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六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刘雪吉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时 2课时课标要求 1. 能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大意(基础层级)2. 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能力层级)3. 通过辩论情境体会科学探究精神,初步形成辩证思维(素养层级)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列子·汤问》,是小学阶段首篇涉及科学思辨的文言文。需落实语文要素:1. 知识体系:文言词汇(如"辩""去""汤")→ 句式理解(倒装句、省略句)→ 故事复述2. 导学方式:通过"问题链"(太阳远近→温度变化→视觉误差)串联课堂活动3. 材料资源:补充《列子》相关典故、日地运动科普视频。学情分析 1.起点水平: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简单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借助注释理解浅显文意,但对"古今异义"(如"汤"指热水)、"特殊句式"(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倒装结构)存在理解障碍。2.能力关联:需调用旧知——四年级《精卫填海》的文言学习经验,迁移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3.兴趣激发:通过数字人情境创设(如夸父追日角色扮演),将抽象科学问题转化为趣味辩论,激活探究动机。4.障碍突破:采用"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梳理逻辑)+ "分层任务"(基础组完成表格填空,拓展组尝试翻译全文),差异化支持学习。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言词汇思维发展:梳理辩论逻辑文化自信:感受古人探究精神审美创造:体会语言精炼之美 | |教学重点 ① 指导朗读背诵(通过"节奏划分歌谣"+"配乐诵读"强化)② 理解文言大意(利用"古今对译卡"突破"探汤"等古今异义词)教学难点 ① 体会科学道理(补充日地运动科普视频,对比古代理论)② 感悟学无止境(设计"孔子也犯错?"辩论环节,联系当代科学探索案例)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趣味导入 1. 数字人情境创设:"我是夸父...谁能解释太阳大小变化?"2. 展示"辩"字演变,组词分享3. 板书课题,提问争辩结果猜测。 1. 角色扮演回应夸父。2. 用身体动作表现"辩"字结构。 1. 激发探究兴趣2. 建立文字与课题联系。环节二:初读课文 1. 发布预习任务单2. 巡视指导朗读3. 强调“则”“为”读音4. 组织无标点朗读挑战PK赛。 1. 小组合作标注停顿2. 创设情境朗读(如焦急/自信语气)3. 交流难读句子。4. 想象情境词语画面。 1. 落实朗读基础2. 培养文言语感环节三:精读课文 1. 发放思维导图模板2. 引导梳理争辩焦点3. 组织修辞手法讨论4. 开展同桌辩论赛 1. 完成双气泡对比图2. 用思维导图反驳对方观点 1. 深化文本理解2. 发展逻辑思维环节四:深入探究 1. 组织"孔子是否智慧"讨论2. 播放科学视频解析3. 引导总结启示 1. 记录科学发现2. 创作"如果我是孔子..."感悟卡。 1. 突破教学难点2. 联系现实生活总结评价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两小儿和孔子的品质,总结故事蕴含的科学精神和道理。 1. 完成研学单。2. 搜集相关故事 1. 巩固学习成果2. 延伸阅读兴趣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背诵擂台赛拓展作业:创作科学版《两小儿辩日》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观点争锋:近大远小 近热远凉逻辑密码:观察角度 → 结论差异 古人智慧:善观察·敢质疑·乐探究现代启示:科学无止境 × 学习有方法教学反思 这次《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教学中,数字人情境导入与分层朗读确实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参与度很高。思维导图的运用,也让学生梳理逻辑更清晰。但我也意识到不足。部分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仍有困难,今后要多增加一些对比练习,强化理解。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道理时,虽结合了视频,但深度还不够,可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深入探究。这次教学也让我明白,文言文教学既要传承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37张PPT)第14课文言文二则(人教版)六年级上01创设情境内容总览02任务一03任务二04任务三05任务四06总结与评价学习目标 学生会认“孟、孰”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辩、辩斗”等词语,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0102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文言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03学生能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品质,体会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领悟学无止境的道理。同学们,我是夸父。谁懂啊!今天一大早,我瞅见那太阳又大又近,心想着这波稳了,肯定能追到,撒开腿就追。结果追了一早上,连影子都没摸着。眼瞅着到中午了,好家伙,这太阳咋变得又小又远了,我跑了个寂寞?到底咋回事啊,谁来给我支支招!在线等挺急的!两小儿辩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篆书隶书楷书简体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现代汉语字典》争辩 辩论 辩斗猜一猜,是什么字?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展开关于“太阳”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判断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人敬仰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任务一:读辩论故事请你借助学习单以及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节奏。孰为汝多知乎?【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知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挑战竖着读两小儿辩日起因: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_________________一儿说:另一儿说:一儿说:另一儿说: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借助思维导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一听。日始出时 近日中时 远日初出 远日中时 近观点截然相反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的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的的时候离人近。观点日始出时 近日中时 远日初出 远日中时 近观点截然相反人物 观点 理由 依据一 小 儿另 一 小 儿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借助表格说说两小孩的观点任务二:探辩斗智慧聚焦两小儿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共同点。(提示:可以从语言用词、句式等方面去探究。)人物 观点 理由 依据一 小 儿另 一 小 儿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聚焦两小儿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共同点。(提示:可以从语言用词、句式等方面去探究。)共同点:1.都用“我以”开头 2.用了夸张和对比 3.都用反问句辩论:争锋相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同样一个太阳,为什么两小儿的观点截然不同?请同学们聚焦他们的理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视觉感觉观察角度不同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及日中则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结合生活你们来辩一辩西瓜樱桃冷如冰窖火炉“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任务三:展辩斗风采选择一个角色,和同桌辩斗。有辩斗的语气有辩斗的神态、动作不止一回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孰为汝多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远近大小?连线科学老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作业:1.找两个《列子·汤问》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2.了解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搜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工作。作业:1.找两个《列子·汤问》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2.了解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搜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言文二则》之《两小儿辩日》.pptx 《文言文二则》之《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