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备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23-24七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
蔡伦造纸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帛: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瞬息可就 /蒙乃始就学
B.一板已自布字/自以为大有所益
C.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钱覆其口
D.为后世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交代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板印刷术做铺垫。
B.甲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突出了活板的“活”。
C.乙文运用对比写法,将蔡伦造纸的材料与“缣”“简”作比较,凸显了“蔡伦纸”价廉、轻便的特点。
D.乙文中天下咸称“蔡侯纸”,是因为皇帝赏识蔡伦,叫天下人以此命名其发明的纸张,以表其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毕昇与蔡伦有哪些共同点。
5.印刷术和造纸术都位列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读了两篇选文后,你有何感悟?
6.(23-24七年级下·四川达州·期末)苏武牧羊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①。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⑥。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③煴火:微火。④幽:囚禁。⑤羝:公羊。⑥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汉朝。⑦廪食:配给的粮食。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佩刀自刺”中的“引”本义是“拉弓”,引申为“牵引”“延长”“举,拿”等,在此处取“拔出”之意。
B.“单于愈益欲降之”中的“益”与“精益求精”中的“益”意思相同。
C.“徙”有“迁移”“调动”“流放”等义项,“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徙”应为“迁移”之意。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食”和“廪食不至中的“食”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4)结合所选文段及李白的《苏武》诗歌,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点。
链接材料
苏武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 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 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 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23-24七年级下·浙江台州·期末)《全唐诗》中“山”是出现次数第二多的字,“春”则是出现最多的季节,“春山”是诗人们最感兴趣的时令风光。小组成员特查找资料,探究“春山”这一意象的内涵。
“春山”探究单
材料一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摘自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折射出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材料二 望穿他盈盈秋水, 蹙损他淡淡春山。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 秀美的“春山”成了女子_ _的代称。
材料三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摘自欧阳修《踏莎行》) 春色象征着美好,可两首诗的“春山”寄托的情感并非是喜悦美好。
材料四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摘自辛弃疾①《满江红》)
材料五 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 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李流芳《十八涧》诗: 己酉始至十八涧,与孟旸、无际同到徐村第一桥,饭于桥上。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予有诗云:“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巉。我欲参云栖, 此中解脱法。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无际亦有和余诗,忘之矣。 (摘自张岱②《西湖梦寻》) 世间春山相同,不同的人却生发出不同的情感。张岱笔下幽美的九溪十八涧当时也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从“春山”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游春赏春的深层理由——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审视。
注释:①辛弃疾,南宋将领、文学家,少年时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寄寓于词作之中。 ②张岱,明末清初人。少为纨绔子弟,纵情享乐。故国倾覆后披发入山隐居,以著书立言为精神寄托。
7.为便于阅读,请将词语释义填写完整并翻译句子。
(1)饭于桥上 课内勾连法:饭疏食 释义:
(2)各名胜地寻讨无遗 成语勾连法:一览无遗 释义:
(3)春山雨初歇 字典查阅法:①休息 ②消散 ③凋零 释义:
(4)问及九溪十八涧, 皆茫然不能置对。 翻译:
8.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溪 流 淙 然 山 势 回 合 坐 久 不 能 去
9.材料二中的“春山”内涵与众不同,并非指山,而是女子的( )
A.眉毛 B.眼睛 C.鼻子 D.嘴巴
10.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春山”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1.请结合注释及材料五,思考张岱在介绍九溪十八涧时引用李流芳诗歌的原因。
(23-24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书巢记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见,相见。③槁(g o)枝:枯干的树枝。
12.【甲】首联“莫笑”和“足”有什么表达作用?
13.【乙】文和《陋室铭》都通过写书屋来寄托自己的志趣,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14.下列与材料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谷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春社)或收获(秋社)的季节,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B.陆游,号放翁,南宋时期爱国诗人。其诗作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D.【乙】文中“妻子”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儿女”,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意义相同。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的是诗人游村的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题。
B.诗歌前两句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
D.诗歌结尾两句写诗人游兴未尽,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与向往之情。
16.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乃引客就观之 关联教材法:持就火炀之(《活板》) (1)就:
俯仰四顾 查阅词典法:①回头:回头看。②视;看。③看望;拜访。④副词,但;却;反而。 (2)顾:
既入又不能出 结合语境法。 (3)既:
则辄自笑曰 联系成语法:浅尝辄止 (4)辄:
17.对【乙】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间 有 意 欲 起 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18.把【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2)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9.(23-24七年级下·河北邯郸·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梅之冷①,易知也,然亦有极热②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③,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④矣。花实俱往,时维⑤朱夏⑥,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时也。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实久矣。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
注:①冷:此处指梅花冬天开放,冰清冷艳。②热:指热闹,受追捧。③粲粲:鲜明、灿烂的样子。④冷:此处指受冷遇。⑤维:语气助词,用在时间之前,无实义。⑥朱夏:古时称夏季为朱明或朱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陶后鲜有闻
②宜乎众矣
③斯已难矣
(2)下列选项中,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和风甘雨之所加
C.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
D.巧者乘间赴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予者何人?
