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解析,共4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解析,共4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小题练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分值: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3“教材插图”改编)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权力机构进行程序性分权
B.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C.崇文抑武使枢密院只有统兵权
D.分工明确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3“史料阅读”改编)北宋名臣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说明宋初政制(  )
A.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B.强化了各级机构权力
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引发了严重财政危机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4“历史纵横”改编)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一措施(  )
A.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B.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D.通过王安石变法彻底改变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5“学思之窗”改编)关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7“问题探究”改编)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4·天一大联考模拟)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
记载来源 作者经历 重大事件 故事演变情况
丁谓(966—1037) 《丁晋公谈录》 赵光义北伐失败 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
王曾(978—1038) 《王文正公笔录》 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司马光(1019—1086) 《涑水记闻》 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 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
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
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
7.(2024·河北邯郸模拟)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8.(2024·广西桂林猜题卷)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地膨胀
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9.(2025·广西柳州摸底)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10.(2025·九省大联考高三质检)在朱熹看来,荆公(王安石)的市易法“便专措置理财,遍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与《周礼》泉府之职大相径庭,是对周公之制“只为天下之货有不售,则商旅滞留而不能行,故以官钱买之……初未尝以此求利息也”的误解。据此可知,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  )
A.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B.未能弥合变法与守成的论争
C.违背了客观的市场规律
D.付诸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11.(2023·河北邯郸一模)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勠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13.(2024·江苏高考,3)如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14.(2023·重庆高考,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15.(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小题练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B [根据“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信息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宋代通过分散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图示中体现的是设置机构分散权力,而非进行程序性分权,排除A项;枢密院只有调兵权,排除C项;宋代过度分散权力,实际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排除D项。]
2.A
3.B [据材料可知,北宋募兵过滥致使军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军费直线上升,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选B项;该做法造成了北宋冗兵冗费的情况,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无法确保北宋王朝的安宁,排除A项;北宋初期通过“权、钱、兵”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排除C项;王安石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可得出这种观点认为变法操之过急,增加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强兵的目的没有达到,排除A项;B、D项不是材料的观点,排除。故选C项。]
5.D [由“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得,作者认为宋代为了防止藩镇割据的弊端,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际上又产生了新的弊端,故选D项。]
6.D [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三部史籍对于被罢免兵权的将领、赵普的作用以及细节描述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缺乏正史记载,虽然杯酒释兵权其真实性仍疑,但宋太祖加强皇权、削弱兵权的政策是历史事实,这一政策对于宋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者谈话录共同记述了这一事件,反映了宋朝人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故选D项。]
7.A [据材料“路没有统一的……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没有最高的行政长官,通过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故选A项;据材料“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体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路一级由……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可知,其分工较为明确,管理职责清晰,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规定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说明宋朝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求监察官员对基层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D项;宋代的这些规定只能是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的情形,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排除A项;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宋代冗官的现象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北宋地方割据势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项。]
9.D [据题干可知,自宋以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城郭、街道、衙门等)与以前相比简陋很多,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导致地方财政比较匮乏,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下降”,排除A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后的地方城市情况,没有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
10.A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的市易法是专门为了理财而设置的,通过遍置回易库来获取天下之利,这与《周礼》中官府购买滞销货物以促进商旅流通、而非谋求利息的做法相背离,故选A项。]
11.C [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皇权偏安江南的企图,故选C项;当时宋金尚未达成绍兴和议,南宋疆域尚未稳定,武将地位较高,朝廷并未着力构建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A、B两项;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故排除D项。]
12.C [“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是学者观点,“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可以论证学者观点,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崇文兴教渐成风尚,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书院制度和雕版印刷的普及问题,排除A、B两项;仅凭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无法判断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13.B [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只能得出政府救济灾民,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发军费,没有与以前拨发的军费对比,不能得知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D项正确;材料更加强调实行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更加强调实行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根据材料“好儒学……捐书州学”可知,彭则与士人交往并捐书等,认可“士”阶层。根据材料“知州认为……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可知知州认可并尊重彭则的做法,对商人的歧视有所减轻。这说明士农工商界限已不如前代泾渭分明,界限被打破,A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彭则捐书于州学,不能说明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治政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小题练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分值:每小题3分,共54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课时导语”改编)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  )
