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搭石激趣导入每次内容三秒钟后消失,举手抢答自己看到的内容。脱鞋挽裤紧走搭石慢过桥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321321321阅读策略写作方法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检测一: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阅读,点击气泡打卡01020304050607080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识字游戏访友谴责平衡间隔汛期摆搭石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家乡,不在小溪里摆放搭石,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2.如两个人走搭石相遇,总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3.如遇老人走搭石,年轻人则总要让老人先走。(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1.人们需要“搭石” 的季节一般在( )。A.夏季 B.秋季 C.春季2.“走搭石”与过真正的桥不同,需要( )。A. 紧走搭石慢过桥 B.慢走搭石紧过桥 C.慢走搭石慢过桥3.两块搭石之间的间隔一般在( )。A.两米左右 B.两尺左右 C.块块相连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家乡,不在小溪里摆放搭石,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 )2.如两个人走搭石相遇,总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 )3.如遇老人走搭石,年轻人则总要让老人先走。(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1.人们需要“搭石” 的季节一般在( B )。A.夏季 B.秋季 C.春季2.“走搭石”与过真正的桥不同,需要( A )。A. 紧走搭石慢过桥 B.慢走搭石紧过桥 C.慢走搭石慢过桥3.两块搭石之间的间隔一般在( B )。A.两米左右 B.两尺左右 C.块块相连“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我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刚读到“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但我没有回读。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亲爱的小伙伴们,第一次读《搭石》,你读得怎么样呢?一分钟不少于300字······阅读自我诊断速度 2分钟及以内 快2分钟以上 慢理解(判断) 5—6分 准确1—4分 不准我的阅读等级 A又慢又不准确——初级者 B快但不准确——奔跑者C慢但准确——慢小孩 D又快又准——达人检测二:1.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课文。2.边读边想: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3.记下所用的时间。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找出关键词,说说搭石有什么特点?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所以,在家乡有了搭石,就有了__________。课堂总结检测三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刘章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三十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蹬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多天走搭石。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有一次,我出于好奇,一道道数了数,十里路竟走了三十二道搭石。十三年间,我每天要走六十四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的勤劳、热心公益和互助礼让与尊重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那种美永远存在。《搭石》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陈雅琳课题 5.《搭石》 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 识字写字: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如 “汛、挽、谴” 等,累计认识常用汉字量符合学段要求。书写方面,要做到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美观且有一定速度,正确书写本课要求掌握的汉字,注意笔画规范与间架结构,培养良好书写习惯。阅读能力默读速度与习惯: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在学习《搭石》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克服回读、指读等不良习惯,逐步提升阅读效率,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与感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如理解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 等词语在文中描绘的场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搭石》通过描述摆搭石、走搭石等事例展现乡村生活,学生要体会作者借这些平凡事物抒发的对乡亲们无私奉献、互助友爱的赞美之情,初步领悟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如文中人们走搭石的画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方法运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搭石》作为本单元开篇,着重引导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阅读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猜读、跳读,不停顿、不回读,为后续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奠定基础。此外,还可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口语交际:在课堂交流中,要求学生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讨论话题发表自己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看法,如围绕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所体现的美好品质展开讨论,做到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并能倾听他人意见,进行有效互动交流。思维发展:在学习《搭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事例之间的关系,提升归纳概括能力,如概括每一段关于搭石的主要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如想象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景,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与情感体验。