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校初一年级准备开展“铭记历史,学习英雄”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同学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火炬。
【活动一 撰写宣传语】
为了使活动落实到位,宣传组同学准备向大家推荐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小语撰写了下面一段宣传语。请你帮助他审核文章,完成任务。
斑斓多彩的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英雄风采。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真诚坦白,从不锋芒必露;民主战士闻一多,潜心学术锲而不舍,宣传真理气冲斗牛;教育大家季羡林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苍穹,俯瞰祖国大地,英雄壮举家喻户晓。这些高尚人物的言行事迹,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们要汲取英雄力量,传承英雄精神。中国人也常用“龙”来比英雄之德。龙能屈体,屈体似是积蓄力量; ;能潜伏,潜伏似在静待机变;能腾飞,腾飞直入云霄。龙是国人心中威武向上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斑斓 诲人不倦(huī) B.元勋(xūn) 锋芒必露
C.躬行 锲而不舍(qi) D.俯瞰(kàn) 家喻户晓
2.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活动二 英雄儿女展览】
3. 小语在四块展板上分别写了课本英雄人物的介绍词,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2分)
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在国家征兵之时拍案而起。 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他钻研古籍,钻得锲而不舍,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英勇无畏。 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同志,面对暴雨天气,心急如焚,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群众,最终因公殉职。
A B C D
4.展览的出口处,小语在留言墙上写了一句感言:
阅读这些英雄故事,能唤醒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
这句话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活动三 读书交流会】
5.小语准备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帮他选择下面一幅图做PPT封面,并从相关情节和表现的人物精神两个方面阐述理由。(4分)
【活动四 孝老敬老班会】
6.七年级一班决定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资料一
①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资料二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旧时称善于侍奉父母为“孝”。 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白发飘飘的老人形,下边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搀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帮助老人,这正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图1 图2
(1)请根据资料一,概括“孝”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2)作为本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从资料二中的图1、图2里任选一幅,根据图中的内容,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100字)(3分)
(3)活动中,有同学呈现了下面这幅漫画作为宣传海报的图片,请仔细观察,给它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标题: 。理由: 。
【活动五 古诗朗诵会】
7.请帮助小语完成爱国诗词积累表。(6分)
关键词 诗句 出处
感时伤世 忧国忧民 (1)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问与不问 借古讽今 (2)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报国思乡 难以两全 (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心胸广阔 甘于奉献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畏艰难 高瞻远瞩 (5)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阅读与鉴赏(43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8-9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⑤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被小人诬陷,遭受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②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宫殿。③衣冠:指世族士钟、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古丘:古坟。④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⑤浮云: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
8.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游去无踪、江水自流,暗含下联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B.颔联描绘了眼前的吴宫富丽和曾经的晋代名流,主要表现了诗人的无限赞美。
C.颈联诗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不尽的江水,三山半隐半现,江水横截白鹭洲,气象壮丽。
D.本诗登临吊古,诗人把神话典故与眼前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0-14题。(13分)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10.下面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薄如钱唇”——由“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迁移可知“钱”是“铜钱”的意思。
B.甲文中“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结合上下文语境,推知“具”的意思为“具体”。
C.乙文“又易破碎”与“易以木版”两句中的“易”含义不同。
D.乙文中“而亦未详备”——由常见词语“耳熟能详”迁移可知,“详”为“详尽”的意思。
11.下列对虚词及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和乙文中“易以木版”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B.乙文“其贮字之盘”和《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C.甲文选自《梦溪笔谈》,这是一部笔记作品,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D.甲文中的“布衣”与《陋室铭》中的“白丁”意思相同,都是指没有功名的人。
12.乙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2分)
至陆深《金台纪闻》A所云B铅字之法C则质柔易损D更为费日损工矣
13.借助下面的资料卡,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资料卡 权舆,本意指草木初发。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
14.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有何利弊?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4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5-18题。(11分)
材料一:
①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疏浚工程始于元朝。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为巩固政权统治,需将江南粮米运至缺粮的北方。为此集中人力物力,由郭守敬主持河道改道取直工程。新挖河段起自北京昌平,绕昆明湖到积水潭和中南海,自崇文门外向东至朝阳区杨闸村止,这段长22公里的河道称为御河;再向东南延伸至通州区高丽庄,全长82公里。通州至天津段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史称北运河(古称白河、潞河),全长238公里,连接京津冀三地,是元代漕运的核心通道。