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 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
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学思之窗”改编)“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0“史料阅读”改编)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0“教材插图”改编)1247年萨迦班智达(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这表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西藏在政治上已与中原连为一体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1“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是元朝疆域图,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民族政权并立阻隔东西交通
B.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
C.行省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致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2“历史纵横”改编)《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C.扩大统治疆域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7.(2025·广东惠州调研)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经、词赋等科目,经史、文学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辽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族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辽朝(  )
A.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认同
C.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D.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8.(2024·山西晋中二模)金人灭辽、北宋,号称是因为“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宋)天厌其恶,民不聊生”,所以金以“吊民伐罪”的名义用兵,认为承天命、以有道伐无道是共主的职责。这表明(  )
A.天命观念逐渐形成 B.百姓不满辽宋统治
C.华夏认同得到发展 D.金朝注重以德治国
9.(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10.(2025·辽宁大连滨城高中联盟高三模拟)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经考古发现,该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记载,会宁府皇城中兴建的宫殿庙宇众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这反映出金朝(  )
A.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D.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11.(2025·北京海淀高三期中)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加强对川鄂湘黔边地区九溪十八峒各族的管辖,“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这些措施(  )
A.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B.体现了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
C.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局面
12.(2024·湖南娄底三模)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
C.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13.(2024·湖南邵阳二模)以下是唐、元两朝御史台官员对照表(部分),这反映出(  )
  朝代 官员   唐代 元代
员数 品秩 员数 品秩
御史大夫 1 正三品 2 从一品
御史中丞 2 正四品下 2 正二品
治书侍御史 无 2 正三品
监察御史 15 正八品下 32 正七品
A.唐朝官僚廉洁高效
B.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向严密
C.元朝行政效率低下
D.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完备
14.(2025·广东梅州调研一)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5.(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6.(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17.(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8.(2023·福建高考,4)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小题练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1.B
2.D [根据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C
4.D [题干中“1247年”“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特别注意“归附”一词,可知吐蕃宗教首领表示接受蒙古政权的管辖,结合1279年元朝一统天下,吐蕃是元朝的一部分,可知西藏在元朝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一部分,故选D项。]
5.D [据图“元朝疆域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和内地一样的行省进行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故选D项;元朝是大一统王朝,并不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行省制的设置遵循犬牙交错原则,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6.A [据题干“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A项;“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不合题意,与题干“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符,排除B项;“扩大统治疆域”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元朝的边疆赋役政策,排除C项;“继承”不合逻辑,应为“革新”,排除D项。]
7.B [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考试科目和内容均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从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到允许并鼓励其参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契丹族对中原文化的逐渐认同和接受,故选B项;虽然契丹人受汉化影响很深,但辽朝依旧保留了尚武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辽朝科举制度参与群体的变化,并未直接涉及社会群体的流动性,排除C项;辽朝统治区域在北方,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缓和南北民族矛盾,排除D项。]
8.C [金人在灭辽、北宋的过程中,提出了“契丹国主失道,民坠涂炭”和“天厌其恶,民不聊生”等口号,用以说明其征伐的正当性。金人以“吊民伐罪”,即以解救百姓疾苦、惩罚有罪之君为名进行征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夏文化中关于君主有道与无道的评价标准,以及对于天命和民生的重视。金人的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其自身的政治利益,但在形式上和语言上却借用了华夏文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显示出华夏认同在当时的北方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命观念,排除A项;“民坠涂炭”“民不聊生”是金灭辽、北宋的借口,不能据此认为“百姓不满辽宋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金灭辽、北宋的借口,并未提及金的国家治理情况,不能得出“金朝注重以德治国”的结论,排除D项。]
9.B [从共同讨论决定到皇帝单独听取奏事,这一变化明显加强了皇帝在决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会宁府的布局(南北中轴线)和宫殿庙宇的名字(如“明德”“武德”“泰和”)来看,金朝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表明金朝在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故选D项。]
11.B [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四川行省对川鄂湘黔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服从宣慰司管辖,这表明元朝对少数民族与内地采取相同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故选B项;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排除A项;川鄂湘黔边地区都属于南方地区,不能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署”(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官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宋元措施主观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3.B [据表格数据可知,御史主要负责监察,元朝御史台在官员人数和品秩方面都高于唐朝,体现了元朝监察官员人数增多,品秩更高,可以更好履行监察职能,反映了从唐到元国家治理趋向严密,故选B项;监察官员人数少不代表唐朝官僚廉洁高效,且材料信息并未明确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监察官员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的贪腐和不作为等,监察官员数量更多不代表官员行政效率低,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并非中枢机构,排除D项。]