教材分析 单元的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速度”,语文要素一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属于阅读策略单元。纵观整个统编版教材,一共有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速度以及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方法,它们形成一个整体,逐层进阶。 本单元四篇课文四种不同题材,旨在告诉学生,任何文本都能提高阅读速度。教学重在关注和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强化学生阅读时“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搭石》是一篇散文,作为本单元开篇,在策略单元,它所承载的首要任务是成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载体,引导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阅读习惯,学习不回读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作者刘章通过搭石这一家乡常见的事物,描写了一幅幅与搭石有关的乡村画面,呈现出淳朴美好的乡情和民风。赞美了乡亲们之间的美好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学生已有两次学习阅读策略单元的经验,对于本单元中提高阅读速度这一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有一定基础。本课是从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入手,“不回读”和“集中注意力”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得以掌握与提高。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与语境分析,准确认读 “间隔、汛期、平衡” 等 5 个词语,理解 3 个短语的内涵,并能在合适语境中准确运用,提升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运用快速默读策略,在不回读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培养信息提取与整合的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聚焦作者笔下的典型事例与关键词句,深入品读文章细节,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画面美,感受乡亲们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自信:感悟文中所展现的乡村互助文化,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教学重点 运用快速默读策略,在不回读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培养信息提取与整合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 聚焦作者笔下的典型事例与关键词句,深入品读文章细节,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画面美,感受乡亲们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教学方法 语境理解与运用法、限时默读与信息捕捉法、传统文化勾连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1. 播放词语 / 短句(三秒消失),引导抢答。2. 提问:“为何答不全?考验我们什么?”3. 过渡至阅读速度话题,板书课题。 1. 快速观察并抢答看到的内容。2. 思考后回答:“速度慢”“没看清”“阅读速度不够”。3. 齐读课题,聚焦阅读速度主题。 直观体验:通过限时闪现任务,让学生直观感受 “阅读速度” 的重要性,激发兴趣。激活认知:从生活体验切入,自然引出教学目标,降低理解难度。环节二 (一) 读文后自我检测1. 出示默读要求,抽生朗读。2. 用班级优化大师抽选学生连线短语、读词语。3. 展示测试题(判断 / 选择),巡堂观察默读习惯。4. 出示答案,引导订正。(二) 交流中发现方法1. 提问:“哪些地方让你回读或不懂?”2. 用希沃白板板中板功能记录学生困惑词语。3. 播放书中伙伴对话录音,引导归纳方法。4. 板书:“不回读、集中注意力”。 (一)1. 明确默读任务:不回读、记时间。2. 参与词语 / 短语检测,自主完成测试题。(二)1. 记录困惑词语(如 “汛期”“协调有序”)。2. 朗读书中方法提示,分享阅读策略(如跳读难懂词语)。3. 提炼方法:不回读、专注关键词。 任务驱动:通过 “限时默读 + 即时检测”,让学生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如回读、卡顿)。自主发现:通过交流困惑和书中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提高速度的方法,强化 “学为主体” 理念。技术融合:利用希沃白板实时记录问题,直观呈现共性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环节三 1. 播放阅读诊断录音,提示记录阅读等级。2. 提问:“第二次阅读如何改进?”3. 出示第二次阅读要求:“围绕搭石写了哪五方面内容?”4. 引导对比两次阅读速度,强化 “不回读、专注” 方法。 1. 听录音完成诊断,记录等级(如 “三星”“四星”)。2. 反思不足:“回读导致慢”“分心看其他内容”。3. 第二次默读并计时,圈画关键句,分享进步(如 “用时缩短 X 秒”)。4. 结合实践说明方法效果:“不回读让速度变快”。 对比体验:通过两次阅读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增强学习信心。目标导向:以 “概括五方面内容” 为任务,引导学生在提速同时关注内容理解,避免 “唯速度论”。环节四 1. 提问:“课文围绕搭石讲了哪五方面内容?”2. 引导补充 “摆、走、让搭石”,请生情境演绎 “摆搭石”。3. 研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搭石的特点?” 结合图片辨析 “平整方正”。4. 出示 “拖鞋挽裤” 生活照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5. 同屏展示学生填空答案,点评:“有了搭石,就有了______(便利 / 温暖)”。 1. 回顾课文,概括:“摆、走、让搭石”“老人调整搭石”“背老人过溪”。2. 模拟 “摆搭石” 动作,体会乡亲们的细心。3. 观察图片辨析石头是否适合做搭石,理解 “平整方正” 的重要性。4. 结合暴雨照片,解释 “拖鞋挽裤” 的场景,体会不便。5. 填空并分享:“便利”“家乡的温暖”“邻里的互助”。 多维感知:通过 “演绎 + 图片 + 生活联想”,让学生从视觉、动作、情感多维度理解文本,突破抽象词语难点。以读促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填空练习,引导学生透过 “搭石” 表象,感悟乡亲们的奉献精神,落实 “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环节五 1. 总结本课收获:“阅读方法 + 搭石精神”。2. 布置分层作业:- 必做:用所学方法阅读《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选做:结合生活写 “身边的互助小事”。3. 预告下节课:“继续探讨阅读体会与表达”。 1. 回顾课堂:“学会了不回读、抓关键词”“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的团结”。2. 领取阅读单,明确课后任务:运用方法提速,记录阅读时间。 迁移运用: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将课堂习得的方法与情感认知延伸到课外,强化 “学用结合”。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为下节课深度交流作铺垫。