②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时也。
(4)甲文中“不蔓不枝”写出了莲怎样的形态特点?象征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5)乙文通过叙述什么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怎样的风气?
(23-24七年级下·江西景德镇·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①郑向任②,为分宁主簿。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郭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⑥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之。”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龙图阁学士:与下文中“主簿”“司理参军”“转运使”等均是官名。②任:推荐。③狱:案件。④委:抛弃。⑤手版:古代大臣朝见君王时手中拿的可记事的板子。⑥仕:做官。
2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益( ) (2)亵( ) (3)去( )
2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22.甲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1) ,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通过“速决一狱”和“(2) ”两件事表现了周敦颐能谋善断、(3) 的性格特点。
(23-24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①没没墨墨:头脑不清,神志迷惘。②仄径:狭窄的小路。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⑶啜苦茗( )
2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康肃笑而遣之 D.惟劳苦贫病之人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6.阅读【甲】【乙】两文,举例分析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何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23-24七年级下·贵州毕节·期末)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匡弼得失①。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②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①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有删改)
【注释】①匡弼得失:辅佐匡正皇帝的得失。②秘剑:皇室用的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27.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B.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C.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D.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2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后世法 每字为一印(《活板》)
B.伦乃造意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C.谓之为纸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缣贵而简重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9.在沈括的《活板》中,我们知道了“活板”技术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困境,体现了“活”的优势;在选文中,我们则看到了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得到了突破,弥补了“① ” (用原文回答)的不足。“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均具有② (至少一点)的优点,为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3-24七年级下·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蒜叟
①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②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
③杨大怒,招叟至前,以举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
④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⑤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⑥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⑦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叟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叟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叟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⑧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者如堵 堵:墙壁 B.走告杨 走:跑去
C.傲之曰 傲:骄傲 D.坚不可出 坚:坚固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A.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B.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C.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D.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3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二无理取闹,看到卖蒜老翁斜眼看他,便觉是在嘲弄他。
B.杨二目中无人,在老翁面前卖弄功夫,还辱骂老翁“老奴”。
C.杨二心狠手辣,在十步外拉开架势奋力拳击被束缚的老翁。
D.杨二欺软怕硬,发现自己不是老人的对手,立马跪地求饶。
33.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23-24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以高美名。
②武帝受禅,祜以佐命之勋,进中军将军,改封郡公,邑三千户。祜让封不受。
③又五年,祜为荆州都督,抚远近,甚得民心。吴将陆抗①称祜之德量,虽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遗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鸡人者!”
