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AI赋能教育】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3.2.2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蒋巧玲 课堂实录+课件+教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AI赋能教育】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3.2.2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蒋巧玲 课堂实录+课件+教案+学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3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
(湘教版版)七年级

人地协调观:学会利用地形知识,合理布局聚落、工农业生产等,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
区域认知: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的地形;认识零陵区东山地形,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目标
地理实践力:能够阅读和提取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恰当地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
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
毛毛虫
爬东山
有一只毛毛虫,它听小动物们说,东山很漂亮。
可是,路程太远了
毛毛虫爬了一整天,才刚刚离开自己的家。
山顶
山顶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
练习
寻找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山顶,请在对应部位用笔描出。
知定义
01
观看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
绘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高线?
2、什么是等高距?
3、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记忆口诀: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密陡
疏缓
02
学绘制
绘制方法
方案(一)
方案(二)
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将等高线垂直的落到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就得到了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名称 数量
山体模型 4个
直尺 8把
白色4K卡纸 20张
木棍或铁签 8根
彩色粉笔 4盒
黑色、红色马克笔 若干支
方案二
实验材料
步骤1:检查 检查山地模型是否具有山顶、山脊(含陡坡和缓坡)、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步骤2:切割 将完成的模型置于4K卡纸上,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4K卡纸),对山地模型进行水平切割。
步骤3:串联 先移除切割卡纸,用铁签(或木棍)将山体串联起来。
步骤4:画等高线 用黑色马克笔勾划出山体底面最外边轮廓线,在线上标注为0m。
步骤5:再移除最底层山体,将其它山体沿木棍平移到卡纸上,继续画出山体底面最外边轮廓线。后续不断重复此步骤。
进行实验(方案二)
制作原理 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着色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特点 优点 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缺点 高程表达不准确,忽略了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
分层设色地形图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小组成果展示
在绘制的等高线图中,辨别不同地形部位。
绘制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图,归纳各部位特点。
类型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 特点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等高线重合部分
探究一
探究二
辨部位
03
高凸谷,低凸脊
两山之间是鞍部
陡崖就在重叠处
记忆口诀
D
A
B
C
挑战
地形部位
辨别
图中AB与CD两处,哪是山谷?哪是山脊?
A
B
C
D
AB为山脊,CD为山谷
懂运用
04
1.学习完怎么看地形图,那你们知道毛毛虫是通过哪条路线到达山顶的呢?(路线1、2、3中)
2.如果毛毛虫在途中遇到兔子愿意送它到达山顶,路线1、2哪一条更省力到达呢?
3.如果毛毛虫想要观日出应该在哪个位置更合适呢?松鼠想要增加攀岩能力应该带着毛毛虫在哪个位置爬呢?露营呢?......
毛毛虫在茧里美美的睡了一觉。
等到醒来时,
自己变成了漂亮的蝴蝶。
它张开翅膀,
在花虫中飞来飞去。
它飞向天空,俯瞰大地,山的那边,真的好漂亮啊!
