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熔化和凝固
1.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了解熔化与凝固时吸放热规律。
3.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及其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熔化规律。
历史上的 “熔点骗局”:从皇冠到钻石的真假鉴别
阿基米德的皇冠难题与熔点启示
古希腊国王让工匠打造纯金皇冠,却怀疑掺银。阿基米德虽用浮力原理测出密度,但其实还有个 “隐藏思路”:金的熔点(1064℃)比银(961℃)高,若皇冠中掺银,加热时会比纯金更早出现软化迹象 —— 不过当时人们尚未系统研究熔点,否则造假者可能更早露馅。
钻石的 “熔点谎言” 与科学打脸
17 世纪,欧洲贵族流行用 “火烧法” 鉴别钻石真假,传言 “真钻石烧不坏”。但 1772 年,拉瓦锡用放大镜聚光加热钻石,发现它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原来钻石是碳单质,熔点约 3550℃,但高温下会与氧气反应 “消失”。这一实验打破了 “钻石永恒” 的浪漫幻想(其实常温下钻石极稳定,只是别拿喷火器考验它)。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及其特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时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5)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6)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7)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相同。
(8)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知识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3)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知识点3、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凝固、熔化温度时间--图象: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2)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知识点4、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实验器材:晶体(海波或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停表。
(3)实验步骤:步骤①在小试管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试管中晶体粉末不宜过多,只要全部熔化后仍能浸没温度计测温泡即可。);
步骤②在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温水(35~40℃之间),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步骤③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海波,当海波温度升到 40 ℃时,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几分钟,然后撤去酒精灯和热水);
步骤④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变高。
题型1、熔化与凝固的特点
(2025春 滨湖区期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瓷勺勺头,勺头可以点燃火柴而勺柄却不烫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应用内焰加热
B.瓷勺的导热性较好
C.瓷勺能够耐高温
D.将瓷勺换成钢勺同样也不烫手
(2024秋 万源市期末)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多选)(2022秋 寿县期末)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题型2、晶体与非晶体
(2024秋 菏泽期末)爱华科研机构研发一种新型材料,镶嵌在墙壁中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温度达到30℃就开始熔化,完全熔化时温度达到35℃。对这种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非晶体
B.一定是晶体
C.熔化中一直放热
D.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可能
(2024秋 巴林左旗期末)腊月,农村常把较肥猪肉熬成液体猪油,将猪油放在坛子里冷却一段时间,就凝成了白色的固体。温度较低时,这些固体较硬;温度升高时,它会变软,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会逐渐变成能够流动的液体。这说明( )
A.固体猪油是晶体,熔化时吸热
B.固体猪油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
C.固体猪油是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固体猪油是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2024秋 丰台区期末)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持续加热该物质,认真规范的完成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48℃
C.该物质在42℃时处于液态
D.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8min
题型3、熔化与凝固的图像
(2024秋 朝阳区期末)小阳在研究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熔化和凝固图像。关于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该物质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是非晶体
C.从E到H的过程中,该物质始终在放热
D.从F到G的过程中,该物质的质量逐渐增加
(2025 河东区二模)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海波在CD段是液态
B.海波的熔点是40℃
C.海波在BC段不吸收热量
D.海波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2min
(2025 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甲所示,将1600℃的铁水抛向高空,化为漫天华彩,遍地生金,这是来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的浪漫;小明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打铁花”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打铁花时所用到的铁是晶体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在图像的BC段,铁水仍然持续吸收热量
D.满天飞舞的铁花还在继续熔化
题型4、熔化与凝固的实验探究
(2024秋 馆陶县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固体是晶体,熔点为80℃
B.该固体熔化时间持续了大约15min
C.第20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2024秋 泗水县期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冬季节,圣源湖里的水凝固成了厚厚的冰覆盖在湖面上,展现出别样的美景。如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凝固点为﹣2℃
B.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小
C.该物质在B点时的内能大于C点时的内能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试管内冰的质量减小
(2024秋 玄武区期末)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如图甲,实验过程中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分别作出ABCD和AEFG两个图像如图乙,继续加热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整个过程烧杯中水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内的碎冰熔化过程经历了9min
