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考政治押题预测 探索认识的奥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 南平期末)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运用前沿数字科技进行字形修补、褪色修复、背景补全等,让古籍再次被“看见”;帮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未来中国也可以遇见古老中国。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②时代和实践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④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焕新、焕活提供先进的手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4秋 越秀区校级期末)中微子,因其质量极轻、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而被称为“幽灵粒子”。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后,一个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紧建设当中。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已经建成,有望实现对中微子更为精确的测量,从而揭开宇宙的更多奥秘。这表明( )①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理性认识的正确性高于感性认识③先进的认识工具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能够成为真理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2024秋 南开区期末)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③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④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秋 黄埔区校级期末)不用土培,也不用水培,可否种出蔬菜?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高压细水雾,将营养液雾化成微米级雾滴,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这种雾培技术,不仅省水节地,而且无污染,产量高,口感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使用了高压细水雾技术②发明雾培技术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③雾培技术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能否广泛推广还需实践检验④雾培技术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彻底否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4秋 潮州期末)“耳听为虚,眼见未实。”Sora等文生视频大模型能生成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视频(如图)。这种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将深刻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关于Sora,说法正确的是( )①Sora广泛应用并未改变认识的基础②Sora生成的视频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眼见未实”,作为初级阶段的认识并不可靠④Sora能生成“以假乱真”视频,说明真与假的对立性是相对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秋 淄博期末)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2009﹣2010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基调一直维持“稳健”;时隔14年,由于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再次转向“适度宽松”。这体现了( )①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秋 湛江期末)2024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太空星际卫星”“太空星际卫星”是由其他4颗卫星组成。为了缩短卫星研制周期,采取了四星并行研制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产品选用模式、开放了供应链选择、优化了研制流程和试验矩阵,最终极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这说明( )A.研究者的思维能正确认识到研究对象B.研发者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C.研究者正确的思想是成功研制的前提D.科研成果是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出现的8.(2024秋 漳州期末)山东青阜某技术研究中心,采取“全托”和“半托”的方式对农户的盐碱地进行托管服务。科技人员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深翻压碱、提取地下卤水等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并采取一年两季,小麦玉米轮种的模式,使亩产从不足500斤跃升至2000余斤。这说明( )①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②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活动是科研团队正确认识盐碱地的唯一途径④亩产量的增加是科研团队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4秋 漳州期末)立项30年来,中国北斗“三步走”一步比一步扎实。北斗一号解决了卫星基本问题,北斗二号攻克了原子钟关键技术,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由此可见( )①真理超出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③人的认识是在反复循环中深化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024秋 徐州期末)2024年1月,中国科学家朱茂炎带领团队经过8年的深入研究,在燕山地区距今约16.4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壮丽青山藻”,化石不仅保存了清晰的细胞结构,而且部分细胞内含有可能的繁殖细胞“孢子”等结构。这一发现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约7000万年。这一研究成果( )①表明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②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③是对以往理论合理内容的否定④佐证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秋 重庆期末)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重视理论创新的原因在于( )①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②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自身的过程④完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其过程具有反复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4秋 重庆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千里共婵娟”望月怀想,“嫦娥奔月”美丽传说,终成“嫦娥”揽月的科技硕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探月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探月梦想推动中国揽月实践不断发展③嫦娥六号探测月球也具有自觉选择性④揽月梦想变为现实必须具备相应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24秋 临夏县校级期末)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由此可见( )①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③取得的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④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4秋 河池期末)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建设7年,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工程,在建设之前,外国桥梁专家根据本国实际说:这里不可能建成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欧洲专家参照某些样本说:它抗不了大风;我国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深中通道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获得200余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对设计极限的世界级突破。深中通道100%自主研发的过程说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往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②谬误和真理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4秋 广东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实现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20年来,我国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未来,我国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并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这表明 ( )①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②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③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秋 邛崃市校级期末)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一2014),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防腐剂,可用于腌渍的蔬菜、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等共12类食品中。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一2024),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再被允许用于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包括月饼)等食品中。这体现了( )①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统一④认识具有上升性,人关于食品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24秋 徐州期末)人类的染色体信息可以看作是身体所有细胞的“说明书”,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截然不同,其差异源基因调控。长期以来,人类认为已经了解了基因调控的主要原理,但美国科学家维克托 安布罗斯和加里 鲁夫坎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微小核糖核酸的基因调控机制,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反映出( )A.世界上仍然存在不可认识之物B.实践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C.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D.认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18.(2024秋 黄埔区校级期末)下列古诗文与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走马共知难看锦,得鱼自笑已忘筌B.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C.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D.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19.(2024秋 河北区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人的认识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已验证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人类推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024秋 盐城期末)从盛唐李白的“跪进雕胡饭”,到晚唐皮日休的“雕胡饭熟醍醐软”,都曾津津乐道过一碗菰米饭。