②南运河部分,隋唐时期称永济渠,宋元时期称御河,明清时期称卫河。该河段自山东临清至天津海河三岔口,全长436公里。自隋代开凿以来,一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每年约400万石江南漕粮经此运往沧州、北京,同时承载瓷器、盐、煤等物资的运输,促进了运河两岸的经济繁荣。
③梁济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黄河南岸梁山县的国那里村入黄闸,南至苏鲁边界的黄道桥河沟,全长249.7公里。该河段与微山韩庄运河共同构成连接黄河下游、鲁南四湖与长江水系的黄金通道,兼具航运、灌溉等综合功能,是山东省内河航运体系的核心河段。
(摘自文化济宁网《济宁的大运河》,有删改)
材料二:
①济宁是元、明、清三代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济宁造船业、仓储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留下了许多与漕运相关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
②济宁作为运河沿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地商人在此设立会馆,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如今,济宁仍保留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区和老字号店铺,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③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济宁民俗文化,如运河号子、运河花鼓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④运河沿岸市镇都有许多名菜、名肴和独具特色的小吃。元明清三代,济宁设有河道总督衙门,外地官员到济任职、巡察的颇多,多带有家乡厨师,官船上设有小厨房,给济宁带来名菜肴烹饪的技艺和南北食风的交融;济宁是水旱码头,工商业繁荣,过往客商来自全国各地,为适应各地客商口味,济宁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小吃。
(摘自《济宁运河文化研究》2022年第3期,有删改)
材料三:
①悠悠运河水,汇聚千年韵味。古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经过一代代济宁文物人的努力,展现着经久不衰的活力。
②“运河记忆”是省级示范步行街区,这是外地人来济宁的第一扇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负责人乔为家说,这里涵盖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还有老运河原生的古迹、古街、古树。为延续街区生活氛围,留住活态历史,让繁华热闹在古城重现。依托穿城而过的大运河,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在不破坏传统街巷尺度和风貌前提下,采取“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更新方式,将街区打造成为民俗风情的集萃地、特色旅游的承载地、城市休闲的目的地和展现“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会客厅。
③一河揽千年,文脉通古今。为了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凸显济宁大运河独特魅力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担当,济宁市实施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运河水上旅游线路、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南阳古镇旅游综合提升工程、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等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
④“大运河”是济宁运河文化的“根”与“魂”,是济宁重要的“金字招牌”。为了让运河这条流动的千年文脉更具生机与活力,济宁市通过整合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策划组成运河文化遗产专题线路,推出了济宁5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同时,挖掘运河文化内涵,融合书法、雕刻艺术推出了“印说运河”展览。围绕运河文化策划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打响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品牌。
(摘自《大众日报》“文旅融合发展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有删改)
小语所在中学将要开展以“品鉴大运河之美”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帮助小语同学完成下列任务。
15.结合材料一,选出不属于大运河场景的一项是( )(2分)
A.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夜残高碧横长河,河上无梁空白波。
16.结合材料二,按照示例,请简要概括济宁大运河的文化底蕴,补全下图。(3分)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朝时,北运河全长238公里,连接京津冀三地,是当时漕运的重要河段。
B.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济宁造船业、仓储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
C.济宁市实施了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推动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D.围绕运河文化策划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打响了济宁文化品牌。
18.帮助小语同学解决上述问题后,我们发现大运河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多的“活力”,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大运河究竟带来了哪些“活力”?(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9—22题。(13分)
抉择
林语堂
①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②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就要在这栋房子里决定了。
③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达成最重要的决定,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④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丈夫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⑤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的。”木兰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不得不和丈夫商量这件事。
⑥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受教育又有何用?妈,我不明白您的意思。”“你不能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⑦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父亲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⑧父亲问:“你为什么不能照旧在电台做事?虽然不是上前线,也同样是报效国家。”阿通慢慢说:“好吧,若是对国家重要,我可以继续做。”这似乎是一个折中办法。
⑨第二天,荪亚和木兰带着阿通回杭州,过了几天阿通便回了上海。此时战事已全面发展,范围势将越来越广。杭州已遭轰炸数次。许多杭州人往上海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
⑩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木兰说她也要到上海去。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 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去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想到这些,木兰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全家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之中。木兰也和丈夫商量回杭州。他们回来的第二天,接到阿通的又一封信,后来阿通几乎天天写信,木兰为这些信活着。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她清清楚楚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在她回顾过去的将近五十年的生活,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这些想法使木兰耐性渐大,更能达观知命,虽然来日岁月渐少,她却勇气再现。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军到了!