B.图乙中AEFG图像中的AE段和EC段,试管中的碎冰都处于固态
C.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时,试管中的水在第26分钟会沸腾
D.探究“冰的熔化特点”过程中试管中的碎冰始终能从烧杯中的碎冰吸热
(2025 朝阳区二模)糖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冷却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如图所示。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2025 乌当区模拟)夏天喝冷饮时往往会向盛饮料的杯中加些冰块,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一些,这主要是因为( )
A.水凝固会吸收热量
B.冰熔化会吸收热量
C.水汽化会吸收热量
D.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
(2025 和平区二模)如图,“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铸造工艺是先用蜡制成模具,再用耐火石英砂包住模具,烘烤加热后“蜡熔流出”,制成型腔,再浇铸铜汁成器。下列描述中与“蜡熔流出”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图(a):《天工开物》记载,“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加快湿纸变干
B.图(b):《楚辞》记载,“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为米酒过滤后将冰块置于酒壶内,饮之可驱暑避热
C.图(c):“青藏铁路通天路,穿越高原跨雪山”,青藏铁路使用灌有液态氨的热棒来保证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
D.图(d):“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诗句生动描绘了树枝上如美玉般晶莹的霜花
(2025 碑林区校级模拟)在“祝融号”火星车的顶部,有一个集热器的装置,如图所示,里面装有一种叫“正十一烷”的物质。该物质在白天温度高时为液态,夜间温度低时会变为固态,从而维持车内温度稳定。当夜间温度低时该物质会( )
A.凝固放热 B.凝华放热 C.汽化吸热 D.液化放热
(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3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一共花了30min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不变
(2024秋 新城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应石蜡,能反映出石蜡是晶体
B.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甲在第10min时是固态
D.甲和乙一直都在不断吸热
(2025春 曹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如图所示,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熔化图像和冰的熔化图像相似
B.在6min时,甲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乙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
D.甲物质的凝固点是48℃
(2024秋 金水区期末)古代铸造金属器物常用失蜡法:先制成蜡模,干燥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然后倒入炽热的金属液,冷却后制成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汽化过程
C.金属液冷却成器物是凝固过程
D.金属液冷却成器物是凝华过程
(2025 滨海新区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像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AD段
(2025 通州区一模)在探究不同物质熔化特点时,晓彤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8 49 51 52 54 56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A.石蜡是晶体
B.石蜡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
(2025 武汉模拟)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采用“水浴法”对试管内物质加热是为了根缩短实验时间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其熔点是80℃
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2025春 鄂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乙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4分钟
C.乙物质在210℃时是固态
D.乙物质在从B到C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2025 朝阳区二模)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时,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阳发现海波在第4分钟时开始熔化,经过6分钟熔化结束,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该实验除了温度计,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小阳判断海波开始熔化的依据是: 。
(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2025 秦淮区二模)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要完成此实验,除了图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甲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2)ab段斜率比cd段大,原因是 。
(3)de段试管中的水 (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
(2025 邹平市模拟)小刚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该实验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如图丙所示是小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加热到第8min时物质处于 状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
(4)比较图丙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海波AB段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D段的比热容。
(5)小刚把试管中的海波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填写一种方案即可)
(2024秋 杜集区校级期中)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轴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① ;② 。
(2023秋 忻州期末)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
艺术与文化中的 “熔化符号”:从达利到冰淇淋的哲学
达利的 “软钟”:凝固的时间与熔化的现实
萨尔瓦多 达利的名作《记忆的永恒》中,柔软的钟表挂在树枝、铺在桌面,仿佛正在熔化。这一意象源于他对 “时间流动性” 的思考:现实中金属钟表代表精确与凝固,而梦境中的时间如蜡般可塑 —— 熔化的钟表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经典符号。
冰淇淋的 “半固半液哲学”
冰淇淋制作中,搅拌时会引入空气,同时快速冷冻使冰晶保持在 50 微米以下(肉眼不可见),形成 “半凝固” 的乳脂网络。这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状态,既保持形状又能柔滑入口 —— 化学家称其为 “部分凝固的泡沫”,而吃货们只关心:“化得太快记得先舔一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熔化和凝固
1.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了解熔化与凝固时吸放热规律。
