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 初三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居民
2.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
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 。
这一转变体现了
A. 民族交融加强 B. 中央集权强化
C. 政权分立加剧 D. 汉化政策推行
3.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维护了领土主权。 该史实所属历史主题应是
A. 巩固统治 B. 中外关系 C. 经济发展 D. 民族关系
4.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痛斥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其写作背景是
A. 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B. 甲午战争惨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 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5.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与上述评价有关的战役是
A. 南昌起义 B. 四渡赤水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
6.“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 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 期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文中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A.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下列表格是在华苏联专家情况统计,导致出现此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年份 在华苏联专家人数 主要领域
1953年 约500人 重工业(钢铁、机械)、能源、交通
1954年 约820人 电力、煤炭、化工、军事工业
1955年 约750人 石油、机械制造、教育科研
1957年 约400人 技术收尾、本土人才培养
A. 实现团结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B. 抗美援朝战争,急需国际支援
C. 实施一五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 D. 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技术
8.1987年,邓小平豪迈地告诉外宾:“ 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深圳等地的试验成效明显 B.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 农村的经济改革顺利推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9.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中受到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屠呦呦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10.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展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豪商巨 贾们竞相招引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经过长期发展,这里哺育了众多文艺 复兴巨匠,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材料旨在说明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因素是
A. 教育发展水平 B. 政策支持 C. 经济发展程度 D. 科技水平 11. 有学者说:“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
竞争和阶级斗争。”材料中的“两个学说”应是
A. 相对论和人文主义 B. 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
C. 进化论和启蒙思想 D. 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
12. 右侧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 值的比重(%)”示意图。分析判断①③分别是
A. 美国英国 B. 德国美国
C. 法国德国 D. 英国美国
13. 下面是历史小组搜集整理的材料,据此判断,
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 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B. 国家发展出路的探索
C. 多极化格局初步呈现
D.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14. 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盟除极少数成员国 外,大多数国家开始使用欧元。从下面2欧元硬币图案中可以看出欧盟的发展理念是
A. 实行一体化发展,各国放弃国家主权 B. 以德国为中心,建立欧洲防御体系
C. 一体化发展,同时尊重各国历史文化 D. 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15.下列两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论证
材料①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提出"消灭败类"的口号,其 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② 1978年,中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A.批判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B.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C. 知识分子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D. 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5分,其中,16题8分,17题14分,18题13分。
16. (8分)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文明发展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①: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 上的演说》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 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 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 ”
史料②:雅典卫城出土的刻有“地米 斯托克利”名字的陶片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的独特制度。雅典公民把 自认为危害雅典民主的人的名字刻在陶片上投 票,得票多者被强行放逐。地米斯托克利曾带 领海军打败波斯大军拯救了雅典。出土的191 片放逐他的陶片上仅有14人的笔迹。
史料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秦 阳陵虎符 ” 秦始皇时的青铜调兵信物,铭文大意是“调兵 之符,右半存于皇帝处,左半存于军事长官手 中,两半相合方可发兵,违者以谋反论处。”
史料④:《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的几 段文字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 B.“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皇帝)。” C.“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根据史料①,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分)
(2)解析史料②,你认为“陶片放逐法”( )(选择两项,1分)
A. 能有效捍卫雅典民主政治 B. 反映出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着局限性
C. 能够体现全体公民的意志 D. 体现民主精神,但不能真正保障民主
(3)史料③虎符实证了史料④中记述的哪一史实 史料③④共同反映出秦朝政治制 度具有怎样的特征 (3分)
(4)将上述四则史料按表现形式分成两类,并说明两类史料之间的关系 (2分)
17. (14分)杨度被称为“民国奇人”“行走的中国近代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他是投机者 他是爱国者 杨度(1875—1931)一生跌宕起伏,因政治立场多次转变而备受争议:有人批评 他是“政治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出路持续探索的爱国者。 将矛盾与传奇熔铸一生的杨度,到底是怎样的人 请探究后作出你的判断。
杨度,湖南才子,20岁考中举人,参加“公车上书”,接受维新改良思想。
