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登幽州台歌1.课后习题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第一问:①前两句,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②后两句诗人登楼远眺,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孤独伤感油然而生。第二问: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2.诗歌前两句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①诗人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来不及见到),所能看见的只有眼前这个无法施展人生抱负的时代。②两个“不见”,既表露出诗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又隐含着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3.炼字"悠悠"和“独”。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②“独”意为“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出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4.诗歌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①诗歌前两句中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②后两句中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的对比,表现出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个人的孤单,渺小。5.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吊古伤今,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望 岳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赏析:开篇设问,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赏析:运用拟人、对偶,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炼字:“钟”是“聚集”的意思,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画面赏析:由静景转为动景,写细望所见,抓住“曾云”“归鸟”两个景物细节,表现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炼字:决眦。①“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②写诗人望泰山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①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意愿。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③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炼字:会当、凌。①“会当”是“终当,终要”的意思,“凌”是“登上”的意思。②这两个词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形象地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5课后习题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原意:(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6.内容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即景感怀诗)。全诗围绕“望”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雄伟高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飞来峰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赏析:①首句“千寻塔”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正面写古塔的高峻;②次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侧面烘托塔之高,诗人立足点之高。③又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形象,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用典或借代、直抒胸臆。①“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或困难、挫折、障碍等)②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③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大无畏的精神。3.课后习题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4.内容主旨:是一首登高抒怀诗(即景感怀诗),通过写诗人登上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5.课后习题一: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当你登高纵山峦融为一亿与云朵、飞鸟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来峰》所写的似《望岳》与《登飞来峰》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心境。《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诗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游山西村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莫笑”、“足”的作用。“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为什么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描绘的画面,并分析这联蕴含哲理。(课后思考探究三)画面: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逆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4.小翼为本诗的颔联设计了插图,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补充设计理由。插图画面描述:将“山重”和“水复”置于画面一角,浓墨重彩地描绘“花明”和“又一村”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景象。“又一村”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蕴含了逆境中往往有着无限希望的哲理。所以应重点突出象征希望的“花明”“又一村”。5.描绘颈联画面。示例:将近春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农人们穿着布衫,戴着帽子,保留着祭社神的古朴风俗。他们吹吹打打,欢欢喜喜,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6.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无时”一词写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也表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7.山西村准备开发旅游项目,它有哪些亮点吸引游客 请结合全诗简述。①村民淳朴热情,殷勤待客。②景色优美宜人,山环水绕,花红柳绿。③保留古老的乡土风俗,精神生活丰富。④社会和谐安宁,人们相处融洽。8.这首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记叙诗人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颔联描绘了山重水复、繁花似锦的风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颈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描写人事,描摹了一幅明快的农村风俗画,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诗篇以诗人希望可以常来做客结尾,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己亥杂诗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 白日斜 ”、“ 天涯 ”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后心情的愁苦。2.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①白日西斜,广阔天涯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②离别的愁绪与豪放洒脱 之情。3.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了离京的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和“春泥”自喻,移情于物,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的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5.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①《春晓》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之情。6.《己亥杂诗》(其五)主要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①离愁之感。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不得不辞去官职离开京城,又想到国运维艰,心情是愁苦郁闷的。②奋发献身之情。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课后思考探究)诗句原意: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