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保温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保温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保温卷


考生注意:
1.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约700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从现在类人猿的祖先分化出来后,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大部分时间都是靠
猎捕野兽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就像19世纪黑脚印第安人仍然在做的那样。只是在过去的11000年中,
有些民族才转向所谓的粮食生产:也就是说,驯化野生动植物,以因此而产生的牲畜和农作物为食。今天,
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吃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或别人为他们生产的粮食。按照当前的变化速度,在今后10年
内,剩下来的少数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将会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解体或逐渐消失,从而结束我们
几百万年来专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生活方式。
不同部族在史前的不同时期学会了粮食生产。有些部族,如澳大利亚土著,却从来没有学会粮食生产。
在那些学会粮食生产的部族中,有些(如古代的中国人)是靠自己独立发展粮食生产的,而另一些(包括
古代埃及人)则是从邻近部族学会粮食生产的。但是,我们将会看到,从间接的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
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讨论粮食生产方面的地理差异是怎样产生的之前,本文将讨论下面的
因果关系,因为粮食生产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带来了所有使皮萨罗俘虏阿塔瓦尔帕和弗雷德·赫希奇的族
人剥夺利瓦伊的族人”的有利条件。
这个因果关系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在野生
的动植物物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或值得猎捕或采集。多数动植物是不能用作我们的食物
的,这有以下的一些原因:它们有的不能消化(如树皮),有的有毒(如黑脉金斑蝶或鬼笔鹅膏一一种
有毒蘑菇),有的营养价值低(如水母),有的吃起来麻烦(如很小的千果),有的采集起来困难(如大多
数昆虫的幼虫),有的猎捕起来危险(如猎捕犀牛)。陆地上大多数生物量(活的生物物质)都是以木头
和叶子的形态存在的,而这些东西大多数我们都不能消化。
通过对我们能够吃的那几种动植物的选择、饲养和种植,它们构成每英亩土地上生物量的90%而不是
0.1%,我们就能从每英亩土地获得更多的来自食物的卡路里。结果,每英亩土地就能养活更多的牧人和农
民一一般要比以狩猎采集为主的人多10倍到100倍。这些没有感情的数字所产生的力量,就是生产粮
食的部落取得对狩猎采集部落的许多军事优势中的第一个优势。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合肥八中 2025 届高三年级保温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C 项,“藏粮于地'就是“尽地力之教””错,“藏粮于地”还包括对地力的保护,
例如完善休耕轮作和培肥利地的相关耕作制度,选项以偏概全。)
2.C(由材料二第 5 段可知,解决黑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是
做到“地力常新壮”的条件。选项因果颠例。)
3.D(“以共同富裕的理念保增收”既指能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又能让农民从中
获得收益。A 项,针对耕地抛荒行为的惩罚措施可以保护耕地,但与保障农民增收关系不大。
B 项,农户复垦流转抛荒耕地种植作物,属于增强粮食安全的举措,但一律种植粮食作物,
禁止种植其他农作物不一定有利于农民增收。C 项,“全面提倡‘光盘行动””强调节约粮
食,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但与农民增收关系不大。D 项,发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推广补助,既属于增强粮食安全的举措,又能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符合“以共同富裕的理
念保增收”的要求。)
4.①文段列举了皮萨罗俘虏阿塔瓦尔帕和弗雷德·赫希奇的族人剥夺利瓦伊的族人两个
例子,并通过对比皮萨罗与阿塔瓦尔帕的军队作战水平,分析分析弗雷德·赫希奇的族人剥
夺利瓦伊的族人所具备的文明优势,从而有力证明了粮食生产在部落和种族竞争中的重要性。
②同时采用两种论证方法,既节省了篇幅,使文章结构紧凑,又让论证更有说服力。(答出
列举的事例得 1 分;答出这两个事例内部的对比关系得 1 分;答出两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论
证效果得 2 分。有其他答案,概括准确、分析得当,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能够生产粮食,关乎不同部落、
种族的历史地位乃至子孙的未来,也关乎中华文明存续。
②粮食是安邦定国的重器,我国以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近五分