④祜立身清俭,被服素朴,禄俸所资,皆资补族人,家无余财。会己鸠②全祜卒,帝素服哭之,甚哀。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民建碑立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 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陆抗:孙吴名将,与羊祜身处不同阵营,虽相为敌,但彼此讲求德信,敦睦交谊,史称“羊陆之交”。②鸠:毒酒。
3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高美名 名:名字
B.以佐命之勋 勋:功劳
C.祜遗之药 遗:赠送
D.风岁时祭祀 时:按时
3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吴将陆抗称祜之德量,虽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②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为堕泪碑。
36.羊祜品德高尚。本文具体表现了他的哪些美德?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期末备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C 2.D 3.(1)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2)元兴元年,(蔡伦)向皇帝奏报了此事,皇帝夸赞他的才能。 4.二人均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毕昇针对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缺陷进行思考,发明活板;蔡伦因简重缣贵引发思考,发明价廉轻便的“蔡伦纸”。 5.示例:印刷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华夏子民,我们为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先辈骄傲,我们也应该奋发进取,努力拼搏,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完成\动词,从事;
B.副词,另外\代词,自己;
C.介词,用\介词,用;
D.介词,被\动词,成为,做;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乙文中的“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因为天下人都认可蔡伦做的纸,都用这种纸,所以才命名为“蔡侯纸”。故选D。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奇字,生僻字。素,平常。备,准备。旋,立刻。(2)之,代词,这件事。善,认为……好。其,他的。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一段中的“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和第二段中的“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毕昇发现了雕版印刷的缺点,然后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与观察,发明了活板印刷。这是一种创新。根据乙文中的“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发现过去的造字方法“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缺点,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发明了价廉轻便的“蔡侯纸”。这说明两人都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实际拟写即可。
根据甲文中的“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和乙文中的“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可知,毕昇与蔡伦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前者发明了印刷术,后者发明了造纸术,这两项发明都极大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播和继承。这启示我们,应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而骄傲,更应向这些先辈学习,奋发努力,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更要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蔡伦,字敬仲,是桂阳人。永元九年,监督制作皇室用的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世制作器械的方法。自古以来,书籍文契大多用竹简编成,那些用丝织品(缣帛)书写的被称为“纸”。丝织品昂贵而竹简沉重,都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个主意,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来造纸。元兴元年,(蔡伦)把造纸的方法上奏给皇帝,皇帝称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不采用这种纸的,所以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6.(1)D
(2)D
(3)丧失气节、有辱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归汉朝廷呢?
(4)示例:①意志坚定:从“十年持汉节”成“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成“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可以看出: ②忠贞爱国或有民族气节;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或“律知武终不可胁”或“十年持汉节”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以看出:③宁死不屈:从“引佩刀自刺”或“律知武终不可胁”可以看出。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食:吃。“廪食不至”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食:粮食,二者意思不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天下着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几日不死。“天雨雪”交代天气状况;“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为苏武在此艰辛环境下的行为,句意完整;“数日不死”进一步表明苏武意志坚强;
因此断句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屈节,丧失气节;虽,即使;何,什么;面目,脸面;归,回归。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二段“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诗歌“十年持汉节”“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可知,苏武被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苏武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来维持生命,多年持汉节不归顺单于。由此可见其意志坚定;
根据第一段“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第二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第三段“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诗歌“十年持汉节”可知,苏武认为自己丧失气节、有辱使命,没有脸面回归汉朝廷,于是拔刀自刎;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因胁迫投降,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上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长时间的坚守。由此可见其忠贞爱国,有民族气节,宁死不屈。
【点睛】参考译文: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有辱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归汉朝廷呢?”拿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并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无焰的火,然后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踩他的背部,让瘀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因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着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上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