3.2.2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绘制
知定义
懂运用
辨部位
实践
作业
A类同学
B类同学
选做
自己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建议:泡沫板、纸板、积木、橡皮泥等)
在A类同学的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中,辨别地形部位。
在周末去零陵区东山寻找山顶、陡崖、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并拍照记录。
感谢各位聆听!3.2.2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 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蒋巧玲
课题 3.2.2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教材解读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其简单功能。主要内容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首先通过一幅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一“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学生学习地理“学看地形图”时,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但空间想象力与读图能力尚待提升。学生虽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地形图的深入解读存在困难,尤其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应采用直观、生动的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动手实践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读图能力与科学态度,同时注重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山体模型4个、直尺8把、白色4K卡纸若干、彩色粉笔5盒、双面胶、铁签(小木棍)、地形标签、黑色(红色)马克笔若干、三维绘制等高线地形模型软件、《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导学案等。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的地形;认识零陵区东山地形,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学会利用地形知识,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 地理实践力:能够阅读和提取等高线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恰当地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判读坡的陡缓。 教学难点:能够在不同地形图上判别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多媒体视频展示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实验法、模型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一、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一只毛毛虫想去美丽的东山看看,它选择好线路出发了,但是路程太远了,爬了一整天才刚刚离开自己的家,它一抬头看到的是悬崖峭壁,心想:我爬不上去了,还是放弃吧!大家来猜一下:毛毛虫能到达山顶吗? 教师表达:登上了!那它是怎么登上的呢?它是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登上的,这是它们到达东山山体的不同部位图,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能对照图片说出它们到达的是哪个山体部分吗?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52页图3-32,进行初步判断。 发挥想象,大胆进行推测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初步判断。 以毛毛虫爬东山故事情境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环境来学习未知的知识。同时设计有趣的动作路径,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利于知识的转化。 2分钟
讲授新课 内容(一)地形部位名称 过渡:老师通过《奥维互动地图》获取了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东山景区的相关信息,制作出了一个东山大致模型,展示一下东山模型,各小组的桌上也都有一个山体模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在自己组的模型上插上山体部位名称,一分钟后我需要一位同学上台表述。 活动:现在请一名同学代表在模型上指出地形部位,并配上适当讲解。 学生积极思考后,举手上台在模型上指出地形部位,并配上适当讲解。 老师通过《奥维互动地图》获取了东山景区的相关信息,制作出了一个东山大致模型,展示一下东山模型,各小组的桌上也都有一个山体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更强的带入感,对所学知识直观性更强,加深理解,便于后续突破重难点。 2分钟
练习:在实景图上寻找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山顶,并用笔描出。 由学生到台上来画,边画边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山体部位,教师点评。 1分钟
(二)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展示毛毛虫爬东山途径的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学生:如果换成这样的图,你们还能说出是山体的什么部位吗? 老师继续说:那怎么样才能知道是否正确呢,我们得先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讨论并表达,把小组答案写在学案上(教师先不纠正错误) 设计悬念,勾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程更具吸引力;也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3分钟
1.知定义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等高线? ②什么是等高距? ③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视频播放完,教师利用三维绘制等高线地形模型软件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让学生了解绘制原理。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先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再利用三维山体模型进行绘制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便于知识的理解,并加深印象。 2分钟