3.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及其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熔化规律。
历史上的 “熔点骗局”:从皇冠到钻石的真假鉴别
阿基米德的皇冠难题与熔点启示
古希腊国王让工匠打造纯金皇冠,却怀疑掺银。阿基米德虽用浮力原理测出密度,但其实还有个 “隐藏思路”:金的熔点(1064℃)比银(961℃)高,若皇冠中掺银,加热时会比纯金更早出现软化迹象 —— 不过当时人们尚未系统研究熔点,否则造假者可能更早露馅。
钻石的 “熔点谎言” 与科学打脸
17 世纪,欧洲贵族流行用 “火烧法” 鉴别钻石真假,传言 “真钻石烧不坏”。但 1772 年,拉瓦锡用放大镜聚光加热钻石,发现它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原来钻石是碳单质,熔点约 3550℃,但高温下会与氧气反应 “消失”。这一实验打破了 “钻石永恒” 的浪漫幻想(其实常温下钻石极稳定,只是别拿喷火器考验它)。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及其特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时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5)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6)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7)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相同。
(8)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知识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3)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知识点3、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凝固、熔化温度时间--图象: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2)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知识点4、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实验器材:晶体(海波或者水)、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停表。
(3)实验步骤:步骤①在小试管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试管中晶体粉末不宜过多,只要全部熔化后仍能浸没温度计测温泡即可。);
步骤②在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温水(35~40℃之间),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步骤③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海波,当海波温度升到 40 ℃时,每隔 1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几分钟,然后撤去酒精灯和热水);
步骤④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变高。
题型1、熔化与凝固的特点
(2025春 滨湖区期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瓷勺勺头,勺头可以点燃火柴而勺柄却不烫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应用内焰加热
B.瓷勺的导热性较好
C.瓷勺能够耐高温
D.将瓷勺换成钢勺同样也不烫手
【解答】解:A、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而不是内焰,故A错误。
B、用酒精灯加热瓷勺勺头,勺柄不烫手,说明瓷勺的导热性较差,热量不容易从勺头传递到勺柄,故B错误。
C、瓷勺在酒精灯加热下,勺头能达到较高温度点燃火柴,自身却没有被损坏,说明瓷勺能够耐高温,故C正确。
D、钢是热的良导体,其导热性较好,若将瓷勺换成钢勺,用酒精灯加热勺头,热量会迅速从勺头传导到勺柄,勺柄会很烫手,故D错误。
故选:C。
(2024秋 万源市期末)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解答】解:
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说明两者可以同时处于熔化状态下。
A、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铜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
B、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镁已经处于气体状态,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
C、当熔点较高的铝开始熔化时,钠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
D、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铝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
故选:B。
(多选)(2022秋 寿县期末)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80℃的酒精应该是气态,故A错误;
B、气温接近﹣50℃时,水银已经凝固,酒精没有凝固,应选用酒精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故B错误;
C、水银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温度就是﹣39℃,故C正确;
D、铅的熔点是328℃,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故铅的凝固点也是328℃,故D正确。
故选:CD。
题型2、晶体与非晶体
(2024秋 菏泽期末)爱华科研机构研发一种新型材料,镶嵌在墙壁中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温度达到30℃就开始熔化,完全熔化时温度达到35℃。对这种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非晶体
B.一定是晶体
C.熔化中一直放热
D.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可能
【解答】解:ABD.结合题意,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是非晶体熔化特点,所以该物质是非晶体,故A正确,BD错误;
C.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吸收热量,故C错误。
故选:A。
(2024秋 巴林左旗期末)腊月,农村常把较肥猪肉熬成液体猪油,将猪油放在坛子里冷却一段时间,就凝成了白色的固体。温度较低时,这些固体较硬;温度升高时,它会变软,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会逐渐变成能够流动的液体。这说明( )
A.固体猪油是晶体,熔化时吸热
B.固体猪油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
C.固体猪油是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固体猪油是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解答】解:腊月,农村常把较肥猪肉熬成液体猪油,将猪油放在坛子里冷却一段时间,就凝成了白色的固体。温度较低时,这些固体较硬;温度升高时,它会变软,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会逐渐变成能够流动的液体。这说明固体猪油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点,此物质是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4秋 丰台区期末)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持续加热该物质,认真规范的完成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48℃
C.该物质在42℃时处于液态
D.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8min
