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广西南宁市三中高三二模(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动漫娱乐产业佳作频出,《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等作品火爆出圈,在国内外收获高人气与票房佳绩,掀起全球“中国风”热潮。
为何中国动漫娱乐产业接连缔造市场“神话”?
这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深层动能,是改革推动的文化生产力的持续解放,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水到渠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具体体现。
①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炼成中国动画的“乾坤圈”。(B中国动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动画曾享誉国际。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在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创作与生产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视野被外国动画占据:“狮子王”“蜘蛛侠”“机器猫”……当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中国元素被迪士尼、梦工厂制作成动画绽放于全球银幕,人们羡慕,人们沉思:中国动画,何去何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影人才的积累,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动画,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让中国动画找回了信心。至此,中国动画探索出吸引观众的创作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对接当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不仅传承,更要创新表达。从撷取元素意象到提炼精神内涵,再到形成情感共鸣,中国动画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进步,在发展中崛起。
②A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驱动动漫文娱发展的“风火轮”。(B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推动了动漫文娱产业的发展。)
有好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技术不能让一部坏电影变成好电影,但能让好电影变成伟大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技术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效:捕妖队在巨树上列阵,一帧画面装了两亿多个人物,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场景;在敦煌壁画、青绿山水间无缝切换镜头,重构了动画的蒙太奇语言;敖丙的每片龙鳞都能自主调整折射率,应用了程序化生成算法……
“哪吒”的成功,是中国动画技术的突围,其背后是中国智造的托举。
《哪吒之魔童闹海》拍摄之初,找过国外特效团队,但交出的样片不理想。片方只得转向本土,最终调动138家中国公司,4000多名中国动画人参与。这是中国动画和特效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人才和技术力量的集结。
实现创新的,不只是技术研发,以动画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流程也日益成熟、严谨。
③A动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线,衍生品成了抢手货,织就新动能的“混天绫”。(B动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线,相关衍生品备受青睐,聚合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火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还赋能了整个文化产业,联动衍生品、文旅、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活力。
近年来,动画已深度融入生活,《长安三万里》带动西安研学游,《黑神话:悟空》带火陕北说书,“”IP打造出主题乐园,文化产业IP生态链不断完善,建立健康的产业链,能支撑创作者精益求精,催生更多精品。
从银幕到现实,从虚拟到实体,中国动画已成为撬动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动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起更完整的文化生态体系,让文化自信在产业繁荣中扎根生长。
《哪吒之魔童闹海》,5年;《黑神话:悟空》,7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8年……这些作品都有漫长的制作周期,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激发出创作者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促成了更多的精品问世。
动画形象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跨文化传播实现全球叙事的绝佳载体,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同频共振。中国哪吒的故事正在引发全球共鸣。
(摘编自李蕾、牛梦笛《中国动画何以创造了世界第一》)
材料二:
鲁健(央视主持人):你好,饺子老师!
饺子(《哪吒2》导演):你好。
鲁健:《哪吒》好久不见。太震撼了!这从另外一个赛道把中国的动画电影拉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饺子:我们有好多地方做的还不足,还是要更专心地做好自己的事儿。
鲁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等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以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可能会快一点,但是没有想到又是一个五年。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你们对自己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
饺子:观众这么期待《哪吒2》,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尽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鲁健:从这个角度讲,后边的《哪吒3》也值得更多期待呀!
饺子:我跟团队一直在说,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不要给自己留任何突破的可能性。你跨过这座高山,下一部再去挑战自己新的极限!
鲁健:过去这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可以用“雨后春笋般(出现)”形容,一批年轻的动画导演,一批处女作,怎么一下子就集中在这十年,出现这种集体爆发?
饺子:中国经济发展在这十几年突飞猛进,有这环境,动画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算是遇上一个好时代,才有这样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最终还能够得到回报。
鲁健:现在我们虽然有这么好的票房,作品又深受观众喜爱,但是好像我们在电影工业体系和流程方面和国际团队还是有差距的,是吗?
饺子:是的。像这一次,我们本来寄希望于一些国际制作团队,帮我们完成一些比较重点的镜头。但外包出去之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哪怕是一些顶级的视效制作团队,但因为是中国项目,难免会对我们带有傲慢和偏见,而且中国的文化产品让西方团队做,因为文化差异,他们理解上也有难度,所以外包的很多镜头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收回来,交给国内的团队用心去打磨、去兜底,最后才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由此也发现以往我们仰望的那些大山,其实慢慢地一步一步“死磕”也能走出来的。所有难做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就慢慢“死磕”吧!