但在某些自然环境中受到黑粉菌感染的菰,反而将茎部“感染”成了纺锤形菌瘿。人们采食发现其鲜嫩爽滑,从此人间再添一美味——茭白。材料表明( )A.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B.事物偶然的联系可以转化为必然的联系C.人为事物联系可以转化为自在事物联系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 淄博期末)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里程碑。这背后承载着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近几十年的默默奉献。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在发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产生的共振,震得杨利伟的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工作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最终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成功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汤洪波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时,他在返回舱中情不自禁地说:“感觉真好!”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知识,阐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何以逐梦苍穹。22.(2024秋 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新形势,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逐步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对于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该决定能缓解劳动力短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也有人认为,大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就业年龄歧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对于延迟退休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结合材料,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进行评析。高考政治押题预测 探索认识的奥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秋 南平期末)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运用前沿数字科技进行字形修补、褪色修复、背景补全等,让古籍再次被“看见”;帮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未来中国也可以遇见古老中国。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②时代和实践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④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焕新、焕活提供先进的手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错误,“能动创造性”是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工智能对古籍修复的作用;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完成一些原本无法完成或难度极大的任务,如古籍修复等,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人类器官功能的延伸和加强;④正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得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焕发新生,这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应用。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2.(2024秋 越秀区校级期末)中微子,因其质量极轻、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而被称为“幽灵粒子”。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后,一个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紧建设当中。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已经建成,有望实现对中微子更为精确的测量,从而揭开宇宙的更多奥秘。这表明( )①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理性认识的正确性高于感性认识③先进的认识工具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能够成为真理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解答】①③正确,中微子,因其质量极轻、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而被称为“幽灵粒子”。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后,一个更为先进、规模更大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紧建设当中。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已经建成,有望实现对中微子更为精确的测量,从而揭开宇宙的更多奥秘。这表明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先进的认识工具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②错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说明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一定高于感性认识;④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有可能是错误的认识,不一定是真理。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难度不大。3.(2024秋 南开区期末)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③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④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正确,漫画中“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道理”强调认识,“道路”强调实践,“直”与“弯”既对立又统一,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②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③错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④不符合题意,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说法正确但漫画未涉及。故选:A。【点评】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4.(2024秋 黄埔区校级期末)不用土培,也不用水培,可否种出蔬菜?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高压细水雾,将营养液雾化成微米级雾滴,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这种雾培技术,不仅省水节地,而且无污染,产量高,口感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使用了高压细水雾技术②发明雾培技术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③雾培技术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能否广泛推广还需实践检验④雾培技术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彻底否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错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遵循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②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发明雾培技术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以验证其可行性、效果和成本效益;④错误,坚持辩证否定,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彻底否定”的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5.(2024秋 潮州期末)“耳听为虚,眼见未实。”Sora等文生视频大模型能生成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视频(如图)。这种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将深刻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关于Sora,说法正确的是( )①Sora广泛应用并未改变认识的基础②Sora生成的视频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眼见未实”,作为初级阶段的认识并不可靠④Sora能生成“以假乱真”视频,说明真与假的对立性是相对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Sora等文生视频大模型是根据人的提示文本,才生成“以假乱真”的视频,说明Sora广泛应用并未改变认识的基础;②正确,Sora等文生视频大模型是人类创造的,它是根据人的提示文本(这些文本内容都来自于客观世界),才生成“以假乱真”的视频,说明归根结底,Sora等大模型生成的视频仍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错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但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作为初级阶段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并不可靠的说法错误,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可靠的;④错误,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与假的对立性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6.(2024秋 淄博期末)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2009﹣2010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基调一直维持“稳健”;时隔14年,由于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再次转向“适度宽松”。这体现了( )①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真理和谬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首先,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其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解答】①④正确,货币政策的基调会根据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不同阶段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不合题意,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随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未体现追求真理过程中遇到挫折等不顺利的情况;③不合题意,题干重点不在于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而是在说政策依据实际情况而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7.(2024秋 湛江期末)2024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太空星际卫星”“太空星际卫星”是由其他4颗卫星组成。为了缩短卫星研制周期,采取了四星并行研制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产品选用模式、开放了供应链选择、优化了研制流程和试验矩阵,最终极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这说明( )A.研究者的思维能正确认识到研究对象B.研发者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C.