1902年,杨度东渡日本留学,受日本启发,深感民族危机,立志“君主立宪”改变国运:“中国今日,内忧外患,非立宪不足以图存。”撰写文章宣传君主立宪思想。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杨度却在1915年宣称:“人民程度不足,徒慕共和之名,必致内乱频仍”,认为“君主制可定民心”。支持袁世凯复辟,组织“筹安会” 为袁世凯称帝造势,成为声名狼藉的“帝制祸首”。
洪宪帝制失败后,他逐渐洞察到时代变迁的脉搏,思想转向革命:“今观世界大势, 专制政体必不能存,民主共和已成潮流。”帮助孙中山度过很多政治危机,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他再次陷入迷茫。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杨度结识了李大钊,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共产主才能救中国。1927年,倾家荡产营救李大钊失败后,被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为革命献 的精神感动。此后,利用在社会上的特殊身份,积极为共产党提供情报。1929年,经周恩来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为党工作,直到1931年去世。
(1)杨度的思想几经嬗变,根据材料归纳出其政治立场变化的历程。(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近代史+杨度生平年代尺”。(见答题卡,6分)
(3)综合以上,你判断“杨度是怎样的人” 结合时代特征简要说明理由。(4分)
18 . (13分)大国兴衰的历程蕴含着时代的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控制印度。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 以印度掠夺的财富约达10亿英镑。印度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棉花原料产地,到1860年 应了英国棉纺织业80%的原料。同时,英国工业品在印度市场的份额从1813年的9% 曾至1870年的60%……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指出:“正是殖民地这根金链条,牵引着 国工业革命的马车前进。”
材料二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1947 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 9年组建北约,之后在海外建立750多个军事基地。以“维护民主”为名发动系列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3年越南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1953年8 美国中情局策动政变推翻了伊朗民选总理摩萨台。1962年,美国对古巴实施全面封 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又要求石油贸易必须用美元 以维持金融霸权 ……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加速发展与变化
经济领域: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占全球GDP 比重超过30%。
政治与军事领域:2003年,法、德等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单边主义受挫。
2022年,俄乌冲突后,印度、南非等国拒绝跟随西方制裁俄罗斯。
科技与文化领域:中国在5G、高铁、人工智能等领域领先,华为等企业影响全球。
印度IT 产业、俄罗斯航天技术、巴西可再生能源等各具优势。
(1)材料一中,威廉 · 配第所说“金链条牵引着马车前进”比喻的是什么 分析材料一 ,指出他作此比喻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完成下列“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格。(4分)
方式 表现(各两点)
经济霸权 【示例】①美元体系控制 ②石油贸易美元结算
军事霸权
政治干涉
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21世纪时代的变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观点明确;表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结论正确)。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 初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5DABCD 6——10 BCABC 11——15 BDBCB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6.(共8分)
(1)特点:①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分,共2分)
(2)B D(选择两个正确的,1分)
(3)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1分)
②政治制度特征:秦朝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2分)
(4)分类:①④为文献史料:②③为实物史料(分类都正确,1分)
关系:文献史科和实物史料是互补、互证的关系,两类史料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能够使人们了解的历史更加真实。(类似意思即可,1分)
17.(共14分)
(1)政治立场变化:(主要意思即可。一点1分,共4分)接受维新改良思想,成为维新派 主张君主立宪,成为立宪派 主张君主制,支持袁世凯复辟奇制 认同民主共和,加入国民党
主张共产主义救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2)(一点1分,共6分)
①八国联军侵华故争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参加“公车上书”
⑤加入国民党 ⑥加入共产党
(3)(下列两种答题思路,第一种4分,第二种2分)
第一种观点:我认为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者。(1分)
理由:杨度所处的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爱国运动高涨,他的每次政治立场转变都是随着时局的剧变而发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持续思考和不断探索,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杨度的思想变迁,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上艰难探索的缩影,是近代中国艰难现代化的一个悲壮切片。所以我认为他虽然多次转变,但爱国初心从未改变,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时代特征必须有且准确1分,其他合理类似的说法儿即可2分。)
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杨度是一个政治投机者。
理由:杨度所处的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爱国运动高涨,在探索救亡的道路上,他的政治立场多次转变,从维新改良到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原则,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所以我认为杨度是政治投机者,(类似的说法儿即可1分。)
(共13分)
①比喻的是英国殖民地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类似意思1分)。
②以印度为例,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充足的原料供应和广阔的销售市场,极大的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点1分,共4分)
方式 表现(各两点)
经济霸权 ①美元体系控制②石油贸易美元结算
军事霸权 ①组件北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②发动系列局部战争
政治干涉 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干涉别国内政②策动政变干涉伊朗政治③利用封锁干涉古巴政治(任意两点)
共6分,以下仅供参考,其他合理的观点和表述,也可按细则得分
《21世纪时代的变局》
观点:21世纪以来,霸权主义逐渐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或多极力量的崛起,使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挑战。(类似合理的观点,2分)
阐释:在经济领域,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崛起,金砖国家影响力增强;政治与军事上,法国、德国等国家拒绝跟随美国外交政策;科技与文化领域,非西方国家在5、G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经济、政治与军事、科技与文化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多元发展的局面,传统西方霸权遭到新兴力量的挑战。(每个方面根据材料进行概述,主要意思即可,3分)
所以说,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力量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霸权主义逐渐衰落,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挑战,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更加多元。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如何在这一变局中把握机遇,将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