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共4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共4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大题练(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分值:60分)
1.(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变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混乱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2.(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K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穽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6分)
3.(2024·江西赣抚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仲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郁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郡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8分)
4.(2024·湖北高考,16)[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7分)
大题练(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2.(1)高低:材料二史料价值高。
理由: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所以其史料价值高。补充:方志、笔记、口述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考古资料)等。
(2)评价:
进步性:秦始皇是地主阶级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的国家和基层治理制度等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等等。
具体内容: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官员选拔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颁行《秦律》,以法治国;加强基层管理(分类登记户籍,设乡里、什伍组织);统一车轨,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文书管理体系;重视少数民族管理(设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田律);整顿社会风俗等。(言之有理即可)
局限性:暴君(暴政);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巡游求仙;大兴土木;刑法严苛;等等。(指出局限性或体现局限性的具体内容即可)
3.(1)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由部族国家转变为地域国家;由“天下共主”的天子制转变为“个人独制”的皇帝制度;由地方分权的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分封制:利——扩大西周统治疆域,有助于形成华夏认同的观念,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弊——受封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郡县制: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造成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小题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教材知识”改编)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
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学思之窗”改编)《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史料阅读”改编)《韩非子·五蠹》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成就:“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在材料中所提到的“上古”与“中古”时代的是(  )
A.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
C.尧对舜进行考察,并将其位禅让给舜
D.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逐桀于南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历史纵横”改编)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根据天文星象制定了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等内容;商朝的殷历设置了闰月,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材料表明,夏商(  )
A.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
B.农业发展推动社会分工
C.统治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D.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史料阅读”改编)滕文公就井田制问政于孟子,孟子对井田制这样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对井田制的这一描述(  )
A.顺应土地私有的潮流
B.旨在明确井田的性质
C.意在抵制私田的扩张
D.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问题探究”改编)《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和“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B.小农经济的逐步发展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天人合一”学说盛行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山东百师联考高三期中)黑龙江省宁安县莺歌岭遗址下层(距今约3000年前)的出土物有罐、碗、杯等陶器,还有石斧、石锄等石器,多为打制,磨制的很少。由此可知,莺歌岭遗址(  )
A.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8.(2025·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近年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形制、工艺与殷墟、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相近。青铜器表面分铸合体而成的立鸟、羊头等装饰,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上也较为常见。这些发现可以佐证(  )
A.古蜀文化存在封闭性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青铜器使用领域广泛
D.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
9.(2025·广东深圳一模)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青铜器已超过20 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0.(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11.(2025·山东菏泽高三期中)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周公这一举措旨在(  )
A.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宣扬政权的合法性
C.缓解宗周镐京的压力
D.推动洛邑的城市化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13.(2024·甘肃高考,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14.(2024·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15.(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16.(2024·湖南高考,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小题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B [据材料可知,黄河、辽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故选B项。]
2.C
3.D [据材料“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可知,韩非所说的“上古”和“中古”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这属于早期国家建立之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据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可知,夏商时期人们根据天文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表现,故选A项;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部门承担不同的生产活动或职能的现象,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浓厚的神学色彩与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不符,排除C项;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并不能据此判断社会经济是否有长足发展,排除D项。]
5.D [依据材料“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的理想经济状态是井田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儒家的理想经济形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故选D项。]
6.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就已经提出统治者应把人民当镜子、“保民”等主张,这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民关系,而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D项。]
7.B [据材料“石斧、石锄等石器……磨制的很少”可知,莺歌岭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锄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说明黑龙江省宁安县地区在距今约3000年前已有固定种植农业的史实,故选B项。]
