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16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一、课后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解析】 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缪”同“缭”。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解析】 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故选B。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故选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解析】 B项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项古义:脚下。今义: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D项古义:平的和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故选A。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一般陈述句。故选D。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为“祖”。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就是此意。【解析】 B项,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故选B。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__,_山也__”。(2)《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极天云一线异色__,_须臾成五采__”。(3)《登泰山记》中“_道中迷雾冰滑__,_磴几不可登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译文:_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__(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译文:_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__(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_登上山顶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__9.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示例:登高望远,杜甫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传达出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1)夜游赤壁,苏轼_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__(2)冒雪登山,姚鼐_描绘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无惧风雪、迎难而上的精神。__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士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10.对下列文言现象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成五采”的“采”和“君子生非异也”的“生”都属于通假现象。B.“多平方,少圜”的“平方”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都是古今异义词。C.“急”为多义实词,“冲突急走”和“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词义有差别。D.“余不能冠”的“冠”和“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都是使动用法。【解析】 D项,“冠”为名词作动词。故选D。11.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答:_BDG__【解析】 句意: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月尽也,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既望”。B.岱,“五岳”之首泰山的别称,故泰山亦称“岱宗”“岱岳”等,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义同。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即如《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所言。【解析】 A项,“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故选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_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__(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译文:_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__14.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答:_奇异、险峻、壮观。__参考译文:甲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乙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大概一顿饭的工夫,有像一匹白绢的云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完全不是一类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山上草比人高,路又断了。叫来几十个工役把杂草割掉,然后再前进。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中间模模糊糊有几十座山峰,好像天台山的琼岛。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盼,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当“海马”背着我时,敏捷得像猿猴,向前直冲,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样子像潮水奔涌。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给他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淮南子》有“胆气就是云”的说法,确实是这样。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第七单元 大美品自然 清韵悟哲思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登泰山记●学习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1.惜抱文集,乍阅之后不甚可喜,再三阅之,淳澹简质中有义有法,自是古文正宗。——张维屏2.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清史稿》?知人论世姚鼐,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背景回眸乾隆三十九年(1774)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姚鼐以养亲为名,辞官归家,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府知府朱孝纯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文学常识五岳独尊——泰山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泰岳,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称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传说其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保护儿童。了解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提出“义法”,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姚鼐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义理”即程朱理学;“考据”指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等的考据;“辞章”就是文章的文采。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多样的风格。?整体感知?[内容概括][内容概括]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字,文章第一段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接着,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向读者介绍登山的路线,使读者对登山的路线有总印象之后,带领读者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有关的地理知识,描绘泰山的景色。1.初读印象(1)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答:由_______登→循_______入→越_______→复循_______→遂至其巅。(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答:是按照_____________描写景物的变化的,体现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上,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时间的推移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2.文脉梳理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图中填上适当内容。?夯实基础读准字音wènjǐcú láichū púhào?文言积累1.通假字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其级七千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少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五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采”通“彩”,五色2.