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11.1法不可违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统编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做合格公民。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重点:如何理解法不可违,什么是违法行为难点: 违法行为的分类总议题:守护生活,法不可违——法律红线为何碰不得?子议题一: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子议题三:红线碰不得!——违法的“痛”与守法的“行”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自学导航(P93-95)1.为什么法不可违?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以及需承担的相应责任?3.违法行为的危害?4.我们应该怎么做?子议题一: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下列漫画中的行为能做吗?子议题一: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校园欺凌未满16周岁骑电动车上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经营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二)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1楼基础第一阶梯已成型预计2022年9月1日之前完成3层结构3楼已经完成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二次结构墙体2楼基础施工进行中预计2022年12月1日之前完成结构封顶4楼-17楼11月完成验收二次结构墙体预计于2022年11月中旬结束,11月底完成主体结构验收18-22楼暂未启动施工因山体边坡高度差问题导致基础结构设计与现场实际施工产生较大差异必须做什么不做什么合法行为不能做什么却做了必须做什么而没有做方向指引违法行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P94①②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子议题一:触碰红线?法律威严何在?——为何“法不可违”?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李某捡到钱包后,占为己有,拒不归还。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民事违法行为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王某聚众扰乱比赛秩序,致使赛场混乱。《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车站、港口……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张某捕获野生动物拿到农贸市场去售卖。《刑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刑事违法行为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A.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B.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2.违法行为的含义A、分类B、共同点C P94-95C.共同点:C1.都具有社会危害性C2.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子议题二:红线长啥样?——何为违法行为?它分几类?代价几何?违法类别 社会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性质相对轻微最严重民事法律规范(民法典)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法刑罚处罚相对轻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归纳表格: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联系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刑事责任包括:有期徒刑、罚金等。(下节课我们会重点讲解)相关链接补充: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小试牛刀1.小王因疫情期间散步谣言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提示:公安机关属于行政机关,拘留属于行政处罚,所以上述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提示:持刀抢劫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该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提示:拘役、罚金属于刑事处罚,所以醉驾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提示:主体是公司与李某(企与民),赔偿属于民事责任,所以属于民事违法行为。2.持刀抢劫他人财物。3.聂某某因醉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拘役并处罚金。4.某公司因擅用李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判断以下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并标记相关信息。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下列能体现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D子议题三:红线碰不得!——违法的“痛”与守法的“行”3探究与分享◎下面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说说下面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危害:损害他人的名誉、扰乱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到他人健康、影响经济发展。法律责任: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然侮辱、诽谤他人的,应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需承担刑事责任。法律责任: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的,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行政法律的承担行政责任 严重污染环境,触犯刑法的,承担刑事责任。情境一: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情境二: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子议题三:红线碰不得!——违法的“痛”与守法的“行”结合视频和你所了解的违法行为,说说违法行为,分别会给行为人自己、家庭、受害者、学校/社会、国家带来哪些具体的危害?行为人自己: 受到法律制裁(赔钱、罚款、拘留、判刑),留下污点/案底(影响升学、就业、信用),内心愧疚/悔恨,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家庭: 承受经济损失(赔偿、罚款),背负精神压力(担忧、羞耻),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受害者: 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精神痛苦、安全感缺失。受害者家庭承受痛苦学校/社会: 破坏校园/社会秩序和风气,增加不安定因素,浪费公共资源(警力、司法资源),损害社会信任。国家: 破坏法律权威和尊严,阻碍法治建设进程,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3.违法行为的危害?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子议题三:红线碰不得!——违法的“痛”与守法的“行”4.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课堂小结4本课课堂小结法不可违法律作用违法行为行为规范 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含义分类一般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犯罪共同点启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随堂练习5D( )1. 下列行为填入图示“?”处,使之推导正确的是( )A.无视法规,强闯红灯B.抄袭作业,沉迷网络C.逃学旷课,夜不归宿D.拦路抢劫,致人重伤2.2025年4月14日,公安部网安局公布西藏公安网安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案件。网民次某为博取流量,利用AI工具对涉“‘3.27’跨桥事故”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杜撰,生成谣言信息在网上发布,公安机关依法对次某行政拘留。次某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C.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议题式教学】11.1法不可违(共27张PPT).pptx 人生没有如果.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