文精神C.受古希腊殖民活动影响D.丰富了雕塑题材13.16、17世纪,德意志部分地区地主强迫农奴在土地上劳动,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农奴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大部分自由被剥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版农奴制”。下面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历史倒退现象的是A.专制王权加强阻碍社会进步B.价格革命促使粮食价格猛涨C.三十年战争加剧了人地矛盾D.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经济政策14.1825年以后,俄国政府先后向社会编纂出版《俄罗斯帝国法律全书》和《俄罗斯帝国法律汇编》,并在学校大力宣传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合理性。这些事例可用于A.说明俄国宗教改革失败的原因B.解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C.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影响D.理解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作用15.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如果拉美国家由于政治和财政原因而引起国内混乱并可能招致欧洲国家干涉时,美国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由此推知,该理论的推行A.维护了拉美社会秩序的稳定B.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D.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16.20世纪70年代,西欧对苏东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东国家的出口有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欧经济实力增强B.资本主义阵营分裂C.美苏关系趋向缓和D.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观念源远流长,宋代是“义”观念实践的一个历史高潮。“义”在宋代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盗贼的追捧。宋代强调君臣以义立,皇帝以义结天下人心,进而主张“以义治国”。宋神宗曾说:“君臣之义,报施而已。古人待我国士,我故国士报之。”士大夫之公义指正义、刚正的气概,是高尚情操,其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朋友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帮助。武人之公义通常都是忠于朝廷,慷慨赴义。民间之义除公益之义外,还有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如互济互助、扶正祛邪,包括义居、复仇杀人,结义现象更为普遍。南宋桥梁营建绝大多数都取自私人资金或私人力量的协助。南宋义庄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宗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南宋时创设义仓之风大盛;南宋还出现了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的“义约”;两宋尤其是南宋地方士人积极参与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摘编自程民生《“义”在宋代的应用与价值》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义”观念实践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强调“以义治国”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义”观念实践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1914年一战爆发时,中国人普遍称之为“欧战”。北京政府宣布中立,《申报》评论称:“欧陆烽火虽烈,然战局不出欧洲,于我国无涉。”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对德宣战后,迅速出兵山东夺取德国租借地。《大公报》疾呼:“胶州湾事态已非欧战,实涉东亚全局!”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国内舆论开始将战争与“世界大势”关联,《东方杂志》称:“列强逐鹿中国,欧战已具世界大战之实。”1917年,中国对德断交并宣战。梁启超在《外交方针质言》中强调:“我之参战非附庸列强,乃以独立国身份担世界责任。”国内成立华工招募局,14万华工赴欧支援后勤。1918年《新青年》发文:“世界大战非白人之战,黄种人亦当争文明话语权。”巴黎和会上,中国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 日本以“二十一条”及1918年密约为由强占权益,列强妥协默许。《每周评论》痛斥:“所谓公理,实为强权!”李大钊预言:“东方民族若永被压迫,二次大战必起于太平洋。”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部分主权,但知识界已转向苏俄。瞿秋白称:“凡尔赛体系乃新式殖民,唯列宁主义能破此局。”——改编自余露《从“欧战”到“世界大战”:一战在华反应的思想轨迹与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期间中国社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认知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围绕“时代·战争·觉醒”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工业革命开展前,英国已初步建立起具备现代意义的零售系统。其集中表现为:1.面向更多、更基层的消费群体,零售市场向更多社会阶层开放,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国内外商品,顾客可以自由购物。2.零售商品不仅种类与总量增多,而且还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零售商参与到全球商贸中构建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商品采购网,商品迎来了实质性增长,其中日常生活品占比逐渐降低,改善提高型商品、奢侈享乐型商品的权重不断提高。3.固定场所零售成为主要零售模式,销售文化日趋成熟,商店布置更精美,营销策略更丰富,提供多种形式的消费服务。4.建构起贯通“海外——城市—乡村”的零售网,创造了更广阔、高效的交易环境,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节约了购物成本。——摘编自李静《近代英国零售业的社会认同)材料二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前英国初步建立具备现代意义的零售系统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世界市场、世界贸易三者的关系。(6分)长郡中学2025届模拟试卷(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 案 C A D C B D B B A C C B B D D A1.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邦国以“氏”为称,表明此时国家体制较为松散,而西周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邦国以“国”为称,表明国家从松散走向严密,故C项正确。西周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与姓氏制度的变革无关,故B项错误;早期国家早已形成,故D项错误。2. A 【解析】根据材料,从西汉到东汉,黄河流域文化区逐渐整合,这反映出区域文化共性的增强,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材料讲的是文化区的整合,与行政区划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化中心的问题,故D项错误。3. D 【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汉代以来的新儒学无法为治国提供理论支撑,故学者从各方面寻求治国的学术依据,这是学者关注现实政治问题的表现,故D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始于晚唐,且材料中学者不仅研究儒学,还有其他学派,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三教融合,故B项错误;士族学术垄断的说法并不准确,故C项错误。4.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挑选一批文士组成秘书班底,“宣召草制”,“密令参决”。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专制,故C项正确。A项并非武则天此举的目的,故错误;武则天理政是唐高宗因多病放权的结果,她不需要架空皇帝,故B项错误;材料与官员选拔途径扩大无关,故D项错误。5. B 【解析】材料两则故事反映的是宋代民间对钱币的崇拜,这是基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规模扩大,人们在庞大的资本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能体现;材料两则故事并未体现义利之辨的强化,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6.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尼布楚条约》订立之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仍将划定边界的行为视作中国对俄国的恩赐,这是受到传统天下观的影响,反映出当时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故D项正确。清政府试图将沙俄纳入朝贡体制,但一直未能如愿,故A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朝单方面的想法,无法得出军事实力强于沙俄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能体现,故错误。7.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不仅批判封建儒家伦理,甚至将矛头直指清政府的统治,这体现出谭嗣同思想的激进,甚至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的主张中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导致”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8. 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可知,B项正确。