之一的人口。粮食生产稳不稳,关乎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③中国的耕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黑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我
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尚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绷紧,不能有
丝毫松动。(第一点侧重历史进程、文明存续角度思考,第二点第三点侧重我国粮食生产的
现状和问题等角度思考。答出一点得 2 分。有其他答案,概括准确、分析得当,言之有理亦
可酌情给分。)
6.A(“将江声与虫声进行了对比”错)
7.D(“虫声”错,这里写的是“江声”)
8.①作者听出了虫子开始告别,感慨人类反而不如虫子对生命敏感;
②分辨不出不同虫声之间的差异,作者觉得人类的耳朵太粗糙了;(或感慨“自己是一
个目不识丁的人”)
③相比于虫声,作者认为人类的表达和沟通是有局限性的;
④作者为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知而感到愧疚;
⑤就像人很难进入虫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也很难准确沟通。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 4 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感悟的概括主要分布在 5-18 段,概括的意思对即可。比如,把从 5-7 段概括为“作者
听出了虫子开始告别,由此感慨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把 8-9 段概括为“虫的生音非
常复杂,由此感慨人类的耳朵太粗糙了”;把第 10 段概括出“人类的情感表达不如虫子的
表达丰富(局限性)”;把 11-12 段概括出“愧疚”;把 14-16 段概括为“感慨人类因为语
言困境造成了很多沟通的困境”等都可给分。梳理,在于分层;概括,在于把握大意。只要
明确题意,可以有个性化理解和概括,不必拘泥于答案。)
9.①“江声”代指文中声音,“屋后”也契合“寻一栋房”住的情境,照应文章内容;
②回扣了标题,而“上升”可象征“成就自己”,既切题又升华了主旨。
③充满画面感和音乐感,意境深远,可以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思和想象。
④引用名言表达想从声音里构筑全新世界的愿望,使表达更有文化内涵。
(第一点侧重于内容;第二点侧重于题意和主旨;第三点侧重于语言效果;第四点侧重
于引用名言的作用。答出一点得 2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不必面面俱到,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给分。只要考生能从相应角度答出相对合理的答案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答案的表述。如果
参考要点意外的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给分,如从“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主题”等角度分析
完全可以给 2 分。)
10.BDF(句意:像桂树、漆树不能逃避被斧头砍伐的命运,是因为它们在死后对人有用
处,在这种情势下,它们不能存活,这与杏树能结果实的情况是不同的。)
11.C(“意思相同”错,“操童子业”中的“童子”的意思是“童生”,明清科举,凡
读书人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12.B(“欧阳修听从了园之守和圃之守的建议”错,欧阳修保留杏树并非听从圃之守的
建议;“杏树正开花结果”也不合原文。)
13.(1)有位客人来拜访我,仆人拖着柴从堂前经过,我就指着柴把我的疑惑告诉了客人。
(采分点:第一个“过”1 分;“因”1 分;“以所疑”状后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这里不曾种植花草,我于是把它挖成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就顺着它原来的地
形。(采分点:“植”1 分;“以为”1 分;“任”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樗树无用且妨碍其他植物生长,杏树有用且需存活才能体现价值;
②小鱼的生存空间足够,大鱼被弃是因其生存空间不够。(答出 1 点给 1 分,2 点 3 分。
)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衙署的东园,长久荒芜,无人治理。我来到这里后,才开始进行开辟。给贫瘠的
土地施肥,给枯萎的植物浇水,开辟出十几块种蔬菜的菜地,又种植了各种花卉、果
树、梧桐树、竹子,总共一百多株。
春天的阳光已经很温暖,草木开始有萌发的迹象。东园的管理人禀告说:“园子
里有棵臭椿树,它的根茎粗壮叶子肥大。根粗壮就会阻塞地脉,消耗土壤的肥力,新
栽种的植物就得不到滋养;叶子大就会遮挡阳光,使新栽种的植物不能顺利生长、茂
盛。而且这棵臭椿弯曲臃肿,疏松不够坚固,这种树不值得种植,应该把它砍了。”
于是就把臭椿砍了当作柴火了。第二天,菜圃的管理人又说:“菜圃的南边有棵杏树,
它的根系所能覆盖的范围大约有六七尺宽,它下面的土地最为肥沃,因为这棵杏树,
(我)种不了蔬菜,应该也砍了当柴火。”我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天,而且已
经开花了,我还等着它结果子呢,难道就不能牺牲几块菜地给杏树吗 ”于是就没有
砍杏树。
不久,我有所感悟并且感叹道:“唉!庄周说过:臭椿和栎树因为无用而能存活
到老,桂树和漆树因为有用而被早早砍伐。现在臭椿确实没有什么用处,然而一下子
就被全部砍伐丢弃了;杏树的质地最为坚硬细密,色泽美丽且有实用价值,反而被保
存下来。难道有用与没有用的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是不一样的?”