8.B [三星堆遗址、殷墟遗址、二里头遗址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青铜器有相似特征,说明上述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其他地区青铜器有相似特征,说明古蜀文化并非封闭的,而是与其他文化存在交流的,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青铜器的使用领域,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其他很多地区的青铜器存在相似性,这并不能佐证中原王朝统治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9.D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的代表,为研究中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填补了历史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青铜器在造型、纹饰、铸造技术上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故选D项。]
10.C [据材料“汤放(放逐)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大会”“诸侯有不义者……吊(慰问)其民,天下咸悦”可知,商汤灭夏,使人民摆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困境,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故选C项;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对王畿之外的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贵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将象征天下共主地位的礼器——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定鼎成周,其政治意义在于以此标明周王膺受天命,代商而为天下共主的合法与正统,故选B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镐京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缓解宗周镐京的压力”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洛邑的城市化建设,排除D项。]
12.D [在辽宁发掘的遗址与河南的一处遗址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二者皆属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陶,由此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故D项正确;骨制品和燧石石器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故A、B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局面,碳化稻粒是南方作物的典型代表,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可知,这一时期部落不再仅仅是人群聚集的场所,部落进行公共活动或部落首领处理公共事务要到“大房子”里,“大房子”还兼有首领住宅的功能,这体现了权力集中的一种趋向,这些都说明“部落组织日益复杂”,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是否加剧,排除A项;材料也并未体现这一时期出现诸如采集、狩猎、种植农作物、畜牧等的劳动分工,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形态初步具备”要到龙山文化时期,而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D [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再由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故答案选D项。]
15.C [与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同类的器物主要发现于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遗存,这说明史前文明时期南北方出现了区域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史前文明时期尚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A项错误;蛋壳陶杯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说明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并不频繁,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由材料无法判断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与大汶口文化是否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D项材料依据不足。]
16.B [材料“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表明,西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所制约;“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表明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小题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分值:每小题3分,共51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史料阅读”改编)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铁犁牛耕推广 B.华夏文化认同
C.百家争鸣形成 D.礼乐制度崩坏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历史纵横”改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说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教材知识”改编)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史料阅读”改编)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
A.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
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
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问题探究”改编)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这一举措(  )
A.反映了诸侯国对人才的需求
B.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推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5·湖南湘东十校高三联考)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共同讨伐王城,并且“享王于阙西辟”。公元前635年,“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
D.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7.(2024·山东日照三模)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  )
A.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
B.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
C.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
D.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
8.(2024·江苏南京二模)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春秋时期蔡国与楚国关系紧张,吴国与楚国也矛盾重重。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这表明(  )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矛盾激化
B.礼乐制度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C.诸侯纷争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D.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
9.(2024·广西河池二模)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 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10.(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11.(2025·湖南百师联盟高三联考)1961年,山西祁县(战国时属赵国)出土了数十公斤货币,种类达29种之多。其中能确定为赵国货币的有5种,另有韩国货币7种、魏国货币6种、燕国货币2种,还有9种难以确定国别。这反映了当时(  )
A.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北方统一市场的形成
C.赵国国家实力的强大
D.国家统一趋势的初显
12.(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摸底)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13.(2025·广西北海一模)《史记》中记载,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君子要应时而动。后来,孔子对弟子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善于把握时机。这表明(  )
A.道家主张顺应时势改造社会
B.儒家思想受到道家影响
C.传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学术交流成为历史趋势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4·山东高考,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15.(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16.(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17.(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小题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D [材料“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的特点,故D项正确。]
2.A [据材料“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作为文化、政治实体的华夏被周边民族认同,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故选A项。]
3.A [据材料“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可知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故选A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与材料主旨“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无关,排除B项;战国时期血缘政治受到削弱,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D项。]
4.D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临淄的交通状况,也看不出它在中原地区的经济地位,故排除A、B两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所以C项错误。]