7. 吃。 遗漏。 消散。 问到九溪十八涧,都茫然不知无法回答。 8.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 9.A 10.材料三中,欧阳修的“春山”寄托了离愁别绪,以春山象征着遥远的距离,表达与亲人或爱人分离的痛苦和思念。材料四中,辛弃疾的“春山”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 11.张岱在介绍九溪十八涧时引用李流芳诗歌的原因:一是李流芳的诗歌描绘了九溪十八涧的美景和当时人们在此的感受,为张岱的介绍增添了生动的细节和情感色彩;二是通过引用,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与张岱自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相呼应;三是李流芳诗歌中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审视,与张岱经历家国变故后的心境有相似之处,借此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翻译。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联系课内迁移法:“饭疏食”句意:吃粗粮。饭:吃。据此可知,“饭于桥上”中的“饭”理解为“吃”,“饭于桥上”句意:在桥上吃饭;
(2)根据成语推断法:“一览无遗”的意思是: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遗:遗漏。据此推断,“各名胜地寻讨无遗”的“遗”意为:遗漏,“各名胜地寻讨无遗”句意: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没有遗漏。
(3)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③。“春山雨初歇”译为:春天的山上雨刚消散。歇:消散。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茫然:神色茫然;置对:回答。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溪流流水淙淙,山势回环合抱,久久地坐在这里不能离开。可知,“溪流淙然”这是描写山上的溪流的情态,“山势回合”这是描写山的情态,“坐久不能去”这是描写人的感受;
故断为:溪流淙然/山势回合/坐久不能去
9.本题考查字词的意义。
句意:(莺莺渴望见到张生)几乎望穿了两眼,皱坏了双眉。春山: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故选A。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
材料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句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春山”代表了远方,表现亲人之间的分别愁绪。
材料四:“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句中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春山,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抒发其壮志未酬的愤懑。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材料五:春山雨初歇。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巉。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可知:李流芳《十八涧》这首诗向读者描绘了九溪十八涧的美景和作者游览时的悠闲心境表现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为张岱的介绍增添了生动的细节和情感色彩。
结合“材料五:春山雨初歇。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巉。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和“注释二:故国倾覆后披发入山隐居,以著书立言为精神寄托”,可知:李流芳在游览美景时表达出来的与世无争,纵情山水间的思想和作者亡国后,入山隐居,以著书立言为精神寄托的思想相契合。
结合“材料五: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和“注释二:少为纨绔子弟,纵情享乐。故国倾覆后披发入山隐居,以著书立言为精神寄托”,可知:九溪十八涧现在是寻无踪迹,只有作者在李流芳《十八涧》的诗歌中寻找到其存在的痕迹,就如作者的朝代一样亡国后,他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寄托于著书立言。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材料二
(莺莺渴望见到张生)几乎望穿了两眼,皱坏了双眉。
材料三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材料四
登楼望家国,有层山叠水相隔,炊烟已经被山挡住了,家在哪里呢?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
材料五
按照记载,涧内有李岩寺、梅花径等名迹,现在都湮没了,没有保存下来。这个地方又很辽远,处在偏僻的江岸,即使是对西湖一带非常熟悉、有阅历的人,他们把西湖的各个名胜都寻访遍了没有遗漏。但被问到九溪十八涧,也都表现出神色茫然不能够回答。
李流芳《十八涧》诗:己酉才到十八涧,和孟旸、无际一起到徐村第一桥,在桥上吃饭。溪流流水淙淙,山势回环合抱,久久地坐在这里不能离开。我有一首诗道:“溪流有九条涧有十八个,到处都流淌着活动的水流。我在三月的时候来到这里,春天的山上雨刚消散,天空雷声和飞霜,让我的耳朵听到奇特的声音,眼睛看到绝妙风景,我悠闲地对着小溪坐下,面对险峻的山峰,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平静和满足,想要远离尘世的烦恼,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汪子的话说得真好,希望将自己的一切烦恼和忧虑都随水流走。”无际也有唱和我的诗,(我)忘记了。
12.“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13.托物言志 14.A 15.C 16.靠近 看 已经(……以后) 就 17.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18.(1)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2)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的确像巢啊!”
【解析】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莫笑”是不要笑的意思,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因为他们为了款待客人已经倾尽所有了,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是足够。丰盛的意思,有鸡有猪,这是他们最好的待客之道了,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对淳朴、热情民风的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乙】文和《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在【乙】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堆满书籍的居室的描写,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专注;在《陋室铭》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环境及陋室中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
14.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故选A。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春社之后”“宁静”表述有误,应是春社的日子接近了,吹着箫打起鼓,一派热闹的景象;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关联教材法:“持就火炀之”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据此,“乃引客就观之”中“就”可理解为“靠近”。句意: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
(2)根据查阅字典的方法确定选②。“俯仰四顾”句意:俯仰观看;顾:视;看。
(3)结合语境“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可知,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了又不能出去;既:已经。
(4)根据联系成语法: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辄:就。据此,“则辄自笑曰”中“辄”可理解为“就”。句意:于是自己笑着说。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句意: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
“间有意欲起”的主语省略,是作者,谓语是“欲起”,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可以单独断开;“而乱书围之”中“乱书”是主语,“围”是谓语,“之”是宾语,句意完整,一般“而”跟随下一句,故应单独断开;“如积槁枝”中的“如”是谓语,“积槁枝”是宾语,是完整表达,独立成句;