【解答】解: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发现,0~4min,温度先升高、4~8min温度不变,8~11min温度升高,是晶体的熔化特点,该物质属于晶体,4~8min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该物质的熔点为48℃,该物质在42℃时处于固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4min,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题型3、熔化与凝固的图像
(2024秋 朝阳区期末)小阳在研究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熔化和凝固图像。关于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该物质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是非晶体
C.从E到H的过程中,该物质始终在放热
D.从F到G的过程中,该物质的质量逐渐增加
【解答】解:A.由图可知,温度随时间不断降低,是该物质凝固图像,故A错误;
B.该物质在凝固(FG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故B错误;
C.EF段温度降低放热,物质凝固过程中FG段温度不变,但也放热,GH段固态物质仍在降温放热,所以从E到H的过程中,该物质始终在放热,故C正确;
D.质量不随状态改变,从F到G的过程中,该物质由液态到固态,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025 河东区二模)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海波在CD段是液态
B.海波的熔点是40℃
C.海波在BC段不吸收热量
D.海波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2min
【解答】解:A、在AB段,海波处于固态;在BC段,海波处于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在CD段,海波处于液态;故A正确;
B、从图象上看,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0℃,故海波是晶体,故B错误;
C、熔化的过程是吸热的过程,虽然BC段的温度没有变化,但仍在吸热,故C错误;
D、海波熔化过程历时12min﹣6min=6min,故D错误;
故选:A。
(2025 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甲所示,将1600℃的铁水抛向高空,化为漫天华彩,遍地生金,这是来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的浪漫;小明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打铁花”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打铁花时所用到的铁是晶体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在图像的BC段,铁水仍然持续吸收热量
D.满天飞舞的铁花还在继续熔化
【解答】解:A、由图乙可知,铁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说明铁是晶体,故A正确;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固态,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B正确;
C、在图像的BC段,铁处于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正确;
D、满天飞舞的铁花放出热量,发生凝固,故D错误。
故选:D。
题型4、熔化与凝固的实验探究
(2024秋 馆陶县期末)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固体是晶体,熔点为80℃
B.该固体熔化时间持续了大约15min
C.第20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D.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解答】解:A、该物质在10~25min内一直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故该固体是晶体,熔点为80℃,故A正确;
B、该固体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25min﹣10min=15min,故B正确;
C、第20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正确;
D、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2024秋 泗水县期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冬季节,圣源湖里的水凝固成了厚厚的冰覆盖在湖面上,展现出别样的美景。如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凝固点为﹣2℃
B.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小
C.该物质在B点时的内能大于C点时的内能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试管内冰的质量减小
【解答】解:A、由图象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又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所以是晶体;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凝固点为﹣2℃,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该物质在AB段10min内温度降低了6℃,在CD段10min内温度降低了2℃,故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的小,故B正确;
C、该物质在B、C两点时温度相同,但从B点到C点持续放热,内能减小,故C正确;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因此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凝固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2024秋 玄武区期末)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如图甲,实验过程中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分别作出ABCD和AEFG两个图像如图乙,继续加热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整个过程烧杯中水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内的碎冰熔化过程经历了9min
B.图乙中AEFG图像中的AE段和EC段,试管中的碎冰都处于固态
C.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时,试管中的水在第26分钟会沸腾
D.探究“冰的熔化特点”过程中试管中的碎冰始终能从烧杯中的碎冰吸热
【解答】解:A、先熔化的是烧杯中的冰,试管内的碎冰从第10min开始熔化,熔化过程经历了14min﹣10min=4min,故A错误;
B、图乙中AEFG图像中的AE段处于固态,EC段温度到达熔点,但不吸收热量,冰不能熔化,试管中的碎冰都处于固态,故B正确;
C、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再吸收热量,故不会沸腾,故C错误;
D、EC段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不能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2025 朝阳区二模)糖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冷却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如图所示。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凝华
【解答】解:制作糖画时,先将糖加热熔化成糖浆,这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然后用勺舀起糖浆在石板上绘制图案,糖浆冷却后由液态变成固态,形成栩栩如生的“糖人”,这个过程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25 乌当区模拟)夏天喝冷饮时往往会向盛饮料的杯中加些冰块,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快一些,这主要是因为( )
A.水凝固会吸收热量
B.冰熔化会吸收热量
C.水汽化会吸收热量
D.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
【解答】解:
A、水凝固是放热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当把冰块放入饮料中,冰块熔化过程中,冰块持续吸收饮料的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快。故B符合题意;