练习:观察山体左右两侧判断是左侧还是右侧坡度更陡?对应到等高线地形图当中,是左边的等高线更密集还是右边的等高线更密集?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山体左右两侧坡度的陡缓和对应的等高线疏密情况,得出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结论。 结合等高线相关定义,思考回答问题。 马上进行练习,讲练结合,提升学生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1分钟
2.学绘制 ①等高线地形图绘制: 方案1:用多个等高距相同的水体平面去切割山体,然后在箱体上方去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观看视频制作片段。 方案2:用卡纸对山体模型进行切割,在下方绘制等高线 实验材料:山体模型4个、直尺8把、铁签10根(或者小木棍)、卡纸若干、彩色粉笔四盒、黑色、红色马克笔若干。 熟悉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使用材料。 通过展示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案,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探索出更多元化、更具创意的绘制方法。 1分钟
绘制步骤: 组织活动:四位小组长上台,在教师指导下按步骤做演示实验。 再由小组长回去指导自己的组员完成本组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四位小组长先在教师指导下按步骤做演示实验,再由小组长回去指导自己的组员完成本组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10分钟
②分层设色地形图 张贴一张学生已经绘制好的等高线地形图,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图变得更丰富、美观,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 组织活动:请1-2名学生上台将黑板上这张等高线地形图用彩色粉笔进行上色,其他学生在下面将本组绘制好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上色。提醒学生注意遵循着色规律及图例和注记的绘制。 1-2名学生上台将黑板上这张等高线地形图用彩色粉笔进行上色,其他学生在下面将本组绘制好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上色。 让学生依据着色原理,用彩色粉笔 给等高线地形图上色,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分层设色地形图制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分钟
③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点评作品。 观看成果,明白作品优缺点,掌握正确绘图方法。 实时展示小组作品,速查问题,促进绘图更加规范,提升地理实践力。也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更有利于激励同学们不断前进。 1分钟
辨部位 探究1:在绘制的等高线图中,辨别不同地形部位。 辨别之前教师播放《山体不同地形部位辨别》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为辨别山体部位打基础。请一位学生上台在绘制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贴山体部位名称,其他小组在本组的图上标好山体不同部位名称。 一位学生上台在绘制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贴山体部位名称,其他小组在本组的图上标好山体不同部位名称。 在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五种地形部位,小组合作探讨特点,增进交流,深化理解,最后通过有趣的大转盘挑战活动进一步巩固重难点知识。 3分钟
探究2:绘制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图,归纳各部位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绘制,并完成好学案,随机抽一位学生来检测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给出记忆口诀:高凸谷 低凸脊 两山之间是鞍部 陡崖就在重叠处 小组合作讨论绘制,并完成好学案 旨在多维度助力学生学习。小组合作绘图,能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交流中深化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安排同学讲解,锻炼其表达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师点评及时反馈,强化知识掌握。最后给出记忆口诀,化繁为简,帮助学生高效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 5分钟
练习:①图中AB与CD两处,哪是山谷?哪是山脊? ②在动物们途径东山山体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部位。 结合所学,进行判断。 先讲解等高线地形图重难点知识,再安排小组合作绘图、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与反馈中突破重难点,提升知识掌握度。 2分钟
4.懂运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旨在通过具体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钟
过渡:毛毛虫醒来了,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我们跟随它一起去欣赏东山美丽的风景,观看视频《我在零陵东山等你》。 观看视频,享受努力后获得的成果感。 借助东山地形案例和宣传视频,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加深地理环境认知。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探索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奥秘。我们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定义,还学会了如何绘制它们,能够轻松地在图上辨别不同的部位,更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们。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努力破茧的毛毛虫,现在终于变成蝴蝶。恭喜大家,又get到了一项新地理技能! 学生认真倾听,并梳理本节知识,树立整体意识。 本节课的知识小结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能清晰呈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促进知识整合。激发思维联想,提高学习效率。便于复习回顾,增强记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知识的掌握更系统、高效、深刻。 1分钟