故断句: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此:这。非:不是。所谓:所说的。巢:鸟窝。
(2)句重点词语:乃:于是。亦:也。信乎:的确,确实。似:像。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经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19.(1) 少 应当 这;此
(2)C
(3)①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所以观赏梅花和写诗咏梅的人,没有在无花的时候来看梅和咏梅的。
(4)“中通外直”写出了“莲”内通外直的形态特点,象征了豁达大度、正直不苟的君子形象;“不蔓不枝”写出了“莲”不旁生藤蔓、不横生枝茎的形态特点,象征了不攀附权贵的君子形象。
(5)文中梅树所遭受的“冷”和“热”的境遇,作者在文中谈梅论世、托物寓意,借人对梅的态度类比人对人的态度,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赏梅咏梅的冷热,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以此表达对趋炎附势的虚伪之徒的批判。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②句意:应当有很多人了。宜:应当。
③句意:这已经是很难了。斯: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是助词,的。
A.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B.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
C.结构助词,的;
D.代词,指欣赏梅花的地方;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的翻译要准确。
①同:和……一样;予:我。
②故:所以。夫:发语词,不译。未有:没有。于:在。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意思是: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中通外直”写出了“莲”内通外直的特点;“不蔓不枝”写出了“莲”不旁生藤蔓、不横生枝茎的特点。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阿、威武不屈,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特点。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根据乙文中“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可知,梅树所遭受的“热”指的是梅树“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时的热闹;
根据“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可知梅树所遭受的“冷”指的是梅树花实俱往,无人赏梅的冷清。
作者通过对梅的盛时在冬而不在夏,咏梅的人也都是争相歌咏寒冬的梅花而不去过问炎夏的梅叶的描写,对趋炎附势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借夏梅以自喻。文章揭露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抨击了趋炎附势的丑恶,赞颂了敢于“与烈日争”的人们。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乙
梅花开在冷的时候,是容易知道的,然而也有最热的时节。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梅花怒放鲜艳灿烂,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这就是梅花最热的时候。三四五月,梅有众多成串的果实,又有温和的风和适宜梅生长的雨所施及,然而梅花开始冷了。梅花凋落果实成熟都过时了,时间进入夏季。只有叶子和枝干相守护,一同和炎炎烈日抗争,梅花已经冷到极点了。所以观赏梅花和写诗咏梅的人,没有在无花的时候来看梅和咏梅的。花朵凋谢的时候,也是果实开始生长的时候。歌咏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经是很难了,何况是梅叶呢!梅树到了叶子茂盛时,已经过了开花期很久了。
世上固然有处在最冷的时候和最冷的地方的梅,但名与实都掌握在它手中。投机取巧的人都乘机前往观赏,既有名、实的收获,又没有趋炎附势的嫌疑,这就是那些在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去追逐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懂得附势的人。如果真的是掌握“热”(名与实)的人,即使他处在最冷的地方,还是一定要分辨清楚,这就是歌咏夏梅的真意。
20. 更加、越发 亲近而不庄重 离开、离去 21.(1)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它依然不显得妖媚。
(2)有一个囚犯按照法律不应该被处死,但是转运使王逵却想要严厉地处治他。 22. 托物言志 独辩王逵 不畏强权,坚持正义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越发。
(2)句意为: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3)句意为:打算辞官而去。去:离开。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句重点词语:囚:囚犯。法不当死:按照法律不应该被处死。欲:想要。深治之:严厉地处治他。
22.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文章要点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甲文,《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乙文,通过“敦颐独与之辩”可知还写了“与王逵争辩”这件事;从“老吏不如也”可知,体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敦颐独与之辩”“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体现周敦颐为官正直,不畏强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3. 出名,有名 大 喝(或者“饮”) 24.D 25.(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凡是我画的兰花、竹子、石头, (都)是用来慰劳天下那些劳苦之人的。 26.示例:安贫乐道。刘禹锡面对陋室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郑板桥面对三间茅屋发出“何等雅趣”的感叹。这都体现了他们安于清贫。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有名。
(2)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大。
(3)句意:品着苦茶。啜,喝(或者“饮”)。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A.主谓之间,不译;
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代词,他;
D.助词,的;
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词语:
(1)丝竹,指音乐。乱,扰乱。之,主谓之间,不译。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2)凡,凡是。用以,用来。慰,慰劳。之,的。劳人,劳苦的人。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可知,刘禹锡住的是“陋室”但却不以为陋;结合【乙】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亦适适然自惊”可知,郑板桥住的是“三间茅屋”但却仍然感到舒适快乐。可见他们都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品质;
结合【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乙】文“俗客不来,良朋辄至”可知,与他们交往的人没有浅薄、庸俗的人,而都是博学、高雅的知己,表现出他们高洁的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屋里种着幽香的兰花,窗子外面有高高的竹林,这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贫穷的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27.D 28.B 29. 缣贵而简重 方便实用/造价低廉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意、结构、词性等分析。
句意:皇帝称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人不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人都称之为“蔡侯纸”。
“帝善其能”是主谓短语,是皇帝对他的赞赏;“自是莫不从用焉”中“自是”表时间,从那以后,“莫不从用焉”表明人们都在用蔡伦造的纸,句意完整;“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句意完整,“故”是所以的意思,表明结果。