5.B [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授予官职和爵位”可知,李悝的变法打破了贵族政治下世卿世禄制的特权,按照功劳授予官职和爵位的原则实际上是将权力和财富分配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手中,这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
6.B [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673年郑、虢两国能够共同讨伐王城,并在某种程度上“享王”,再到公元前635年,晋侯虽然表面上朝王,却提出了“请隧”这样的非分要求,这两个事件共同反映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长,他们开始挑战并破坏传统的政治秩序,故选B项。]
7.B [从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稀疏到诸侯间互聘频繁,再到战国时期辩士任使臣的频繁遣使交通,这明显反映了随着列国纷争的加剧,各国在外交上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非仅仅遵守传统礼仪,故选B项;从西周、春秋到战国,聘礼的举行频率确实发生了变化,但这更多是政治和军事局势的变动导致的一种现象,而非礼仪本身的革新,排除A项;“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体现,材料描述的是聘礼的变化,而不是列国关系的整体变化,排除C项;“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直接关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结盟与背盟的频繁发生,排除D项。]
8.C [材料“吴王阖闾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将女儿嫁给了蔡侯,打破‘同姓不婚’的传统”,说明诸侯纷争的背景下,维护诸侯国的利益比保持“同姓不婚”的传统更重要,表明诸侯纷争影响了社会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春秋时期诸侯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的利益不同,而不是血缘关系疏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礼乐制度强调的是尊卑等级,所以“同姓不婚”不属于礼乐制度,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吴王阖闾是在联合蔡国攻打楚国后才联姻的,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联姻是建立同盟的前提条件的结论,排除D项。]
9.B [由材料“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以军功赐爵受田……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可知,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改变了世卿世禄制下的阶层划分,故选B项;中央集权制属于改变了分封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社会阶层变化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A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的做法是在动摇世卿世禄制,而不是确立世卿世禄制,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C [据材料“西周时期的士……大部分务农、从军”“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或仕宦,或教学”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士主要由分封而来,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各项制度受到冲击,私学兴起,士的含义发生转变,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士的身份逐渐由武士转变为文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体现了阶级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推动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材料未涉及各国变法革新的内容和意义,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题干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了士阶层内涵的演变,未涉及士内涵的变化所带来历史意义,排除D项。]
11.A [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赵国境内有多种其他诸侯国的货币,体现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经济联系,多种货币出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侧面反映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选A项。]
12.B [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兼容华夷”的内容,契合了战国后期国家走向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和要求,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故选B项;材料并不涉及诸侯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和平还是战争,排除A项;“殊俗异习皆服之”并非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排除C项;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创立的,且加强君主权力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13.B [孔子请教老子,老子告诉孔子要应时而动,而孔子也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这表明儒家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
14.A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也尊重当地风俗。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日渐衰微,诸侯国逐渐坐大,社会动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各诸侯国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仅是“变革礼制”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儒家注重“德行教化”,但并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需要,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15.C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特征体现了当时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庄重与严肃,而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的青铜器大多轻便适用、精巧玲珑,这一变化体现了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增强,礼乐功能弱化,故C项正确。宗法观念在当时仍然是维系社会结构和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淡化,但影响仍在,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鼎盛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青铜器在器制和纹饰上的变化,而非农耕工具的变化,故D项错误。]
16.A [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多任用本国宗族及国人为相,这表明关东六国仍受宗法制的影响;而秦相的任用并不局限于本宗族及国人,而是多用其他国家的有才能之人,这表明秦国选官以才能为重,较少受宗法制的影响,官僚制相对完善,故选A项。秦相来源颇广并不等同于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六国已不再尊崇周天子,即不再严格遵行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法家人物受六国排挤,排除D项。]
17.C [据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玉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孔子不符,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小题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课时导读”改编)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 D.集权制度的完善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学思之窗”改编)“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
A.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
B.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
C.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D.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学思之窗”改编)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建议嬴政网罗天下英才:“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的建议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由此可知(  )
A.秦王嬴政是个求贤若渴的皇帝
B.采用特殊的人才政策在秦统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C.李斯的建议直接导致了秦的统一
D.李斯与郑国一样,游说嬴政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史料阅读”改编)柳宗元的《封建论》写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B.“明法度,定律令”
C.“六王毕,四海一” D.“设三公,置九卿”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
A.户籍制度非常完备 B.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等级分化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学思之窗”改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8“历史纵横”改编)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
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
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8.(2025·贵州黔东南摸底)秦朝时期,修筑了灵渠、褒斜道等工程,众多船舶能够畅行于黄河、长江、湘江、珠江及岷江。这(  )
A.成功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C.折射出秦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反映了大额贸易的逐渐兴起