作业布置 学生认真倾听 应“双减”政策的要求,设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巩固和拓展课堂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 1分钟
教学反思 一、核心优点:新课标导向下的多维创新实践
1.技术赋能突破传统教学壁垒 运用AI 三维建模软件动态演示等高线绘制原理,将 “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闭合曲线” 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动态过程,配合《奥维互动地图》提取的零陵区东山实景数据,实现 “数字地图 — 实体模型 — 教材知识” 的跨媒介融合,使 85% 学生快速理解等高线与地形的对应关系,突破传统教学中 “地图与真实地形割裂” 的难点。
多媒体资源贯穿全程:以 “毛毛虫登山” 动画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课堂初始注意力集中度达 95%),用《我在零陵东山等你》实景视频收尾深化情感联结,构建 “情境化认知 — 探究性学习 — 生活化应用” 的沉浸式链条。
2.实践导向的素养培育体系 模型实验深度激活思维:通过山体模型切割(使用卡纸、铁签等工具)、等高线图绘制与分层设色上色等小组活动,将 “地形判读” 从理论知识转化为 “可操作、可观察、可验证” 的实践任务。数据显示,90% 学生通过实操准确识别五种地形部位,地理实践力培养成效显著。
本土资源的育人价值挖掘:以零陵区东山地形为核心案例,从导入故事、模型制作到课后实地调研(B 类分层作业)均围绕本土场景展开,既降低学习陌生感,又自然渗透 “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的区域认知情感,实现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3.分层设计与梯度任务的精准适配 学情分层落实到位:A 类作业(制作地形模型)侧重基础巩固与动手实践,适合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B 类作业(实地调研东山地形)侧重高阶思维与知识迁移,满足能力较强学生需求。课后反馈显示,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 “最近发展区” 获得提升。
任务链逻辑递进清晰:从 “模型标注地形部位(直观认知)→绘制等高线图(原理理解)→辨别地图地形(抽象应用)→规划登山路线(综合决策)”,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具象操作走向抽象思维,符合七年级学生 “感知 — 理解 — 运用” 的认知规律。
4.互动式课堂的高效生成 小组合作机制创新:通过 “组长演示 — 组员实操 — 成果互评” 模式(如四位组长先示范模型切割,再指导组员完成绘图),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课堂观察显示,小组讨论中 80% 学生能主动发表观点,参与度较传统模式提升 30%。
即时评价贯穿全程:采用 “模型操作互评”“大转盘提问”“绘图成果展示” 等多元评价方式,如学生上台标注地形部位时,其他小组可即时纠错补充,形成 “动态生成式” 学习氛围,实时反馈并强化学习效果。
二、可优化方向:细节打磨与深度延伸
1.技术工具的互动性拓展 三维建模软件演示可增加 1-2 分钟学生自主操作环节(如调整等高距观察线条变化),进一步强化 “等高距”“坡度与等高线疏密关系” 的理解,避免部分学生因被动观看而理解不透彻。
2.小组合作的分工精细化 模型绘制环节偶发 “个别学生主导、部分成员参与不足” 现象,可明确 “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 角色分工,配套 “轮换制” 规则,确保每位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合作效能。 3.本土资源的跨学科延伸 东山地形素材可从 “地理认知” 拓展至 “人地关系探究”,如结合课后调研设计 “零陵区地形与旅游 / 交通规划” 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地形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人地协调观。
三、总结:创新实践的范式价值
本节课以 “技术融合创新、实践驱动学习、素养立体培育” 为核心特色,成功将 “学看地形图” 这一传统难点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课堂。通过本土情境的活化、技术工具的赋能、分层任务的精准设计,不仅高效落实了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探索出一条 “知识传授有深度、实践操作有力度、情感培育有温度” 的地理教学新路径,为同类课程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3.2.2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学案)
学习任务一:地形的不同部位
1.毛毛虫经过的地点分别是什么地形部位?
2.寻找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山顶,请在对应部位用笔描出。
学习任务二: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
知定义
等高线:
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
学绘制
方案二绘制步骤:
步骤1:检查 检查山地模型是否具有山顶、山脊(含陡坡和缓坡)、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步骤2:切割 将完成的模型置于4K卡纸上,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卡纸),对山地模型进行水平切割。
步骤3:串联 移除切割卡纸,用贴签(或木棍)将山体串联起来。
步骤4:画等高线 用黑色马克笔勾划出山体底面最外边轮廓线,在线上标注为0m。
步骤5:再移除最底层山体,将其它山体沿木棍平移到卡纸上,继续画出山体底面最外边轮廓线。后续不断重复此步骤。
辨部位
地形部位辨别挑战:
1.毛毛虫经过的地点分别是什么地形部位?
2.图中AB与CD两处,哪是山谷?哪是山脊?
4.懂运用
【 作业布置 】
u
7
7脉
57标


47m
1.学习完怎么看地形图,那你们知
道毛毛虫是通过哪条路线到达山顶的呢?
(路线1、2、3中)
线路2
2.如果毛毛虫在途中遇到兔子愿意
送它到达山顶,路线1、2哪一条更轻
松到达呢?
3如果毛毛虫想要观日出应该在哪个位
置更合适呢?松鼠想要增加攀岩能力应该
164.56米
带着毛毛虫在哪个位置爬呢?露营呢?
A类同学
自己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建议:泡沫板、纸板、积木、橡皮泥等)
实践
在A类同学的地形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中,
B类同学
作业
辨别地形部位。
在周末去零陵区东山寻找山顶、陡崖、山
选做
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并拍照记录。
昵图网ww山.nipic.com
By:cwjiek No:20180902100857683086
探究一
在绘制的等高线图中,辨别不同地形部位。
探究二
绘制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图,归纳各部位特点。
类型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
特点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47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