故断句为: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故选D。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被/雕刻;
B.都是“于是,就”;
C.代词,指前面说的用细绢做的东西/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表并列,而且/表转折,但是;
故选B。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①空:文中“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意思是“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可知用绸缎做纸很不便利,且成本很高,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弥补了“缣贵而简重”这一缺陷。从“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等语句可知,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纸,这样就具有轻快、便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使用和携带。
第②空:“活板”则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活字印刷的特征——“活”来进行说明,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结合“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等可知活板印刷的“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字印灵活,每个字都制成一个独立的印模,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和组合;排版灵活,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排列字模,形成所需的文字;印刷效率高,可以同时进行排版和印刷,提高工作效率;字印数量多,常用字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印模,以备在同一版内重复使用;制作灵活,遇到生僻字可以随时制作,提高了适应性;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便于存储和携带,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让造价更低廉。
据上述分析可知,“活板”和“造纸术”都具有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蔡伦有才学,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辅佐匡正皇帝的得失。永元九年,(蔡伦)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为后代制作器械的人所效法。
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作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方设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渔网造成纸。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称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人不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人都称之为“蔡侯纸”。
30.C 31.A 32.A 33.[答案示例1]老人背着蒜慢慢返回了,最终也不肯将他的姓氏告诉别人。
[答案示例2]老人不慌不忙地挑着蒜回家了,最后也没有告诉人们他姓甚名谁。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轻视地对老人说;傲:轻视;
故选C。
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一个都快要死了的老头,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垂死之年”先是说明自己的生命状态,为后文的行为提供了背景条件;“能以一死成君之名”阐述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的目的;“死亦何怨”表明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体现了说话者的坚定和坦然,表意完整;
故断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故选A。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结合文章第②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可知,是众人看到卖蒜老翁斜眼看杨二,跑着去告诉杨二;题干中“杨二无理取闹,看到卖蒜老翁斜眼看他”说法错误;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徐徐:慢慢地;负:背着;卒:最终。
【点睛】参考译文:
南阳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
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
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
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
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
老人笑着说:“我一个都快要死了的老头,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34.A 35.①吴国将领陆抗称赞他说:“羊祜的品德气量,即使是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
②看到石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因此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36.结合“祜以佐命之勋,进中军将军,改封郡公,邑三千户。祜让封不受”,可见羊祜淡泊名利;结合“祜立身清俭,被服素朴,禄俸所资,皆资补族人,家无余财”,可见羊祜清廉俭朴,爱护军士。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有误,句意:以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名声著称。名:名声。
故选A。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吴:吴国;将:将领;称:称赞;之:的;德量:品德气量;虽:即使;过:超过。
②望:看;碑:石碑;莫不:没有不;涕:眼泪;名:称。
3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选文第①段“羊祜……以高美名”可知,羊祜以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民心,成为民众心中的楷模,这体现了他的德高望重和深得民心之美德;
由选文第②段“祜以佐命之勋,进中军将军,改封郡公,邑三千户。祜让封不受”可知,羊祜谦逊谨慎,多次拒绝封赏,这种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品质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由选文第③段“祜为荆州都督,抚远近,甚得民心。吴将陆抗称祜之德量,虽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遗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与吴国将领陆抗的交往中,展现了宽广的胸怀和以德服人的风范,这体现了他的宽容大度与以德服人之美德;
由选文第④段“祜立身清俭,被服素朴,禄俸所资,皆资补族人,家无余财”可知,羊祜立身清俭,生活朴素,将俸禄用于资助族人,家无余财,这种清廉自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
【点睛】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以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名声著称。
晋武帝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后,因辅佐有功,羊祜被提升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上书坚决推辞不接受。
又过了五年,羊祜任荆州都督,在远近地区安抚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拥护。吴国将领陆抗称赞他说:“羊祜的品德气量,即使是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他药,陆抗服之不疑。许多人谏阻陆抗,陆抗说:“羊祜岂是毒害人的人!”
羊祜为人清廉俭朴,穿着朴素,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都用来资助族人,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当他去世时,晋武帝穿着素服为他哭泣,非常悲痛。连吴国的守边将士也为之流泪。百姓们为他建立碑刻和庙宇,每年进行祭祀,每当看到他的碑刻时,无不泪流满面,因此这座碑也被称为“堕泪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