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5月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6000——5000年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稻米;河南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中浮选出数粒炭化稻米、加工脱壳的粳米;此外郑州大河村、渑池仰韶村的遗址也都发现了稻作遗存。这可用来佐证( )
A. 中原地区阶级分化凸显 B. 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原始手工业已开始出现
2. 《韩非子·说林上》载有一则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鞋),妻善织缟(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劝他,越人“跣(光脚)行”“被发”,“子必穷矣”。该故事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 法家反对民众迁徙 C. 工商食官制度松动 D. 南方地区尚未开发
3. 秦汉以来,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出现了“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气象。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时期( )
A. 朝贡贸易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B. 平等互惠成为交往的准则
C. 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D. 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4. 中晚唐时期,部分被称为“清流”的士人家族依托科举体制成为政府高官,进而在京师营置宅第,世代定居,他们往往在郡望之外冠以所居里坊作为新型门第标识,如靖恭杨家、靖安李氏等。这一现象表明中晚唐时期( )
A.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动 B. 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C. 科举制推动传统门阀体制强化 D. 长安城市布局变动
5. 明清时期,扬州社会“士商相杂”现象普遍,文人依附盐商,或为幕僚,或司笔墨,专为商贾筹划。甚有弃举子业而经商者,出现了儒商群体。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科举选拔标准发生根本变化 B. 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D. 西方平等思想改变社会观念
6. 19世纪晚清时期有歌谣唱道:祖国艰难无生计,时时思考走红毛。就将身价来抵押……直出香港来写位(买船票),落船赤体洗硫磺(消毒)。水路先从上海过,横滨过了太平洋。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洋务派对留洋学生的选派 B. 列强招募华工的苦力贸易
C. 中国劳工为一战做出贡献 D. 清政府对驻外公使的派遣
7. 下表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晚清士人对《海国图志》的评论。这些评论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人物 评论
何秋涛 《海国图志》……卷帙既繁,不免有疏舛之处,要当分别观之
冯桂芬 偶校数卷,即有此误,恐全帙尚不止此
郭嵩焘 魏氏此书,征引浩繁,亦间有参差失实
A. 《海国图志》的社会反响寡淡 B. 近代中国道路转型之艰难
C.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有所发展 D. 士人群体的世界意识增强
8. 1927年8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强调要通过暴动“创造一独立之局面。最后如万不得已时,亦须至通山、通城一带上山”。10月,《中共江苏省委对于江苏农民运动计划修正和补充》明确指出要在苏北“造成农民割据局面”。这些决策( )
A. 践行了古田会议的精神 B. 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C. 放弃了苏俄城市中心论 D. 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
9. 美国评论员罗伯特曾评价:“当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时,这可激怒了翻身的农民,千百万刚刚分到土地的庄稼汉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拿起了武器,和‘蒋家军’拼命。”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国民大革命取得成功的必然 B.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巩固
C.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重要性 D.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0. 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文字、宗教、社会分化和国家架构等最早发生在这里,出现过巴比伦等地区性霸权国家。但两河流域既没有发展出像希腊那样的城邦世界,也没有组建成像罗马那样的大帝国。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两河流域文明具有扩张性 B. 城邦与帝国之间出现了尖锐对立
C. 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态势 D. 欧亚大陆文明在冲突中融合发展
11.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加速了古希腊城邦文明的衰落 B. 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C. 源于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融合 D. 推动了西欧地区的社会转型
12. 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 助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B. 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C. 推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D. 促进了民族自觉原则的传播
13. 有学者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该学者在此强调( )
A. 近代美洲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 B. 移民社会的文化交融程度较低
C. 文化的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D. 古代美洲文化落后的历史影响
14. 20世纪初,英帝国的饮食文化受益于其广泛的殖民地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的主食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小麦和肉类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赖于本土的生产。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中餐厅和中东餐厅。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B.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 英国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D.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15.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根据父系血统将公民的种族身份分为四类: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族裔。个人的族裔会在身份证上显示出来。政府还会通过教育、住房和其他公共政策保持并强化每个族裔独有的特征。这反映出新加坡( )