二十九日早晨,木兰全家人撇了家,加入千万人的难民群,往内地逃难。隔日,忽闻远方如雷轰鸣,初似海啸奔涌,渐近方知是震天的人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看清楚是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他们高举着手向难民欢呼。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着,威风凛凛,他们向老百姓招手。民众热烈欢迎,士兵开始唱军歌,其中不断重复的句子是: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入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道旁群众的欢呼声渐渐淹没了远处的歌声。靠近木兰的难民站着往后看,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到。使她这样激动的,不仅是那些士兵,还有那移动中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人群。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选自《京华烟云》,有改动)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⑦段写木兰“眼中流出泪来”,木兰听到儿子已经决定去打仗,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流下了难过的泪。
B.第 段写“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木兰听到军歌,想到儿子投身战场生死未卜,流下惦念、担心、无奈的泪。
C.第 段木兰“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一因时值秋天触景生情;二因自己年近半百,就像四季轮回到了秋季。
D.第 段木兰觉得“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是因为阿通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参战,让她看到成长、力量和希望。
20.请简要分析第⑩段中儿子的信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21.从选文看,小说题目“抉择”有哪几方面的含义?请概括写出。(4分)
22.学校文学社欲将小说刊登在校报上,并打算配一幅画有木兰形象的插图。下面两个场景中的木兰,你认为画哪一个更合适?请选择并写出理由。(4分)
场景一: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丈夫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场景二: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三、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50分)
在学校开展的“铭记历史,学习英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敬仰的英雄,他(她)可能是拥有超能力、拯救世界于水火的超级英雄,也可能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坚守为社会带来温暖的普通劳动者;他(她)可能是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众人欢呼的名人巨星,也可能是在黑暗中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用善良和爱心传递希望的陌生人……
请以“致敬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按照文体要求作文。③不少于600字。④注意写出人物的精神。⑤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D
2.能伸展,伸展像是昂扬奋发
3.A
4.【答案】阅读这些英雄故事,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能唤醒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5.【答案】示例一:我选图一,封面内容是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奋勇杀敌的画面,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响,头部受到重伤。然而,即使在生死关头,保尔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体现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
示例二:我选图二,画面内容是保尔修筑铁路,忘我工作。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体现了他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精神。
示例三:我选图三,保尔双目失明和瘫痪后,坚持在病床上完成小说创作,体现出他为理想献身、意志坚强的精神。
6.【答案(1)①奉养,赡养父母②敬亲,对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还要敬和爱。③立德,无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做言行一致的好人。
(2)【答案】示例一:各位同学:大家好!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一起来感受“孝”,践行“孝”。
示例二:各位同学:大家好!小时候,长辈们牵着我们的小手,呵护我们慢慢成长;现在,面对渐渐老去的他们,我们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班会“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3)【答案】 “孝”的传承 理由:漫画的内容是:妈妈在给奶奶捶背,宝贝在给妈妈捶背。这很好地体现了“孝”一代一代地传承。
7.【答案】(1)隔江犹唱后庭花 (2)可怜夜半虚前席 (3)凭君传语报平安 (4)化作春泥更护花(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8.B
9.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君王比作“日”,将奸邪小人比作“浮云”,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诗人借此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愁苦。
【答案】10.B 11.D 12.CD 13.活字印刷的方法,是从毕昇开始的。
14.优点:活字印刷排版可以灵活变动,字印可以重复使用,制作方便。
缺点:泥活字既不精细齐整,又容易破碎。松脂之类的东西也繁琐累赘,需要大费周折。(木活字印刷)也不够周详完备。(字印)质地柔软容易损伤,更是耗费时间损害功效。
【答案】15.D
16.商业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17.B
18.【示例】①推动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②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给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④增强了人们对古文化传承的重视。
【答案】19.D
20.①内容上,表现人物的爱国精神,突出作品主题。②结构上,呼应前文儿子提出参军,铺垫后文木兰的心理变化、思想及行动转变。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21.①政府在民族存亡关头作出抗战到底的决策。②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家与国之间毅然选择抗战救亡。③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与挣扎后,选择支持儿子参战并成为抗日群众中的一员。④国家生死存亡时刻,广大民众选择行动起来,奋勇抗争。
22.答案示例:场景二更合适。理由:①从人物形象看,这一场景能够表现木兰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坚毅勇敢的形象。②从画面构图看,场景中木兰“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是特写镜头,背景为爱国民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更能带给读者冲击。③从主题表现看,这一场景能够表现民族危急关头,广大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英勇无畏的精神。(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