研究者正确的思想是成功研制的前提D.科研成果是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出现的【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B正确,依据题意,四星并行研制方式创新了产品选用模式、开放了供应链选择、优化了研制流程和试验矩阵,最终极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这说明研发者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C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D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该选项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8.(2024秋 漳州期末)山东青阜某技术研究中心,采取“全托”和“半托”的方式对农户的盐碱地进行托管服务。科技人员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深翻压碱、提取地下卤水等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并采取一年两季,小麦玉米轮种的模式,使亩产从不足500斤跃升至2000余斤。这说明( )①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②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活动是科研团队正确认识盐碱地的唯一途径④亩产量的增加是科研团队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答】①正确,采取“全托”和“半托”的方式对农户的盐碱地进行托管服务,说明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②错误,对盐碱地的托管服务,是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认识的途径可以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④正确,科技人员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深翻压碱、提取地下卤水等方式,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并采取一年两季,小麦玉米轮种的模式,说明亩产量的增加是科研团队用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9.(2024秋 漳州期末)立项30年来,中国北斗“三步走”一步比一步扎实。北斗一号解决了卫星基本问题,北斗二号攻克了原子钟关键技术,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由此可见( )①真理超出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③人的认识是在反复循环中深化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真理超出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②④符合题意,北斗一号解决了卫星基本问题,北斗二号攻克了原子钟关键技术,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错误,人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是在反复循环中深化。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0.(2024秋 徐州期末)2024年1月,中国科学家朱茂炎带领团队经过8年的深入研究,在燕山地区距今约16.4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壮丽青山藻”,化石不仅保存了清晰的细胞结构,而且部分细胞内含有可能的繁殖细胞“孢子”等结构。这一发现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约7000万年。这一研究成果( )①表明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②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③是对以往理论合理内容的否定④佐证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答】①②正确,依据题意,中国科学家失茂炎带领团队经过8年的深入研究,在燕山地区发现了“壮丽青山藻”化石,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想提前了约7000万年,这一成果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表明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③错误,这一研究成果是对以往理论合理内容的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11.(2024秋 重庆期末)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重视理论创新的原因在于( )①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②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自身的过程④完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其过程具有反复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①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但不是我们党重视理论创新的原因;②正确,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重视理论创新,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③错误,错误的认识才需要推翻,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那些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④正确,由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实践水平的阶段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深化。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2.(2024秋 重庆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千里共婵娟”望月怀想,“嫦娥奔月”美丽传说,终成“嫦娥”揽月的科技硕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探月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探月梦想推动中国揽月实践不断发展③嫦娥六号探测月球也具有自觉选择性④揽月梦想变为现实必须具备相应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意识的能动作用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解答】①正确,探月活动属于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嫦娥六号的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是科学家们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的;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应该是揽月实践推动探月梦想的实现,而不是探月梦想推动揽月实践;③错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嫦娥六号是探测器,不具有意识,没有自觉选择性;④正确,中华民族有“嫦娥奔月”的梦想,经过科技的发展等一系列条件的具备,才实现了“嫦娥”揽月的科技硕果,说明揽月梦想变为现实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3.(2024秋 临夏县校级期末)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由此可见( )①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③取得的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④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④正确,嫦娥六号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说明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③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的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4.(2024秋 河池期末)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建设7年,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工程,在建设之前,外国桥梁专家根据本国实际说:这里不可能建成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欧洲专家参照某些样本说:它抗不了大风;我国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深中通道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获得200余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对设计极限的世界级突破。深中通道100%自主研发的过程说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往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②谬误和真理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真理和谬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解答】①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且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②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不体现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④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外国桥梁专家、欧洲专家及我国科研团队的实际结果的对照来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因此,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15.(2024秋 广东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实现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20年来,我国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未来,我国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并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这表明 ( )①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②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③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①④符合题意,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实现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并且未来我国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说明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不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16.(2024秋 邛崃市校级期末)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一2014),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防腐剂,可用于腌渍的蔬菜、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等共12类食品中。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一2024),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再被允许用于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包括月饼)等食品中。这体现了( )①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统一④认识具有上升性,人关于食品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①②正确,依据题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规定,从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防腐剂,可用于12类食品中,到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再被允许用于一些食品中,这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③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人关于食品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不是圆圈式的循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17.