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新课导入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富,: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说“和和美美”“琴瑟和谐”,祝贺乔迁常说“家和万事兴”…… “和”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文化,探寻“和”文化,去感受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魅力!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探“和”之义,深入理解中华“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把握“和而不同”的当下意义。寻“和”之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等活动,实现多学科能力的整合,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开班级讨论会,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的意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学习目标说“和”之言成语: 和气致祥 和衷共济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和气生财 和和美美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出有关“和”的成语、名言警句等。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无处不在,试举一例。探“和”之义“和”原作“龢”,是一种古乐器,字由“龠”(音乐,古乐器名,表义)和“禾”(表声)构成。“龢”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禾”字,此处表示读音。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和”的本义。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和谐,所以“龢”字的本义是指乐声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礼乐崩坏,“龢”字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之。和,调也。从口,禾声。 ——许慎《说文解字》和“声音相应和谐”“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和”字具有哪些含义呢 阴阳和合,万物方生。 ——《黄帝内经》和则两利,抗则两伤。 ——孟子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和”:和谐;“同”:苟同。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如一”,“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朱熹认为君子之间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之间有贪图私利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解释显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既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讨论:怎样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小结: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孔子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道义一致、内心平和;“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表面上一团和气,而暗地里却不服气,内心排斥、不认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读教材《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两段话,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解读这两段话。(帝尧)能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之人,使族人亲密和睦;族人和睦以后,又考察百官中有善行者,加以表彰,以资鼓励;百官中的事务处理得妥善了,又使各邦族之间协调和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展露,可以称之为“中”(心灵未受外物侵扰),(喜怒哀乐的感情)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出来,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都能孕育生长了。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和”的含义。情绪平和、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国家和顺、万物和谐。寻“和”之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说法,也就是说“和为贵”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你搜集到了哪些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故事呢?罗威饲犊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后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读一读《“六尺巷”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①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②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③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这个时代,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做得更好。④“六尺巷”弘扬了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小到修身养性、交友齐家,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参阅教材下方的示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①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②和谐使世界稳步向前。③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④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汲“和”之智中学生如何在交往中做到“和”?(1)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2)在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学会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4)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不良个性。以“和”为活动准则,全班讨论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活动目标:制定“班级议事规则”活动步骤:(1)小组商议,组长归纳记录。(2)组长交流,全班讨论商议。(3)班长归纳记录,主持人宣布全班决议结果。班级议事规则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探讨,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别人的观点。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以“和”为文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以和为贵”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治国理政的法宝,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也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谈谈你的收获。以和为贵美丽的鲜花,因为有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蓝蓝的天空,因为有白云的陪伴,才显得静穆和安详;茫茫的大地,因为有万物的装点,才显得伟岸和宽广。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也因为能与其他事物互相映衬、促进,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作文示例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像一颗种子,它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发芽,成长。它能够平息怒火,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它让我们享受到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秉持一颗宽容之心,人生才会更美丽出彩,社会才会更和谐安定。和谐之美在于无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国人所体现出来的无私的爱心,让世界瞩目。点点滴滴的爱,从四面八方涌来,凝聚成一片爱的海洋,滋润着每一颗因饱受苦难而干涸的心灵。因为这份无私的爱,我们凝聚到一起,渡过了种种艰难险阻。和谐之美在于淡泊。摒弃功利之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和谐。苍鹰翱翔天际是为了搏击长空,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辽阔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飞翔的空间;风帆乘风破浪是为了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桅樯,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你也一样,只要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总会散发出光芒!和谐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因和谐而相亲相爱,生活因和谐而欢乐无限。活动总结以和为贵探“和”之义(读材料)寻“和”之用(谈看法)汲“和”之智(明道理)说“和”之言(说积累)课堂测试(1)【探“和”之义】下面材料与“以和为贵”的含义无关的一项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2)【寻“和”之用】“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八(1)班小洪同学在上体育课跑步时,被小文同学不小心撞倒,小洪准备放学后去报复小文,作为同学的你应该怎样劝阻他?小洪同学,体育课上难免会有一些磕碰,何况小文同学不是故意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就违反学校的规定,礼让和气一点不是更好吗?(3)【享“和”之乐】八(1)班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班级议事规则①要勇于为班集体献计缺策,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② 。③ 。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打骂他人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他人课堂总结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礼字当先,以和为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