14.A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顺帝时,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设立站户,负责供应驿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即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故选A项;“创新”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驿站和站户的设立有利于维护统治,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A [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辽朝都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由“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可以得出,辽朝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家文化全面影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辽朝都城的布局特征,与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6.D [材料重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吏治腐败等信息,故排除B、C两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就这一条信息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所以排除A项。]
17.A [根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体例,C项错误;“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与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无关,且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
18.A [表格显示的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而不同民族的杂居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表格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杂居,故选A项;表格中不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通婚,还有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而华夏文化的扩散更多的代表汉族文化,无法体现少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虽然元代存在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消解,由于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有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差异,所以民族间的隔阂很难消解,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既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就一定存在不同的习俗,虽然不同民族通婚的家庭会存在民族习俗的趋同现象,但并不能说明所有民族间的习俗都趋同,排除D项。]小题练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分值: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教材改编——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5“历史纵横”改编)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 088万……按每户5口左右推算,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得益于传统农业的发展
C.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政策
D.稳定的政治局面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5“主干知识”改编)宋朝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反映出(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对外交往逐渐扩大
C.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D.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9“问题探究”改编)“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思想(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产生于开元盛世时期
C.由汉代董仲舒最早提出
D.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7“学思之窗”改编)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由此可知,当时(  )
A.科举考试不再考诗赋科目
B.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成熟完备
C.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
D.“五经”开始成为官方教材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8“史料阅读”改编)元朝士大夫胡祗遹曾热情赞颂了一位杂剧演员:“学业专攻,积久而能,老于一艺,尚莫能精。以一女子,众艺兼并。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而兵。短袂则骏奔走,鱼笏则贵公卿。卜言祸福,医决死生。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媒妁则雍容巧辨,闺门则旖旎娉婷……九流百伎,众美群英,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见一时之教养,乐百年之升平!”以下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元杂剧广受上层士大夫青睐 ②作者热情赞颂女演员的表演 ③该杂剧演员作品角色种类丰富 ④侧面反映出元杂剧舞台艺术的成就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B组 经典模拟——提能力
6.(2025·贵州黔东南开学考)下表呈现了1271—1300年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由此可反映出当时(  )
地区 1271年 1300年
北方 耕地面积:3 000万亩 税收:80万两白银 商业城市数量:8个 人口:600万人 耕地面积:3 500万亩 税收:100万两白银 商业城市数量:10个 人口:700万人
南方 耕地面积:6 000万亩 税收:200万两白银 商业城市数量:20个 人口:1 200万人 耕地面积:8 000万亩 税收:400万两白银 商业城市数量:30个 人口:2 000万人
A.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
C.南方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的出现
7.(2025·广东汕头调研一)北宋时期,时人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纸、澄心纸,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都是有名的品种。这反映出(  )
A.士人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
B.手工业区域分工逐步形成
C.市场需求助推品种多样化
D.专业化市镇经济较快发展
8.(2025·江苏连云港高三期中)宋代,典卖田宅时须订立合同契,须经官“输钱印契”,此合同契才成为“赤契”。此后,“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限制了土地买卖的数量
C.开始重视交易税的征收
D.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9.(2025·陕西教育联盟模拟考试)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他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的这一主张(  )
A.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C.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D.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10.(2024·河北保定三模)陆九渊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
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宋代士大夫很少参与剧烈的户外运动,像唐代社会风行的打毽、狩猎、拔河等活动不再受青睐,一些益智类游戏(如弈棋)成为被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闲项目。唐宋士大夫这一休闲生活的变化缘于(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主流思想的演进
C.文官地位的变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组 真题体验——冲高考
12.(2024·河北高考,4)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天圣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  )
A.增加官田数量 B.规范土地贸易
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D.遏制土地兼并
13.(2023·辽宁高考,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4.(2023·江苏高考,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15.(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6.(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小题练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B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稻麦轮作,推广占城稻,粮食大幅度增产,人口迅速增长,故选B项;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带来经济布局变化,与人口迅速增长无关,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容易导致积弱局面,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常年遭受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侵扰,排除D项。]
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农耕经济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浙一带,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故选C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对外交往”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经济相悖,排除A、B项;“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在明朝,排除D项。]