C、水汽化吸热通常是指液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这里主要是冰的熔化,不是水汽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水蒸气液化放热与使饮料降温的过程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5 和平区二模)如图,“曾侯乙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铸造工艺是先用蜡制成模具,再用耐火石英砂包住模具,烘烤加热后“蜡熔流出”,制成型腔,再浇铸铜汁成器。下列描述中与“蜡熔流出”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图(a):《天工开物》记载,“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加快湿纸变干
B.图(b):《楚辞》记载,“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为米酒过滤后将冰块置于酒壶内,饮之可驱暑避热
C.图(c):“青藏铁路通天路,穿越高原跨雪山”,青藏铁路使用灌有液态氨的热棒来保证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
D.图(d):“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诗句生动描绘了树枝上如美玉般晶莹的霜花
【解答】解:A、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加快湿纸变干,这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米酒过滤后将冰块置于酒壶内,饮之可驱暑避热,这是熔化现象,故B正确;
C、青藏铁路使用灌有液态氨的热棒来保证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这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诗句生动描绘了树枝上如美玉般晶莹的霜花,这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2025 碑林区校级模拟)在“祝融号”火星车的顶部,有一个集热器的装置,如图所示,里面装有一种叫“正十一烷”的物质。该物质在白天温度高时为液态,夜间温度低时会变为固态,从而维持车内温度稳定。当夜间温度低时该物质会( )
A.凝固放热 B.凝华放热 C.汽化吸热 D.液化放热
【解答】解:该物质白天为液态,当夜间温度逐渐降低时,该物质会放热凝固,变为固态,故A正确。
故选:A。
(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3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一共花了30min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不变
【解答】解:A、该物质是晶体,因为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故A错误;
B、第13分钟时该物质处于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凝固过程是从第10分钟开始第20分钟结束,故总共用时10分钟,故C错误;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0℃)放入正在凝固的该物质(﹣2℃)中,冰水混合物会放热,水会凝固成冰,冰的质量将增加,故D错误。
故选:B。
(2024秋 新城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应石蜡,能反映出石蜡是晶体
B.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甲在第10min时是固态
D.甲和乙一直都在不断吸热
【解答】解:A.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甲对应海波,乙对应石蜡,故A错误;
B.乙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甲在第10min时是液态,故C错误;
D.两种物质整个熔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故D正确。
故选:D。
(2025春 曹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如图所示,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熔化图像和冰的熔化图像相似
B.在6min时,甲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乙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
D.甲物质的凝固点是48℃
【解答】解:ABD.由图像可知,甲物质从第2分钟开始熔化,第8分钟熔化结束,熔化的时间为6min,第6min时,甲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熔点为48℃,凝固点也为48℃,甲物质为固液共存状态,甲为晶体,冰也是晶体,熔化图像和冰的熔化图像相似,故ABD正确;
C.乙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故不能P判断熔化时间,故C错误;
故选:C。
(2024秋 金水区期末)古代铸造金属器物常用失蜡法:先制成蜡模,干燥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然后倒入炽热的金属液,冷却后制成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汽化过程
C.金属液冷却成器物是凝固过程
D.金属液冷却成器物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AB.“炙化其中油蜡”描述的是油蜡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物理学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被称为熔化,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故AB错误;
CD.金属液冷却成器物描述的是铜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在物理学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被称为凝固,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故C正确,故D错误。
故选:C。
(2025 滨海新区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像中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
A.AB段 B.BC段 C.CD段 D.AD段
【解答】解:观察熔化曲线,物体在BC段是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是晶体。
故选:B。
(2025 通州区一模)在探究不同物质熔化特点时,晓彤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8 49 51 52 54 56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A.石蜡是晶体
B.石蜡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
【解答】解: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由表格数据可知,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故A错误。
B、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B错误。
C、海波是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并继续吸热,所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故C错误。
D、由表格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42℃低于海波的熔点,此时海波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状态是固态,故D正确。
故选:D。
(2025 武汉模拟)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采用“水浴法”对试管内物质加热是为了根缩短实验时间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其熔点是80℃
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解答】解: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A错误;
