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17《壶口瀑布》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感受瀑布特点,体会作者感受。3.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段落之间关系。教学重难点:感受瀑布特点,体会作者感受。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段落之间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游记特点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作家梁衡,来一场灵魂的旅行吧。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如果让你写一次出游,你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呢?明确: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2.如果要把一篇游记写得有新意,你觉得应该怎么写呢?明确:写人所未至之景,或写人虽曾至而未见之景3.作家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游记《壶口瀑布》,看看梁衡是如何在文章中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的。设计意图:该课为游记单元第一篇讲读课,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游记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个基本的经验与知识框架。二、初读课文,感受所见之景1.标注自然段,学生齐读易错字音。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3.课文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请同学们将出现的四字短语用下横线画出来。4.将画出的四字短语分类填进表格,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壶口瀑布不同季节的特点。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雨季 枯水季 5.学生完成后,教师总结,屏显,学生齐读。季节 声形 态势 特点 雨季 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 扑面而来 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 排排黄浪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 轰然而下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景观丰富多样,雄伟壮大,坚忍不拔,刚中带柔设计意图:在初次朗读课文时,除了提醒学生易错字音外,让学生积累文章大量的四字短语,学会分类,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所见之景特点。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感1.作者在不同的季节两次来到壶口瀑布,面对所见之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2.小组合作,试着将这些表达感受的文字分类,并谈谈你的理解。明确: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③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诠释黄河的个性。设计意图:在学生感受到游记的“所至”和“所见”之后,筛选出文本中的议论抒情句,体会游记“所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分类。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我们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感之后,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脉络。明确:第①段:总领全文;第②-⑤段:描写瀑布;第⑥段:议论抒情。2.课文的主体部分,第②段与第③④⑤段是什么关系?明确:第二段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巧作铺垫、详略有致。3.课文写水,为什么第⑤段要写“脚下的石”呢?明确:这是写作的艺术,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视点变化,侧面映衬。设计意图:教学游记散文,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作者的匠心,理清作者的思路,这样有助于后面对具体内容和文章语言的赏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2.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教学过程:一、比读一句,感受磅礴气势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梁衡感受到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种语言特点等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描写枯水季节时的壶口瀑布,先一起朗读第③段。2.这一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非常形象地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请找出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于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3.下面我们看看这几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梁衡为何要这样描写河水。第一组:原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一组比读:教师读改句,学生齐读原句,引导学生理解梁衡将意思相近的动词“挤、撞、推、搡、呼、拥”罗列在一起,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第二组:原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改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第二组比读:男生读改句,女生齐读原句,引导学生理解梁衡使用这么多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4.比读之后,我们再次放声朗读这一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注意处理好重音和停顿。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语言的品读,从动词、叠词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通过删、改、换的方式集中在这一句上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梁衡在这篇游记中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二、精读一段,欣赏表达之美1.刚刚朗读的第③段写的是壶口瀑布的基本概况,是为第④段作铺垫的。第④段写的就是龙槽,是壶口瀑布的主体内容。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④段。2.全班再次齐读第④段,试着将第④段分层,并说明理由。明确:“我突然陷入沉思”,这是由景抒情,所以这个段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第一层又有三个层次,写三种水,从不同角度涌入龙槽。“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当然”提示上文写的都是直接跌入龙槽的水,属于第一层;然后引出有些水无法涌入龙槽,要从两边涌去,属于第二层;还有一个关键词“尽管这样”,又引出第三层,还有一些水,不能尽收其中,于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路径涌入龙槽。3.下面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词语使用、句式特点、情感表达等不同的角度为第④段文字做批注,分析这一段的表达之美。 明确:①善用拟人,生动形象。例如,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②“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比喻手法,如此声势浩大的瀑布还具有艺术的美,这是音乐的美感、画面的美感。③“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里重复使用动词,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这一句的表达,先概说,然后细写。④在描写没有“跌入”壶口的河水时,作者用一组比较整齐的短句,描写一般人不易关注到的景物:“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三个短句,分别描写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非常准确,与前面宏大的“钢板出轧”似的水相映成趣。教师总结:这段文字,具有层次之美、描写之美、用词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设计意图:在第一个环节比读训练的基础上,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理清段落层次,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做批注,自主学习,教师只做适当补充和最后总结。三、诵读一节,感悟深刻哲理1.同学们,一篇游记散文,“所感”是它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最后,我们来背诵文章最后一段,欣赏其深刻的哲理美。(学生先自由背,再全班齐背)2.作为最后一段,它有点题的美妙作用。这一段,作者想表达什么?请同学说一下。明确:这里写出了黄河博大、顽强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写出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应该表现出的精神。3.同学们,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其实赞颂黄河的作品有很多,我们来齐读《黄河颂》中的片段,感受黄河的蓬勃气势和她的伟大坚强: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课堂总结: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壶口就是黄河之魂!下课!板书设计理读课文脉络寻读瀑布特点壶口瀑布 比读语言特点赏读写作手法诵读黄河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