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语段,赏析精美语言,运用圈点勾画法,概括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及其精神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区别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拓展资料,明确象征含义,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向上的精神,领悟新时代下白杨树精神的内涵。教学重难点:1. 读课文找出白杨树“平凡”与“不平凡”之处,理解象征手法。2. 领悟作者通过白杨树赞美抗日军民及民族精神的主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释题“礼赞”1. 字源解析:“豊”(行礼之器,祭神求福)→“礼赞”含崇敬赞美之意。“赞”:“颂者,容也”,即通过描述外在表现赞美内在品德。2. 悬念引入: 提问:“作者为何要‘礼赞’一棵普通的白杨树?它身上有何特殊意义?”二、初读感知:寻“赞美”主线1. 任务驱动: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2. 交流分享(课件标注的关键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篇点题,奠定基调)第4/6段:“极普通……不平凡”(对比突出特质)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情感升华)3. 朗读体悟:齐读关键句,感受“不平凡”一词的反复运用,体会作者情感的递进。三、精读探究:解构“平凡”与“不平凡”1. 小组合作任务(课件表格填空):平凡之处:环境普通:西北高原(辽阔、单调)。外形普通:笔直的干/枝,“像加过人工似的”(质朴无华)。地位普通:“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不平凡之处:内在品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象征意义:北方农民、抗日哨兵、民族精神(通过四个反问句层层递进)。2. 形象总结:白杨树是“普通”与“伟大”的统一,平凡的外表下蕴含不平凡的精神。四、深入解读:象征与托物言志1. 问题链引导:“作者为何用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二者有何相似点?”(课件知识链接3:生命力强、朴实坚强)“四个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从树→人→精神,拓宽象征维度)2. 手法解析:托物言志:通过白杨树的外形(物)→赞美民族精神(志),避免直白说教,更具感染力。对比与烘托:高原的“单调”烘托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强化其不平凡。3. 背景补充(课件信息): 写作于抗战艰难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共产党领导军民坚守,白杨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五、情感升华:悟作者之“情”1. 两难情境讨论:“为何不直接写抗日军民,而借白杨树表达?”(课件提示:环境限制,需含蓄抒情) 结论:托物言志是时代背景下的“曲笔”,既规避审查,又能引发共鸣。2. 角色与读者分析:“我”(作者)的视角:既是观察者,又是情感抒发者;“你”(读者)的定位:引发普通民众对“平凡英雄”的共鸣。六、迁移运用:小练笔1. 任务要求(课件示例): 选择《竹石》《莲》《青松》中的一首,抓住物象特征,用现代诗仿写,体现托物言志。2. 学生展示与点评:聚焦“物”与“志”的关联性,强调细节描写。板书设计生长环境 景美白杨礼赞 外部形态 形美 象征意义内在气质 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