(2024秋 徐州期末)人类的染色体信息可以看作是身体所有细胞的“说明书”,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截然不同,其差异源基因调控。长期以来,人类认为已经了解了基因调控的主要原理,但美国科学家维克托 安布罗斯和加里 鲁夫坎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微小核糖核酸的基因调控机制,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反映出( )A.世界上仍然存在不可认识之物B.实践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C.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D.认识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A错误,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世界上仍然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的说法错误;B正确,长期以来,人类认为已经了解了基因调控的主要原理,但美国科学家研究首次揭示了微小核糖核酸的基因调控机制,说明实践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C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取的认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去;D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8.(2024秋 黄埔区校级期末)下列古诗文与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走马共知难看锦,得鱼自笑已忘筌B.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C.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D.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受客观因素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解答】漫画主旨是人们由于所处位置和观察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会出现偏差。A不合题意,“走马共知难看锦,得鱼自笑已忘筌”强调成功后忘本,与漫画哲理不同;B不合题意,“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体现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与漫画哲理不同;C不合题意,“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表达少年应志存高远,与漫画哲理不同;D符合题意,“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意思是因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山比月亮大,体现了观察角度对认知的影响,与漫画哲理相符。故选:D。【点评】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19.(2024秋 河北区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人的认识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已验证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人类推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的发生: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注意: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解答】①符合题意,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是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新的实践提出新的课题;②错误,本题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人的认识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且正确的认识推动发展;③符合题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错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性认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20.(2024秋 盐城期末)从盛唐李白的“跪进雕胡饭”,到晚唐皮日休的“雕胡饭熟醍醐软”,都曾津津乐道过一碗菰米饭。但在某些自然环境中受到黑粉菌感染的菰,反而将茎部“感染”成了纺锤形菌瘿。人们采食发现其鲜嫩爽滑,从此人间再添一美味——茭白。材料表明( )A.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B.事物偶然的联系可以转化为必然的联系C.人为事物联系可以转化为自在事物联系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对菰米有了新的认识,没有体现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B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在某些自然环境中受到黑粉菌感染的菰,反而将茎部“感染”成了纺锤形菌瘿。人们采食发现其鲜嫩爽滑,从此人间再添一美味——茭白,材料表明事物偶然的联系可以转化为必然的联系;C错误,自在事物联系可以转化为人为事物联系,但人为事物联系不能转化为自在事物联系;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对菰米有了新的认识,没有强调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 淄博期末)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里程碑。这背后承载着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近几十年的默默奉献。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在发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产生的共振,震得杨利伟的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工作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最终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成功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汤洪波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时,他在返回舱中情不自禁地说:“感觉真好!”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知识,阐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何以逐梦苍穹。【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知识,阐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何以逐梦苍穹,属于分析说明题。材料中,有效信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可运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说明我国航天员通过无数的科学实验,实现了航天工程逐梦苍穹;有效信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可运用实践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工程逐梦苍穹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们的团结协作和辛勤付出,以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效信息:在发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产生的共振,震得杨利伟的五脏六腑都要碎了,可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角度具体说明。【解答】①实践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能把头脑中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我国航天员通过无数的科学实验,实现了航天工程逐梦苍穹。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们的团结协作和辛勤付出。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载人航天方案、技术都是从载人航天科学实验中积累、总结、探索出来的,并在航天科学实验中不断检验技术、发现问题,进而加以改进完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航天人不断地超越自身,把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点评】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按以下步骤作答: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限定、设问角度、主题等;第二步,审材料:分层次,找关键句子、词语,可根据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第三步,组答案:根据关键句子、词语,分析其体现的教材知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加以分析说明。22.(2024秋 深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新形势,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逐步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对于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该决定能缓解劳动力短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也有人认为,大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能会受到就业年龄歧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对于延迟退休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结合材料,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进行评析。【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进行评析,属于评析类试题。材料中,有效信息:对于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的知识,说明对于延迟退休这一决定,不同人所处的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有效信息: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逐步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可联系认识具有无限性的知识,说明延迟退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有效信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新形势,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对于这个决定,人们看法不一,可联系认识具有上升性的知识,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解答】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对于延迟退休这一决定,不同人所处的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且逐步显现的,在政策实施初期,人们难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其影响,这也导致看法不一。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延迟退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实践不断深入,认识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刻。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点评】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一般既要评,作出判断,又要析,说明具体理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