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搭石》这篇课文,经历了一次充满收获的阅读之旅。通过 “闪现字词” 的游戏,我们直观感受到阅读速度的重要性;在两次默读实践中,我们学会了不回读、集中注意力、抓关键词等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还通过检测题和思维导图梳理了课文主要内容(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老人调整搭石、背老人过溪)。在品读课文时,我们透过 “平整方正” 的搭石、“拖鞋挽裤” 的场景,以及乡亲们互相谦让、主动摆搭石的细节,感受到了他们默默奉献、互助友爱的精神,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风情的热爱。这些文字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之美,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在平凡人身上的闪光。希望大家课后能把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更多文本中,同时留意生活中类似的 “搭石精神”—— 也许是校园里值日生的坚守,或是社区里志愿者的付出,用发现的眼睛感受身边的温暖。 学生自我评价表评价维度自我评价(√或★)改进方向1. 能准确认读 “间隔、汛期” 等词语,并理解短语含义。★★★☆(3-4 星)需加强 “人影绰绰” 等词的运用2. 默读时能做到不回读,集中注意力完成检测题。√下次尝试计时提升速度3. 能抓住 “伏下身子”“协调有序” 等词句感悟人物品质。★★★希望多通过朗读表达情感4.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情境演绎活动。√下次尝试主动分享更多想法 知识与方法的 “固化 — 迁移”:将课堂所学的阅读策略和文本内涵转化为可复用的能力,避免 “学完即忘”;情感与价值的 “体验 — 升华”:从课文中乡亲们的具体行为,上升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落实 “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评价与学习的 “融合 — 生长”:通过自我评价激活学生的内省动力,使评价不再是 “终结性判断”,而是 “发展性起点”,为后续学习注入持续动能。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1.字词过关:抄写 “间隔、汛期、平衡” 等 5 个词语各 3 遍,并用其中 2 个词语造句(如 “汛期来临时,河水漫过了堤岸”)。用自己的话解释 “协调有序”“人影绰绰” 的意思,可结合课文插图或生活场景描述。2.阅读提速:用 “不回读、抓关键词” 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第 3 自然段,记录用时并概括段落大意(提示:主要写走搭石的场景和乡亲们的默契)。拓展作业:(任选其一)思维拓展:1.绘制 “搭石” 思维导图:中心词为 “搭石”,分支梳理 “定义、特点、相关场景、体现的品质”,可用简笔画点缀。2.对比思考:课文中 “搭石” 与城市里的 “斑马线” 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写一段话(80 字左右)。情境表达:1.微写作:想象你是村里的孩子,目睹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用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 “搭石精神” 的感受(如 “每当看到乡亲们踩着搭石过溪,我总觉得那一块块石头不只是石头,而是……”)。2.口语交际:向家人介绍 “搭石” 是什么,并用 “不回读” 的方法快速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请家人评价你的阅读速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团队每位老师根据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立足单元整体视角,聚焦“教什么、怎样教”,认真地进行教材研讨。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充分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备课团队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讨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使备课过程进行得顺利!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教材中第三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则是本单元的导读与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这个单元要达成的目标,四篇课文四种不同题材,旨在告诉学生,任何文本都能提高阅读速度。而《搭石》是一篇散文,作者刘章通过搭石这一家乡常见的事物,赞美了乡亲们之间的美好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策略单元,它所承载的首要任务是成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载体,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让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停下来,不回读。 本节课我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功能,进行了三次阅读检测,第一次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认识阅读,这个检测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阅读能力,认清自己的阅读水平。明白一两个不懂的词句,不会直接影响对于文章的理解,第二次阅读检测,在第一次的实践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认识到注意力越集中,阅读效益越好的重要性。如果还想要深入理解课文,还是需要回到课文中去细细品味,在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盏指示灯。通过训练,学生交流中悟法得法,明白了什么是不回读,还梳理总结了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经验和方法,提升了语文学习的能力。而第三次实践,则留到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刘章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不仅对学生是一个阅读策略实践的提升,引导学生在多样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为下节课学习课文作铺垫。 希沃白板中功能的使用,让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优化了上课的流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氛围热烈。在这篇课文中,我恰当地处理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两个重点目标完成教学。课堂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情况,学生整堂课上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课堂上的对话交流,关课堂练习和完成情况等我都有关注到。同时也实现了多元主体的评价功能,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搭石.pptx 附件2 教学设计模板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