9.(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大联考)学者王蘧常论称:始皇帝散纵而成一统,立制以仪百王,虽享国日浅,而后之称皇称帝者,皆阳斥而实阴祖之,莫能外也。其善者,则犹肖子肖孙;其不善者,则不肖之子若孙也,则谓其未尝亡可也。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
B.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
C.称帝建制的深远影响
D.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
10.(2025·广东八校联考)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秦朝郡县制(  )
A.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B.产生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C.制度建设还不够成熟
D.笼络了地方诸侯王
11.(2024·安徽蚌埠四模)史载:秦朝某男子受到审讯时,供称他是:“士伍(无爵男丁),居某里”,然后由审讯机关去查证其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谓之“定名、事、里”。此类做法表明秦朝(  )
A.户籍管理体系已形成
B.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
C.地方事权呈分化趋势
D.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
12.(2024·安徽皖江名校摸底)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13.(2025·山东百师联考高三期中)秦朝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有效地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B.表明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
C.规范了中央内部监察机制
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4.(2024·甘肃高考,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15.(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16.(2023·湖北高考,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小题练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C [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孟子等诸子虽然“百家异说”,但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有着共同诉求,C项正确;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排除A项;诸子思想的统一与“百家异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A 3.B
4.A [据材料可知,“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意思是整个国家为公家(君主)所有,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这里的“公家”是相对于分封制的“世家”而言的,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主要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A项;“明法度,定律令”说的是秦朝的法律,排除B项;“六王毕,四海一”指秦朝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排除C项;“设三公,置九卿”指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B [据材料“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可知,秦朝对人口的控制非常严密,说明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仅以一户的户籍档案不能说明秦朝户籍制度非常完备,排除A项;等级分化严重需要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信息进行说明,这与材料中户籍制度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秦朝以法治国、重农抑商,但材料中只有户籍信息,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从陈胜到项羽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以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能因为秦的灭亡就否定秦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排除B项;据材料分析可知,楚地有起义活动,不代表楚地的人民有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
7.C [由材料“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可知秦始皇宣称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但在巡视途中出现刺杀事件,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于秦的统治,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故选C项。]
8.B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国家组织能力是前所未有的。能够组织并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交通建设工程,体现了秦朝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故选B项。题目主要讲述的是秦朝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而非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情况。此外,仅凭交通的便利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对边疆地区的成功统治,排除A项。虽然交通的便利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秦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或状况,因此无法从题目信息中推断出这一点。此外,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并非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排除C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大额贸易或贸易的兴起情况,仅描述了交通的便利。交通的便利虽然可能促进贸易的发展,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大额贸易的逐渐兴起,排除D项。]
9.C [据材料“莫能外也……未尝亡可也”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不受子孙个人品质的影响,使得家天下的体制传承千年,故选C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费双应认为秦朝郡县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暴露了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即地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显得相对独立。这可以被视为制度建设的一种不成熟或不完善,故选C项;A项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学者费双应的论述中,他主要关注的是制度的集权特性和地方之间的联系问题,而非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也与学者费双应的论述不符,他强调的是制度的分割和独立,而非向心力,排除;D项明显与秦朝的历史背景不符,秦朝在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因此不存在“笼络地方诸侯王”的情况,排除。]
11.A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所以秦朝审讯机关可以查证到受审讯者的基本信息——姓名、身份、籍贯是否属实,故选A项;“中央集权向基层延伸”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秦朝某男子的身份信息被录入户籍相悖,排除B项;“呈分化趋势”不合史实,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相悖,排除C项;“教化遵循了一定程序”不合史实,与秦朝轻教化相悖,排除D项。]
12.D [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的理念,且其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
13.D [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方能施行”可知,朝议制度下,百官集体讨论,群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项。]
14.C [根据材料: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而出土的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结合所学秦朝巩固统一的诸项措施,不难推断出“式”的推行说明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出现统一“度量衡”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是指出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不能说明秦朝依靠严刑峻法来维持统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朝行政文书的治理成效,不能说明“地方治理日趋完善”,排除D项。]
15.B [材料“海内为郡县”指的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秦朝建立后确立了君主专制。综上所述,秦朝建立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B项正确。“终结”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宗法制是一种血缘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已经可以说明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故D项排除。]
16.C [根据材料分析,刘知几认为只有天子才能立本纪,项羽身为诸侯,无列入本纪之理。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是着眼于其卓越的历史贡献,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故选C项。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材料反映的不是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不同,排除A项;正统观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因素,且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