A. 社会治理手段多样 B. 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C. 多元文化和谐并存 D. 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溃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两税法顺应了中国古代赋税发展的趋势。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中央苏区贯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包括组织耕田队、犁牛合作社和劳动互助社。苏维埃政府指出要发展农业生产,第一是谷类,第二是杂粮,第三是蔬菜,第四是棉花,第五是竹木,第六是木梓,第七是烟叶,第八是牧畜;并指出这些“一半是人民的粮食,一半是工业原料”。政府还领导农民兴修水利,“福建只长、宁、汀三县就修好陂圳二千三百六十六座”,“粤赣全省,修好陂圳四千一百零五座”“(江西)只据兴国一县的报告,就修好陂圳八百二十座,水塘一百八十四口”。在政府提出“彻底消灭荒田荒土”的口号下,中央苏区的许多县、区、乡超额完成了开荒计划,江西方面,开垦荒田3万多担,福建18948担。
——摘编自罗庆宏《浅析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农村,地方各级政府的苛捐杂税,其名目之繁多,不胜枚举。“基层小官的权力已经像通货一样膨胀了”,“他们的成风随时可以叫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粮官的舞弊、中饱、浮收、苛扰,在现政治制度下更是司空见惯,无足为怪”。此外,强制性拉丁(征兵征徭),弄得鸡犬不宁,远近骚动,把“饥饿的农民,用血腥的鞭子,赶到内战的前线”。
——摘编自冯巧霞《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农村与农民——以农民赋役与灾荒为研究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央苏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艰难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移民的变迁
1500—1800年的世界被称为“现代世界体系”,它实际上是由数百万欧洲殖民者、非洲奴隶等群体的移民,在主要以西欧、非洲和南北美洲为主的环大西洋之间的流动所建构而成。1918年到1945年间,国际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但这一时期的难民数量却在不断上升。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自20世纪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去往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人力资本跨国复合体,在完成学业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跨国就业的竞争力。因此,这些留学生,尤其是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学成后滞留不归的现象日渐突出。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际移民的时代性”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直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他尤其担心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对抗。”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遮蔽了冲突的本质》
材料反映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文明冲突论”的相关认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高二5月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同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总之,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题答案】
【答案】(1)措施:贯彻土地法;主抓重点农产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生产;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动员群众开垦荒地。目的:打破国民政府的封锁;争取反“围剿”的胜利;改善群众生活;巩固苏区革命政权。
(2)原因:政府赋税沉重;基层官员贪腐成风;政府强制拉壮丁;国民党发动内战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
国际移民的时代性
国际移民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篇章,其变迁与时代紧密相连。1500—1800年,新航路开辟,人类开始大规模迁徙,黑奴贸易与欧洲白人移民成为早期国际移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殖民地的开发与种族构成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引发难民潮,国际移民人数下降,难民数量上升,战争灾难成为这一时期移民的主因。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不发达地区劳工涌入西欧、北美等地,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发展中国家并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成为国际移民的新群体,他们带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发达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才流动、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思考。
国际移民的时代性,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更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追求更好生活、实现自我发展的不懈努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将继续书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题答案】
【答案】看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观点并不全面,它忽略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相互融合以及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理由:首先,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必然存在冲突。实际上,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学习是历史发展中的常态。中国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受到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而西方文明也深受古希腊罗马哲学、基督教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交流不仅没有导致冲突,反而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文明内部的多样性也是重要的因素。即使在同一文明中,不同民族、地域和群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例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这并没有导致冲突和分裂。
最后,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鼓励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强调冲突和对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
因此,我认为“文明冲突论”是一种过于片面和消极的观点,它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也没有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和平、繁荣、包容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