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木叶飘飞处,诗意兴起时——《说“木叶”》你能凭直觉从图中区分出“树叶”“木叶”“落叶”“落木”吗?落叶树叶木叶落木有一个人,他爱“木叶”,爱“落木”;他爱秋天,爱自然万物。木叶飘飞处,诗意兴起时。他游走于一个意象和一个意象之间,游走于“木叶”和“落木”之间,游走于江河大海千山万水间。作者简介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其父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沈从文称林庚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文体知识“说”是一种文体。“说”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比较灵活。本文属文学论文,文学的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即要实事求是,要客观,要具有科学精神。2.创新性。即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在各个领域有创见性都是非常宝贵的。3.专业性。即写作有针对性,而且要用专业术语来写。一、木叶飘飞处1.如果我把标题改成《说木叶》,请思考与原标题有何不同?《说木叶》意味着对“木叶”这一概念或主题的阐述和讨论,这里的“木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没有特别强调引号内的特殊含义。《说“木叶”》则通过使用引号将“木叶”括起来,这通常表示对某个特定词汇、短语或文学作品中特定用词的分析和解释。这种用法暗示了对“木叶”在文学、文化或语言学层面的深入探讨,特别是当“木叶”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美学价值时。2.请速读全文,试着勾画每一段的关键句和关键词,梳理出本文的思路。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简言之就是删去例子!划记观点!整理脉络!全文思路1-3段:发现问题“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4—6段:分析问题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7段:总结全文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3.本文频繁使用问句,请跳读课文,找出所有问句并读一读,思考这些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这里,其实还隐含着一个没有问出来的问句:难道是因为文字洗练的缘故吗 )④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⑦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不断提问,就是打开思维、整理思维的过程。因为关联了很多现象,于是有了矛盾、比较猜想,所以产生了各种问题。这样不断变换的问法,其实就是问题逐渐变得清晰的过程,这使问题不断得到聚焦,甚至揭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向和路径。4.从关键词句来看,你认为林庚说“木叶”,说了哪些内容?说“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说“树叶”“落叶”没有产生过好诗。说“木”本身包含落叶的感觉在里面。还说了“木”有微黄和干燥的感觉。还说了“木叶”带来了清秋的感觉。5.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说“木叶”,而在说什么呢?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只是为了说明这种暗示性的一个典型例子。6.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请同学们试着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区别。概念 季节 颜色 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树叶春夏绿色繁茂湿润、饱满绵密树叶清秋微黄干燥疏朗落叶春夏之交/秋绿/黄色繁润/干燥落叶深秋黄褐色疏朗空阔7.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请试着分析“木(叶)”与“树(叶)”的区别。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木(叶)树(叶)秋风叶落春夏之交脱尽叶子枝叶繁茂枯黄、微黄褐绿(树)、绿(叶)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荫满地生机活力8.归纳:“木叶”在形象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9.牛刀小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为树叶,那么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落叶”?请结合文中观点进行分析。(1)暗示性:“木”自带枯黄、干燥的萧瑟感(如《九歌》“木叶”),比“叶”更显秋意苍凉,强化“无边”的凋零意境。(2)风格:“落木”展现整树凋零的宏大画面,与“长江”形成天地呼应;“木”的粗糙感与江水的汹涌形成张力,突显沉郁诗风。(3)文化:化用屈原“木叶”典故,简化为“落木”,突显创造力,赋予个体以历史厚重感。二、诗意兴起时1.为了说“木叶”,作者引用了21处诗文,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加以赏析,体会所举诗句的意蕴。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②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③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⑤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⑥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⑦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⑧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⑨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 其七》⑩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2.本文大量援引古诗词,对于作者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增强说服力和文章可信度;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富有诗情画意。3.再读课文,请具体分析文中援引古诗词的作用。第一段中的4处引用:①②③④句第二段中的9处引用:⑤⑥⑦⑧⑨⑩ 句第四段中的4处引用: 句第五段中的1处引用: 句第六段中的3处引用: 句引出话题,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例证,指出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例证,说明“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例证,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例证,指出“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从全文看,援引诗句增添了文气课后作业以下作业二选一。1.白日、朝阳、夕阳、残阳、斜阳这些常见的词语,在概念上都指“太阳”,为什么诗歌语言中却少见“太阳”呢?请结合相关诗句阐述你的理由。2.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