B、“水浴法”加热,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较慢,便于记录熔化时间,故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物质熔化从第10min开始,25min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15min,由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80℃,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故C正确;
D、除图甲中的实验器材,还需要秒表记录时间,不需要天平,故D错误;
故选:C。
(2025春 鄂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乙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4分钟
C.乙物质在210℃时是固态
D.乙物质在从B到C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解答】解:
A、甲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故A错误;
B、乙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4min﹣2min=2min,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乙物质在210℃时可能是固态、液体、固液共存,故C错误;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2025 朝阳区二模)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时,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阳发现海波在第4分钟时开始熔化,经过6分钟熔化结束,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该实验除了温度计,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小阳判断海波开始熔化的依据是: 。
(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解答】解:(1)测量时间需要停表;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实验中判断海波熔化的依据是出现液体;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结论为: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停表;(2)出现液体;(3)海波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025 秦淮区二模)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要完成此实验,除了图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甲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2)ab段斜率比cd段大,原因是 。
(3)de段试管中的水 (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
【解答】解:(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秒表测量时间,故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
(2)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cd段的比热容,因此这两段的斜率是不相同的;
(3)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由图可知,de段试管中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因为二者的温度相同(没有温度差),则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没有沸腾。故答案为:(1)秒表;﹣4;(2)比热容不同;(3)没有。
(2025 邹平市模拟)小刚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该实验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如图丙所示是小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加热到第8min时物质处于 状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
(4)比较图丙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海波AB段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D段的比热容。
(5)小刚把试管中的海波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填写一种方案即可)
【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物质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所以,该实验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3℃。
(3)分析图像可知: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在48℃不变,海波的熔点是48℃。
加热到第8min 时,物质正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在48℃不变。
(4)比较图丙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AB段倾斜程度更大,即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等热量,海波在AB段时温度变化更大,所以,海波AB段的比热容小于CD段的比热容。
(5)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是因为烧杯中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热;要使试管中的水沸腾,必须使试管内外有温度差,使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继续吸热;可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沸点更高的液体(如食用油),试管中的水就可以从烧杯中继续吸热,使试管中的水沸腾。
(2024秋 杜集区校级期中)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轴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① ;② 。
【解答】解:(1)据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可得下图:
(2)据所学晶体熔化的知识,同时联系(1)图可知:
①熔化前的温度不断上升;②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冰的熔点是0℃、试管中的冰大约熔化了3min等答案均可)
故答案为:(1)见上图;
(2)①熔化前的温度不断上升;②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2023秋 忻州期末)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
【解答】解:(1)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3)由图象知,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还没有熔化,因此物质处于固态;
故答案为:(1)较小;(2)晶体;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3)固。
艺术与文化中的 “熔化符号”:从达利到冰淇淋的哲学
达利的 “软钟”:凝固的时间与熔化的现实
萨尔瓦多 达利的名作《记忆的永恒》中,柔软的钟表挂在树枝、铺在桌面,仿佛正在熔化。这一意象源于他对 “时间流动性” 的思考:现实中金属钟表代表精确与凝固,而梦境中的时间如蜡般可塑 —— 熔化的钟表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经典符号。
冰淇淋的 “半固半液哲学”
冰淇淋制作中,搅拌时会引入空气,同时快速冷冻使冰晶保持在 50 微米以下(肉眼不可见),形成 “半凝固” 的乳脂网络。这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状态,既保持形状又能柔滑入口 —— 化学家称其为 “部分凝固的泡沫”,而吃货们只关心:“化得太快记得先舔一口!”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