3.A [题干中“理”“三纲”“五常”可知这是宋代理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故选A项;理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时期,此时并未出现理学,排除B项;汉代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尊崇儒术”“君权神授”等思想,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
4.C [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可知元代中期科举考试注重实学致用,提倡学习经学培养国家人才,说明理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元代科举注重经学,并不能说明诗赋是否为科举考试的科目,排除A项;元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仍然是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说明当时“五经”已经是官方教材,并不能说明“开始”,排除D项。]
5.D
6.B [据材料可知,自1271—1300年间,南方耕地面积、税收总量、商业城市数量、人口增速均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自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北方,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故选B项;元朝时期经济结构仍以农业经济为主,A项“重大调整”说法错误,排除;元朝南方虽然商业城市数量较多,但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C项;D项“出现”说法错误,排除。]
7.C [据材料“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可知,由于纸张需求庞大,所以北宋时期各地都有不同品种的纸张,这说明市场需求助推品种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与士人社会审美情趣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见的纸张种类的区域性并不属于手工业区域分工,而是地方特产,排除B项;专业化市镇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8.A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主张保留人性中善的部分,灭掉人性中恶的部分,有利于推动个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B项。]
10.B [据题干“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可知,陆九渊主张个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自我”的“自觉”来实现,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人的道德完善”,而不是“教育”,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个人道德完善的途径,并没有述及“社会风气”,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陆九渊是南宋人,并且其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主张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并没有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思想(如理学)在宋代有所发展,理学更多关注道德伦理,使得士大夫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内在修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休闲方式,导致士大夫的休闲生活也趋向于文化、益智类的活动,如弈棋等,而非唐代那种较为剧烈和直接的户外运动,故选B项。]
12.B [题干中明确提到南宋政府为了遏止官员私自进行地契买卖的行为,颁布了《天圣令》,规定人民必须到官府进行登记,并通过官府进行土地买卖的登记和记录。这一规定明显是为了规范土地贸易,防止官员和地主利用职权进行非法的土地交易,故选B项。]
13.C [材料的大意是,宋金绍兴和议后,金人所需茶叶主要向南宋购买,之后金人虽尝试自己制茶,但由于价格、口味等问题,仍得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茶在金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绍兴和议后,金与南宋以淮水、大散关为分界线,此线以北为金统治区,这一范围也有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故A项排除;由材料看不出金朝的财政负担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金向南宋购买茶叶,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直接关系,故D项排除。]
14.A [材料“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读彻语、孟、中庸、大学”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而程颐和朱熹就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材料强调儒家学说的相关内容,表明在治经学史时要重视道德教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程颐、朱熹认为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通过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程颐和朱熹都是理学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
15.D [由材料可知,南宋时期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籍的流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早在魏晋时期士阶层就已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项。]
16.A [材料涉及张载对封建制的看法,他认为封建制下“分得简”,适度的地方分权就可以做到“治之精”,所以圣人不会过度的专制和集权,“必以天下分之于人”,这样“则事无不治者”,再结合所学可知,相较于宋代精细的中央集权、地方孱弱,张载是主张适度扩大地方权力的,故选A项;材料涉及张载对封建制的认知,并没有说要恢复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在张载看来,封建制下地方有权是一种不错的政治选择,显然他对宋代的中央集权不满,更没有主张要健全中央机构,排除C项;治理天下和地方当然需要选拔官员,但材料涉及的不是官员选拔的问题,更没有主张要简化这一程序,排除D项。]大题练(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分值:60分)
1.(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其中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瑭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7分)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7分)
2.(2024·甘肃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10分)
3.(2025·湖南百师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建立后,浙东沿海地区(越、明、台、温四州)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在此基础上,浙东沿海一带的市镇开始勃兴。据记载,北宋时的越、明、温、台四州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143、9、81个。北宋熙宁十年,浙江地区设有税务的市镇平均年商税额为3 179.4贯,而绍兴府市镇的商税额为12 082贯,到南宋嘉泰初年其已增至21 652贯。当时,这些地区的酿酒业、造纸业、印刷业、皮革业、制漆业、竹编业、制扇业等都相当发达。北宋时,全国市舶司收入最高额为63万贯;南宋时,到高宗末年,就已达200万贯,这其中明州、温州等无疑占了主要部分。在此背景下,温州不仅寺院“庄严冠于二浙,焚修闻于四方”,而且“士气浸盛”,至南宋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
——摘编自姚培锋、金毅《试论宋代浙东沿海市镇的海外贸易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浙东地区市镇勃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浙东地区市镇勃兴的影响。(7分)
4.(2024·福建龙岩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施耐庵《水浒传》
“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从史出”是史学探究的重要原则,而史料的可信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对上述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宋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哪一种,并简述理由。(14分)
大题练(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1)原因: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能;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北宋意图阻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传统理念的影响。
(2)功能:军事功能;宣扬理念;激励功能;凝聚人心;政权认同。
2.(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南北面官以血缘亲疏划分管理;辽太宗时,规范服饰,明确管理职权;辽世宗时,正式确立以地域划分南北两套职官系统,职权更加明晰,南面官制度更为成熟。
(2)共同特点: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效仿借鉴汉制(双轨制、因俗而治);官制渐趋完备;在传承中创新。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借鉴。
3.(1)表现:市镇数量急剧增加;市镇工商业发达,各行业得到发展;商税额增长迅速(或经济地位突出);对外贸易发达;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原因:社会较为安定;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成为政治中心;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代实行崇文政策。
(2)影响:有利于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交流,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壮大市民阶层队伍,推动社会风气变化;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对外贸易繁荣;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崇儒重教风气盛行;等等。
4.铜(铁)钱。
理由:材料一为个人所述且票据和纸币主要出现在大宗商业活动中和个别地区。
材料二源自正史,可信度较大。
材料三源自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作者有可能是用自己时代的状况来描写宋朝的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