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虞美人代表作亦是绝命词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 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这样一位诗人倾尽内心的愁绪,最终创作出生命的绝唱,令人动容,传唱 至今。这位诗人就是李煜!这一绝唱就是《虞美人》。导入(二)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愁情(三)赏析重点字词,把握艺术技巧,提高鉴赏词的能力(四)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词的写作背景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李煜(937 — 978),字 重光 号 钟隐 ,李璟第六子。961年, 李煜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 俘,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煜被毒死,享年42岁。 李煜,工 书法 ,善绘画 , 精音律 ,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 成就最高,被誉为“ 千 古 词 帝 ”,对后世影响亦大。李煜创作以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词风绮丽。后期主要抒写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哀婉凄楚。创作风格南唐被灭,李煜沦为阶下囚。被囚三年,李煜受尽屈辱,失去自由,受到严密的监视和限制,在巨大的落差下,亡国之痛和故国 之思都烙印在他心中,并反映在他的词作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李煜创作了这首《虞美人》。创作背景朗诵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qi)/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了结,完结。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思考:这首词的词眼(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是那个字 整体感知赏析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思考1:这首词前两句有哪些意象 创设了哪几幅画面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月明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明月图思考2: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仅仅只是“春花秋月”能触动词人的愁绪吗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春花秋月对他 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 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以乐景衬哀情 往事之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赏析赏析思考3: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权利、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考4: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一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东风”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时间飞逝, 与开头照应,“又”字更体现被囚生活的煎熬、痛苦。生命随着花 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手法:实写:小楼、东风、明月——虚写:故国虚实结合赏析赏 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考5: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 “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月: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登楼望月,睹物思人、思国、思故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明月”属于记忆中的明月,它浸透着思国怀乡人的思念,让人徒增伤感。上片小结赏析 下片: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考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还有什么改变了 “只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朱颜(红润 →憔悴)地位(一国之君 →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 →忍辱蒙羞) 国家(南唐 →北宋)“只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亡国之痛。改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考7:这句运用了哪些什么修辞手法 “春水”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愁”-与春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春水丰沛,愁情也内涵丰富春水汹涌澎湃,愁情也浓烈春水东去永不停歇,愁情也无穷无尽X叁 只恐双溪胙孟舟,载 不动许多愁。 重 量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长 度贰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粗细共同点:化抽象的愁为可观可感的实物,生动形象。请看下面比喻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广、乱、密明手法+手法构成+艺术效果运 用比喻,用春水喻愁,将抽象感情具体化写出了愁思之 多、浓烈、绵长不绝。设问,自问自答,点明愁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引人思考愁绪的深重和无尽。夸张,通过将“愁”比作“一江春水”,夸大愁之多,强调了愁绪的无穷无尽,突出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万千愁恨。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 水向东流。比喻 设 问 夸 张Y课堂小结整首词通过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比喻、夸张、设问等艺术手法,体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 之思、亡国之痛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理解性默写1.李煜的《虞美人》 一词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 _,往事知多少 ”。用春花秋月 美好事物勾起对往事的怀念。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 中的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O3《虞美人》问据能表现索煜这位恰国之墙的感者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4.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李清照共同点 都 抒 发 秋 绪 都 右 亡 国 之 怛不 同 点 《虞美人》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词人对被囚生活的厌烦和秋绪,表达物是人非的 感慨。《声声慢》以哀景写哀情,抒发词人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比较《声声慢》和《虞美人》抒发情感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