古今异义到,到达这,此再,又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3.词类活用向西向东像门槛一样走,走路4.一词多义在,在……的地方,介词挡住,动词面对,动词我,代词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在,在……的时候同“而”,表顺承,连词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界限,名词门槛,名词路,名词走,走路,动词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有,与“无”相对,动词和,连词等到,介词赶得上,动词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云雾,名词太阳,名词阳光,名词天,名词弥漫,布满,动词磨灭,动词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判断句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东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2)定语后置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省略句①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当道”为“崖”的定语。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③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生石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复循西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中谷绕泰安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6.文化常识(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中的“阴”“阳”各指什么?答: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2)“乾隆三十九年”采用了什么纪年法?答: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3)“五鼓”是指什么时间?答:五更。古时常在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文本品读 文言积累[知词义] ①汶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阳谷: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当:_______⑤分:___________⑥古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晓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在。分界处。 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知词义] ①以:_______ ②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限:_________④丁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⑤磴:_________ ⑥循:_________⑦限:_________ ⑧几:_________⑨苍:___________ ⑩负:_______ 城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晓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是“冒”的意思。界限。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这是干支纪日法。石阶。顺着。门槛。几乎。青黑色。背。指城市。城是内城,郭是外城。停留。写登泰山的经过及所见景物,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知词义] ①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鼓: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④稍:_________⑤樗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极天:_________ ⑦丹:_________⑧绛皓驳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更。弥漫。逐渐。 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天边。朱砂。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驳,杂。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描写泰山日出前后的动人景象。大风扬积雪击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4.【文意疏通】[知词义] ①漫失:_______________[晓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糊或缺失。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5.【文意疏通】桐城姚鼐记。[知词义] ①平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罅:_______________[晓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方正正的,指山石。裂缝,缝隙。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并在文末署名。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而雪与人膝齐大风扬积雪击面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理清作者登山过程1.重走先贤登山路,中国古代文人多喜游览泰山,如孔子、杜甫、曹植等,但他们的诗文中都少有直接在文中叙写登山过程。文中记叙登山过程的是在第二段,请阅读第二段,依据文本内容,以“重走先贤登山路”为专题,画出登山路线图答:京师—乘、历、穿、越、至于—泰安—由、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学习任务二 感受先贤登山心情2.古人登山多言志抒情,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植:“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那姚鼐在冬天登泰山有怎样的登山体验呢?第二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答:①“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③写出作者登山兴致之高。 3.作者登山如此艰难,那他为什么一往无前登泰山,而且还在本应团聚的除夕之时?答:(1)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在咎已尔”。调节心情,寻求安慰。(2)作者诗云: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学习任务三 欣赏泰山雪中景4.泰山山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春秋佳节,联袂登山,吟哦题咏,姚鼐的《登泰山记》因记述寒冬中的游历,使得其在各类记游文章中犹有特色。精读二、三段:这两段有哪些精彩的写景句子?请赏析,并交流分享。答:(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富有神韵。“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2)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雾比作衣带。写出了雾的轻盈,唯有半山腰凝聚的雾气,方有衣带之态。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白若摴蒱,用比喻写色彩。稍,山影逐渐清晰,侧面写出了太阳渐渐升起的过程。判断句式的运用,使上下文句式丰富多变,表现了真实自然的观景过程,先看到模糊的形象,再确定那是山峰,表达出作者兴奋、惊喜的心情。(5)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动摇,写日光的摇曳,也为引出东海的联想作了视觉的铺垫。 5.请同学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答:(1)苍山负雪图参考文字: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2)泰山日出图。参考文字: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知识拓展 美文欣赏?知识拓展文体知识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精彩片段1.有一种快乐,叫释然。它是欣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时的恬适;它是感受“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时的陶醉。我相信,那时的姚鼐肯定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着爱,对大自然倾心的爱,泰山的美景也因他的爱而蓬勃,而快乐。有一种快乐,叫豁达。它是体会“大风扬积雪击面”时的无畏;它是观赏朝阳“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时的壮丽。我敢说,当时负雪登山的姚鼐是快乐的,一篇《登泰山记》,见证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2.乐观之人,即使面对风雪,也会昂首前行。他们不逃避困难,不畏惧挫折,带着热情,带着希望,正如昆德拉所说,“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选定的终点”。那一年,姚鼐选定了前行的方向,便向泰山进发。苍山负雪,但没有挡住他前行的步伐,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泰山美景尽在眼中,一篇《登泰山记》将眼中景凝结成心中景,表现出他在风雪之中的乐观。生命虽轻,但也要在世间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样,才能展示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不断地行走、攀登,累了,便提醒自己,不遗失心中的美好。心中有趣,这一路便不会孤独;心中有爱,这旅程便不会迷路;心中有希望,这一去便终有归宿。坚强乐观,砥砺前行,生活不会亏待你。?美文欣赏登泰山记薛福成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有删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单元大美品自然清韵悟哲思16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单元大美品自然清韵悟哲思16登泰山记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