一天,有位客人来拜访我,仆人拖着柴从堂前经过,我就指着柴把我的疑惑告诉
了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呀!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即与世无争),
这是庄子推崇的。但是因为无用却妨害有用,它怎么能避免被砍伐的命运呢!那棵杏
树有花有果实,凭借着它自身的价值来护佑它的根,这是幸运的。像桂树、漆树不能
逃避被斧头砍伐的命运,是因为它在死后对人更有用处,这种情势下它们必然不能长
生,(它们的有用之处)与杏树能结果实的有用之处是不同的。至于这臭椿树,它臃
肿没有用处,又因粗壮高大而妨害其他植物,它被砍伐,确实是应该的,这与庄子所
谓那种有才者死、无才者生的说法又是不同的。总之,各种事物的幸与不幸,要看它
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
材料二:
房檐下的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四五丈,正对着非非堂,此处修竹环绕林荫遮蔽。
这里不曾种植花草,我于是把它挖成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就顺着它原来的地形
;不砌池壁,也不堆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态。我用锹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
它灌满。池水清澈深广,波光晶莹明亮,微风一吹便泛起波纹,风一停便水平如镜,
星与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躺在池边休息,水中的影像纤毫毕现;绕着水池
散步,仿佛徜徉在浩荡的江湖之间。这足以让我抒发心中的忧愁烦闷,排解我孤寂无
聊的心情。
于是我去请渔人撒网捕鱼,从他那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
书童认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鱼放养在内,而丢弃大鱼。我感到很奇
怪就问他,他就把这个原因告诉了我。哎呀可叹啊!这个书童怎么如此糊涂而无知!我
看到大鱼干枯地躺在池塘边,不能回到该在的地方,而那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水池
里嬉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了这篇《养鱼记》。
【文章说明】
(一)欧阳修深受庄子的影响,他的许多文章都有融《庄子》于其中的痕迹,但
他却能不囿于庄子思想的束缚,这篇寓言性的哲理文章《伐树记》,便是通过园丁要
求伐树一事,对庄子“材者死,不材者生”的看法提出了疑问,驳正了庄子以“无用”
来保全自身的虚无逃世、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伐树记》一文作于宋天圣九年,欧
阳修时年二十有四。天圣八年正月,欧阳修“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
推官。”(《宋史·欧阳修传》)其时,正是他初入仕途,雄心勃勃准备有所作为的
时候。《伐树记》认为凡物的各种遭遇,幸与不幸的命运,均因环境、时势来决定,
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都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人人如树。
如樗树、栎树也好,如桂树、漆树乃至杏树也罢,有大地的存在,就有树生存的地方。
有用之材不一定比无用之材幸运。纵然如此,怨天尤人也奈何不得。无用之材如若长
于无用之处,尚可尽享天年,但若妨害了有用之材,就应砍伐,否则就不是无用而是
有害了。有用之材的生死亦是如此,杏树得生,是因为它有花可赏,有果可食,于人
有益。而桂漆也不能逃避斤斧,因它们“有利之者在死”。
简言之,庄子所处的时代混乱不堪,他是在以“无为”躲避“早夭”的命运,但
欧阳修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大有可为,“生与死”在乎情势,一个人要做“有用之才”,
既然有价值就应该积极作为,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有为”而不能“有害”,这反映
了作者初入仕途,准备积极参与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
文章用问答形式,层层递进,条疏理通,反映作者对“才与不材”,“幸与不幸”
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和思辨过程,也使文章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感染力。
(二)《养鱼记》大约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年),是年欧阳修二十六岁,
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用,
欧阳修便是其中一员。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此文道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文章分为两段,第一段记自己挖池“以舒忧隘而娱穷独”的事,以细致的笔触描
绘了做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第二段开始
提及养鱼之事。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养鱼,而是极为轻描淡写地以两句话便述完此
事。转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个可怕的现实:“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
