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课件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24 带上她的眼睛
作用:提示文章主要情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新课导入
你读过科幻小说吗?
阿西莫夫《基地》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刘慈欣《三体》
了解作者,积累“闲暇”“心有灵犀”“天涯海角”等常考词语。
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重点、难点)
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
学习目标
刘慈欣,生于1963年,科幻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体》《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朝闻道》《乡村教师》等。
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20世纪末,人类已经逐渐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但对于地球内部,人们还是知之甚少,于是,作者在科学的基础上融入合理的想象,写成了本文,以激励人们探索未知的领域。
背景链接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幻想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有“软”和“硬”之分。硬科幻更具科学依据,软科幻则回避小说中的科技原理,更具人文关怀。刘慈欣的小说,可谓兼两者之长,作品中既有依据科学原理的大胆猜想和假设,又有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
点缀( ) 漫步 迟钝( )
蒙眬( ) 闲暇( ) 凸现( )
拍摄 蔚蓝( ) 合拢( )
吟唱( ) 心有灵犀( ) 天涯海角
孤零零 不期而至
读读写写
zhuì
dùn
ménɡ lónɡ
xiá

wèi

lǒnɡ
yín
字词清单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覆盖  高频( ) 压抑   铁镍( )
pín
niè
词语集注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指彼此心意相通,文中指“我”心里似有感应。
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也有“装点门面;应景;凑数”的意思。
注意区别“如期而至”。
点缀
不期而至
蒙眬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
蒙眬:跟眼睛有关,用来形容快要睡着或刚醒时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朦胧:既可以指“月光不明”,也可以指某事物“不清楚,模糊”。
1.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2.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分别从“我”和“她”(小姑娘)两个视角去梳理小说情节。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4.第8段使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眼睛”有何作用?
5.第12段中“‘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
故事开端。写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6—24):
故事发展。写“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来到她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25—45):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发现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46、47):
尾声。写“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整体感知
课文精讲
2.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分别从“我”和“她”(小姑娘)两个视角去梳理小说情节。
学习任务单
“我”的视角 “她”的视角
开始 主任让“我”带一双眼睛去度假。
发展 飞船误入地核区域,失去动力,深陷地心,仅靠中微子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了一年联系。
“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去过的地方。
她是“落日六号”飞船的领航员,到地心科考。
小说讲述了“我”带上一位因“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她的眼睛去旅行,带领她最后一次欣赏地表风光,而她则永远留在了地心的故事。
高潮 她在“我”的带领下,重游草原。最后表示会乐观地投入地心科研,等待飞船对接。
结局 “我”挂念她,带着伤感和咏叹。
(续表)
“我”发现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通信设备能量耗尽,她与地面彻底失去联系,在地心度过余生。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我”的经历见闻(所见、所闻、所感)。
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4.第8段使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眼睛”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眼睛”的由来和作用,既解开了读者的疑惑,也使文章的结构更为完整;②表明“我”认为“小姑娘”在太空中工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后面揭开真相埋下伏笔,给读者一种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5.第12段中“‘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将两种感觉互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小姑娘对花香诗意的感觉,体现了小姑娘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通感
闻到
嗅觉
小夜曲
听觉
6.小姑娘的表现是不是有些奇怪?
是。小姑娘对花香诗意的反应,对溪水敏锐的感觉,对风细腻的感受,表现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让人感到奇怪。
7.如何理解第25段中这句话?
比喻
表现了小姑娘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视打动了“我”,“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暗示小姑娘的行为给“我”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
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
遇到小姑娘之前
“我”的生活是“灰色”的,精神世界是孤独寂寞的“沙漠”。
那次旅行后
小姑娘已对“我”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我”开始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好,发现平常事物之美。
课文精讲
1.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文中也在多处埋下伏笔,请结合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体会其作用。
2.第36段介绍“落日六号”的遇险情况有什么作用?
3.第32—43段属于何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从第45段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1.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文中也在多处埋下伏笔,请结合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体会其作用。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悬念四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为什么“她”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的决定这么艰难?
为什么“她”对花草、溪水、微风等平常的事物激动不已?
为什么“她”这么渴望看月亮和日出?
伏笔
照应
(第2段)“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第4段)“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我不由笑出声来。”
(第15段)“热,热得像……地狱。”
(第24段)“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第26段)“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第38段)“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第42段)“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设置悬念的作用:
①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②能使情节跌宕起伏;
③能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与丰富的情感活动,并在揭晓时刻,凸显人物性格。
设置伏笔的作用:
①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②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当谜团揭开后,让读者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状元贴士
悬念:也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暂不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事或物预做某种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交代含蓄,有助于达到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和伏笔
2.第36段介绍“落日六号”的遇险情况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揭示了前文的悬念,小姑娘的种种奇异举动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使文章结构完整。
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所有的科学实验都存在风险,许多科学家和宇航员为之献出了生命。
地球构造图
状元贴士
3.第32—43段属于何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
交代了“落日六号”的失事过程以及小姑娘的处境,解开所有的疑惑和悬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
4. 从第45段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这段话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姑娘勇敢、善良、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和不怕牺牲、坚持进行科学考察的精神品质。
如何理解小说中的“我”和小姑娘这两个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我”和“她”(小姑娘)。
“我”是小说的叙事者,也是小说中“行动着”的人,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我”的性格既有开朗热情的一面,也有灰色伤感的另一面,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使“我”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小姑娘作为地航飞船的领航员,身处险境而不惊恐、不慌乱。她不告诉“我”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倾诉自己的郁闷,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坚守岗位,不仅表现出勇敢、乐观、坚韧的品质,更带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思维导图
科幻特点
科学+幻想
明线
“我”的见闻
暗线
“她”的遭遇
“我”准备去旅行
“她”想去起航前的草原
“我”的草原之旅
“她”对草原的景物很兴奋
“我”发现了“她”的身份
“她”被困地心,无法返回
“我”怀念“她”
“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表明“她”会努力活着与工作
这篇科幻小说叙述了“我”带着一个因事故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地航飞船领航员小姑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旅行的故事,赞美了小姑娘不怕牺牲、坚持进行科研工作的敬业精神,凸显了人性的光辉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
主旨归纳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文中,“我”带上“眼睛”漫步草原领略到自然之美,小姑娘身处绝境而坚守岗位表现出精神之美,作者在科学基础上展开了想象之美。这些美,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