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21.7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完成6、7题。6.腐殖质层中的有机质来自 ( )A.成土母质 B.母岩层 C.生物 D.淀积层7.森林土壤一般分布在 ( )A.湿润、半湿润地区 B.半湿润、半干旱地区C.干旱、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8.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 ( )A.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可见茎花、板根B.终年常绿,花期一般在春末夏初,秋季进入果期C.耐寒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D.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CAA2022.7右图为某地景观照片。据此完成第1题。1.该景观为( )A.热带草原景观 B.温带荒漠景观C.常绿阔叶林景观 D.落叶阔叶林景观位于福建和江西两省之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2021年被评为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下图为该国家公园不同区域2000-2018年植被覆盖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3、14题。13.该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率( )A.持续上升,生态修复区上升最快B.波动变化,传统利用区变化最小C.总体较高,核心保护区数值最高D.变化较小,三个区域均平稳上升14.采集到核心保护区内的亚热带森林土壤标本,其剖面各土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A.母质层颜色为黑色 B.淀积层质地较疏松C.枯枝落叶层为表层 D.淋溶层有机质丰富ACC2023.7甲烷是温室气体之一,其增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自然界中的甲烷是有机质厌氧分解产生的,有机质越多、土壤含水量越大,越有利于甲烷产生。下图为两种水位沼泽地不同深度甲烷的产生速率图。18.沼泽地的有机质主要位于地表以下( )A.0—20厘米 B.20—40厘米C.40—60厘米 D.60—80厘米26(2)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剖面特征的对应关系,请用直线连接。(6分)A2024.7浙江省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已有1600年的杨梅栽培史,现存千年以上古杨梅树 28 株。下图为当地某古杨梅林照片。15.杨梅树反映出的乔木特征是( )A.季相变化明显 B.常见茎花现象C.枝叶常绿繁茂 D.树基有板状根25(3)样地植被类型为 植被种类较少,群落结构 。C草甸(或草原)简单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 群落的总称。2.植被分类植物草甸(meadow)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多年生,对水分和热量要求更高,非地带性植被,面积小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一年生,地带性植被,面积大一、植被与环境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2)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丰沛(3)特点①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垂直结构复杂)②全年呈现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③板状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本植物,绞杀植物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一、植被与环境森林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亚热带湿润区(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3)特点①森林常绿,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②阔叶(大)、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果期集中在秋季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一、植被与环境森林3.温带落叶阔叶林(1)分布: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气候区(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温暖,冬季寒冷/温和(3)特点①冬枯夏荣,有明显季相变化②有垂直结构③叶片大、薄,会变黄落叶,树干有很厚的树皮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一、植被与环境森林4.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1)分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气候特点:年均温度较低,夏季温凉短促,冬季严寒漫长(3)特点①群落结构简单,常由单一树种组成②叶片细、硬(针状)、多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一、植被与环境森林5.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分布:地中海气候区(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特点①除乔木组成的森林外,植被不高大②叶片硬革质,叶片不大,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一、植被与环境草原①热带草原:以 草本植物为主,零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②温带草原:多年生 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旱生草本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一、植被与环境荒漠温带荒漠,热带荒漠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腾;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长有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数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干旱地区一、植被与环境大尺度: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 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气候一、植被与环境在中尺度上,受 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对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地形山西兴县地处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境内丘陵棋布,沟壑纵横。下图为该县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县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9.造成谷底与山坡植被状况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10.该区域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是( )①大量吸取地下水②涵蓄水源能力降低③林地退化较严重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CD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一)概念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质(元素组成和质地)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 ,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 ,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③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 。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细粗养分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二)成土因素2.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风化作用影响土壤质地和厚度)气候条件影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有机质多少降水通过淋溶作用影响土壤3.生物——最活跃因素生物分泌物加快岩石风化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富集养分元素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二)成土因素4.地形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二)成土因素5.时间6.人类活动(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溃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三)常见土壤1.红壤气候条件:年降水量≥1000mm,年均温16-22℃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颜色与母质有关质地黏重、土壤易板结淋溶作用导致铁铝富集,土壤呈现酸性,土壤有机质流失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少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三)常见土壤2.棕壤气候条件: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性或微酸性质地黏重淋溶作用二、土壤的形成与土壤剖面(三)常见土壤3.黑土气候条件:温带半湿润型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少雪。年平均温度-0.5~5℃,有季节性冻层分布:东北平原植被类型:草原、草甸植物质地黏重腐殖质层厚,土壤肥力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