弃其大者。”以简练的话语点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堪称一篇简练精彩的短
文,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影射了当世
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却“嚣嚣于廊庙”的现象。
15.D (“表达了对……金钱一去不复返的叹惋”错误,颈联说的是诗人久居京城期间不
仅消耗了自己的年华,而且耗费了许多金钱,但诗人并没有表达出对金钱不复返的叹惋。)
16.“同写久客”:两位诗人处境相同,都是长期羁旅长安(或答诗人身份也可),因
此情感相似,都表达了羁旅弥久的客愁,并以故乡风物为寄托,流露出深切的归乡之志,如
刘诗尾联的“故山春事动,深恐废耕耘”,周词的“梦入芙蓉浦”。
“有所不同”:①情感不同:周词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而刘诗情感更复杂:除思乡外,
更融入了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与孤高傲世的决绝,展现士人面对现实困境的坚守;
②写法不同:刘诗全诗以直抒胸臆为主,周词主要由眼前风荷联想到故乡的荷塘,以虚
实结合(从对面落笔)的手法,含蓄地寄托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③语言风格不同:刘诗语言更显沉郁悲慨;而周词哀而不伤,婉约绵长。
评分参考:相同点 2 分(故园之思+分析),不同点 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简练。
【解析】 白话诗歌:我长久客居在京城,感觉人情淡薄如同浮云。我宁愿写下断绝交往
的言论,也不想写送走穷困、阿谀权贵的文章。白发长有千丈,花光百斤黄金。故乡春耕之
事将要开始,我担心自己会荒废耕种之事。诗歌鉴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京城长期客居的
感受。首联“久客”二字便奠定了淡淡的忧郁基调,照应诗题,接着用“人情薄似云”深刻
表达了对人世间薄凉人情的观察与感慨。领联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面对世态炎凉
,他宁愿选择断绝交往,也不愿意去写那些能够送走穷困的阿谀话语。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
自尊与自强,体现出诗人的高洁品格。颈联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岁月流逝与物质耗费之慨。
“白发长”象征年华老去,“黄金尽”则代表物质耗尽。在京城多年,耗费了年华和金钱,
也该回到故乡。尾联两句自然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农时耕耘的关注,流露出归乡之
志。此诗通过对人情、物欲和故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久居异乡的复杂情感。
17.(1)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
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示例:A 处:而且要竖起两只耳朵来听的 /还要用耳朵听
B 处:只有晴雯可以与之相比/和晴雯的很不相同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A.前文提到“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
声’的感觉”,又说“《红楼梦》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心想”,根据这种递进的逻辑关系以
及“如闻其声”所暗示的听觉感受,可知应补写与“听”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前文对《红楼
梦》声音效果的描述,“如闻其声”“尽闻其声”“耳边一片吱喳喳哗,掩卷后余音在耳,
拂之不去”,可以推断出应表达出《红楼梦》还需要用耳朵去“听”的意思,所以可补写“而
且要用耳朵听”。B.后文将王熙凤的快语和晴雯的快语进行对比,“王熙凤的快语后面则往
往另有目的:或逗笑承欢讨好,或显示决断才干与追求高效率,或充满威胁和要求绝对服从
等”,而“但晴雯的快语只是任性、尖刻、大胆”,说明此处应该填写与晴雯快语特点不同
的王熙凤快语的特点描述,可补写“和晴雯的很不相同”。)
19.B(“有晴”是属于谐音双关。文中“三手”的造词方式是在“一手”这个词的基
础上,通过把“一”变成“三”来构成一个新的词语,是以仿词方式造词。A 的“九分”是
在“十分”的基础上,把“十”变成“九”来构成的新词语。B 的“有晴”一语双关,“有
晴”一词在诗中既指自然的晴朗天气,又暗喻男女之间的感情。C 的“科盲”是在“文盲”
这个词的基础上,把“文”变成“科”(表示“科学技术”)来构成的新词语。D 的“开大
差”是在“开小差”的基础上,将“小”换成“大”来构成的新词语。)
20.示例:①生活化,“老刘”“老母猪”等来自生活口语,而非造作的文词;②性格
化,以“牛”“猪”设喻,符合村妇身份;③有深意,以“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等
夸张言语逗乐,幽默的背后暗含刘姥姥讨好贾母等人的心思。(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①“铜浇铁铸”描写北坡岩石像铜水铁水浇铸而成;②写出岩石连成一体,
像铜铁一般的质地、光泽,凸显天山北坡巍然矗立的特征;③既形象精当,又浓缩精炼。(第
①点 1 分,第②③点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1)“亦”改为“抑” (2)“珢”改为“垠” (3)“延”改为“沿”
(每找对一个错别字并正确修改得 1 分。)
23.