北洋政府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无法体现民国政权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国选官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故D项错误。9. A 【解析】从“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是为了保护地少的贫农,稳定中农、富农,以减小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这些调整有利于扩大统一战线,A项正确。土地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讲的是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1927年以后,苏维埃政权就逐渐确立起来,故D项错误。10.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历史时期是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1.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3年中共中央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该通知无法打击违法行为,故A项错误;“开启”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12.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希腊雕塑更注重刻画人物的真实美感,其中蕴含了物理学知识,这体现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发展,故B项正确。这种尝试与东西方文化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古希腊殖民时期较早,与材料说的时代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讲技巧的变化,与题材无关,故D项错误。13. B 【解析】16、17世纪,德意志部分地区出现“再版农奴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价格革命带来粮食价格猛涨,生产粮食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地主阶级加强对农民的剥削,故B项正确。16、17世纪德意志四分五裂,王权并不强,故A项错误;三十年战争加速了“再版农奴制”,但与人地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思想在工业革命后逐渐流行,故D项错误。14.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25年以后,俄国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学校教育中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控制,这反映出十二月党人起义带来俄国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17年俄国才发生十月革命,故B项错误;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俄国民众思想进一步解放,沙皇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更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可以用于认识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而非影响,故C项错误。15. D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被称为“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延伸。该理论的推行是美国加强对拉美控制的表现,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拉美,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造成拉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故D项正确,A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为全球扩张与称霸,故B项错误;一战的主要矛盾在欧洲,故C项错误。16.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与苏联经贸往来密切,这是独立自主的表现,主要原因是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分裂是该现象的实质,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并非因为西欧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17.(1)君臣关系以义为准则;士大夫崇尚正义与担当;军人以忠义报国;民间形成互助结义风尚,广泛参与公益事业。(每点1分,共4分)(2)重建五代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应对边防危机的需要;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传统。(每点2分,共8分)(3)促进了社会基层治理;推动了民间公益事业发展;强化了儒家伦理道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18.(1)从局外中立到主动参战;从积极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到批判国际秩序与西方列强。(每点2分,共4分)(2)评分参考等级 要求一等(9~12分) 将战争与觉醒的讨论放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及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论述战争与觉醒的关系,并表现出对时代、战争的历史反思。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二等(5~8分) 时空定位不够精确,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战争与觉醒的关系,但论述不够全面或深入,缺乏深刻的历史反思。结构较完整,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三等(0~4分) 脱离战争的具体时空背景,仅泛泛而谈“战争带来觉醒”而未结合史实。对战争与觉醒的关系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缺乏历史反思。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表述模糊示例:一战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三重变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不仅重塑了欧洲格局,更在遥远的东方奏响了中国民族觉醒的三重变奏曲。这场被国人最初视为“欧战”的冲突,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催化剂,在时代洪流中谱写了战争与觉醒的壮阔篇章。战争初期的1914—1915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旁观到警觉的思想蜕变。当日本借“英日同盟”之名强占山东时,《大公报》的疾呼撕破了“欧战”的地理假象。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东方杂志》的评论更揭示了列强角逐全球的本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精英开始突破地域局限,认识到这场战争实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总爆发。1917—1918年的参战实践,奏响了民族意识的高亢乐章。14万华工远赴欧洲,用血汗为中国赢得战胜国身份;《新青年》的呐喊,则彰显了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决心。这些努力虽然未能改变中国在凡尔赛和会上的弱势地位,却使“民族自决”的理念深入人心。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最终激发出最强烈的觉醒强音。当列强将山东交给日本时,李大钊的预言揭示了民族压迫与世界大战的因果关系。瞿秋白对“凡尔赛体系”的批判,则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转向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这一思想转向直接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一战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求变的全过程。在这场时代大考中,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创伤,更是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当中国知识界最终突破西方文明的迷思时,一个古老民族真正开始了其现代化的精神征程。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的觉醒,往往需要在时代的风暴中淬炼;而真正的觉醒,必然伴随着对世界秩序和文明道路的深刻反思。19.(1)原因:世界市场逐步发展,东西方贸易扩大;商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能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对零售商人态度的改变/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等。(每点2分,任写三点,共6分)意义:满足了英国社会日益增长的产品交换需求;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每点2分,任写三点,共6分)(2)工业革命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新和国际分工的细化,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实力将亚洲、非洲、美洲纳入世界市场,成为其附庸,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与形成。(3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展了人类商业贸易活动的范围,商品销售市场遍布世界各地;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促进了西欧国家商贸中心、经营方式、商品结构的变化。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扩张。(3分)(只笼统叙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相互影响最多只能给3分,需要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