写作指导
1. 抓关键词:材料核心关键词为“AI 技术”“活法定义世界算法”“真实汇成世界真
相”“内心的火、眼中的光”。需明确 AI 技术快速发展是时代背景,而人类应凭借独特活
法、真实自我在科技浪潮中坚守价值、创造意义。
2. 确定立意方向:
坚守人类主体性:在 AI 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强调人类不可替代的主观能动性,如创
造力、情感力、价值观等,人类应通过自身的独特选择与行动,定义科技发展方向与社会价
值标准。
保持真实与自我:AI 可模拟大量信息,但无法复制人类真实的情感、经历与思考。呼
吁在 AI 浪潮中保持自我本真,用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对抗虚拟与程式化,汇聚成世界真
实的模样。
用信念与热情引领发展:“内心的火、眼中的光”象征人类的理想、热情与信念,强调
在 AI 时代,这些精神力量能指引人类合理利用技术,避免陷入技术的盲目依赖,实现人与
科技的和谐发展 。 示范标题
1) 《心火不灭,自破 AI 迷局》
2) 《在算法世界里,书写人的答案》
3) 《以真我的笔,绘时代的卷》
4) 《AI 浪潮汹涌,我心自有灯塔》
5) 《用生命温度,焐热科技冷光》
6) 《以心光为引,破 AI 时代迷雾》
7) 《用真实自我,校准 AI 时代算法》
8) 《于 AI 浪潮,燃内心之火》
9) 《以活法为笔,绘 AI 时代新篇》
10) 《持内心之光,行 AI 发展之路》
保持真我,迎接未来
当今 AI 技术,从 ChatGPT 到 Deepseek 狂飙突进,日新月异,人类似乎站在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十字路口。面对这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或许会感到迷茫与不安。然而,正如《南
方周末》在新年献词中所言: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将你的真实汇成世界的真相,真
正点明黑夜的并不只有太阳,还有内心的火,眼中的光。在 AI 的洪流中,只有保持真我,
才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
保持独特活法,彰显人性魅力,是应对 AI 挑战的首要之务。在 AI 的高效与精准面前,
人类的价值何在?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独特的活法中。正如乔布斯所言:“你的时间有限,
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在 AI 时代,字节跳动创始人并没有盲目追随,而是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以独特的思想行动创造出了抖音等风靡全球的产品,展现出了他的独特
活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应被数据和算法束缚,而应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遵循
内心,以独特的活法面对 AI 的挑战。
坚守内心真实,维护人性初心,是把握 AI 机遇的关键所在。现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许
多由 AI 制作的图片,视频等,虽然这些可以博人眼球,但也失去了创作的初心,隐藏了人
性的真实。如果医生完全听信于医疗 AI 技术的诊断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那么他就失去了
自己救死扶伤的初心;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教育 AI 技术来传授知识,那么他就失去了自己
教书育人的初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更加专注于提升自我,
坚守内心的真实,保持内心的纯净,牢记初心,不让自己的思想成为 AI 的“跑马场”,这
样才能更好地把握 AI 带来的机遇。
点燃心中光芒,传递人性温暖,是引领 AI 未来的不竭动力。无论是疫情期间,无数志
愿者利用 AI 技术高效组织救援,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智能设备传递爱心与帮助,他
们都以内心无私的关爱与奉献照耀着社会,点亮黑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燃起内心
的火,点亮眼中的光,以心中的希望为动力,更加深入地发掘 AI 对人类有益的地方,让这
份光芒更广泛的照亮世界。
在 AI 时代,保持独特活法,坚守内心真实,点燃心中光芒,不仅是对真正自我的深度
挖掘,更是对未来希望的憧憬。让我们在 AI 时代中保持真我,不被洪流所裹挟,共同迎接
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