(摘编自《鲁健访谈》之《对话饺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出圈既是中国动漫娱乐产业兴盛发展的一个表征,又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崛起的体现。
B.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的进步,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动画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C.《哪吒》曾把一些镜头外包给国际制作团队,由于各种原因制作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交给国内的团队去打磨兜底。
D.虽然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和流程与国际团队还有差距,但中国动画技术的突围,始终离不开动画人心无旁骛、一步一步的“死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动画发展经历的波折起伏的过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同步的,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B.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第一处统领全文,引出对中国动漫娱乐产业接连缔造市场“神话”原因的探讨;第二处承上启下,启发读者思考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
C.两则材料都提到国外特效团队制作效果不理想的例子,验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过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
D.两则材料都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动画发展的影响,材料一从宏观角度来谈,材料二从创作者个人体验来谈,结合来看很具说服力。
3.下列各项中,不能辅助诠释材料一中国动画创造世界第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文化自信涵育了创作者,也涵育了观众。人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化基因,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的动画爆款都既传统又现代,契合观众心理及其背后的市场需求。”
B.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说:“动画是体现前沿科技应用的行业。动画叙事靠技术呈现,有了技术爆发力,好故事能让观众获得更强大的视听震撼。”
C.美国休斯敦的观众伊桑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后赞不绝口:“好久没这么激动了。电影让我联想到父母无私的爱,也仿佛看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
D.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柳所长表示:“一批高质量动漫品牌与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状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在成为推动动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4.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角度,为材料二主持人和嘉宾访谈设计一组问答。
5.材料一中标序号①②③的句子本可以有A、B两种表达形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用A组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花影难扫
迟子建
在故乡的春夏,要问什么店铺的生意最清冷,无疑是花店了。因为这时节大自然开着豪气十足的花店,谁能与它争芳菲呢?花儿开在林间,开在原野,开在山崖,开在水边,当然,这样的花儿都是野花,达子香,白头翁,蒲公英,百合,芍药,铃兰,鸢尾,绣线菊等,它们仿佛彩虹的儿女,红红白白,紫紫黄黄的,绚丽极了。
这时节的居民区也是花团锦簇,农人们栽种在花圃的虞美人,大丽花,步步高,牵牛花,金盏菊等,呼应着菜圃中的土豆花,豆角花,茄子花和倭瓜花。野花和花圃中的花儿,专为悦人眼目的,不肩负给人提供食物的使命,大抵是只开花不问结果,不计前程,恣意盛开。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命系人类的餐桌,花开得就规矩,适度,收敛,除了倭瓜花开大朵,其余的细细碎碎的,它们得留着精气神儿结果呀。
菜圃中每朵花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果实。西红柿能否饱满红润,决定了它与鸡蛋为伍时,能不能在金黄和雪白之间,为它注入最炫目的落霞;茄子是否硕大,决定了它与鲶鱼相遇时,能吸纳多少鲶鱼肌理的鲜香;豆角是否厚实,决定了它出锅时是否跟入锅时一样的出息,不让主人的碗盘亏空;土豆是否圆滚滚,决定了它们在被蒸煮的过程中,能否像孩子一样绽开笑脸;辣椒是否挺实鲜辣,决定了它能为姑娘们省下多少口红。
花圃和山间的花儿还开着呢,菜圃的花儿早就谢了,结了果子。待到秋天,人们收获了果实,霜也来了。霜是花朵的敌人,它们一来,花季就结束了。被霜打过的花儿,在阳光中耷拉着脑袋,憔悴不堪,满脸是泪。它们哭也是没用的,想要绰约的风姿,想要蜜蜂与蝴蝶同欢的快乐,只有等待春回大地了。此时它们也许会羡慕菜圃那些不起眼的花儿,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谁家的地窖不储藏着土豆和萝卜呢?
冬天的花朵是什么呢?是雪花和霜花,可这样的花儿太素白了,又太脆弱了,说化就化,于是喜欢鲜亮颜色的女孩子们,不想让漫漫长冬为这样的花儿所统帅,她们在深秋糊窗缝时,就在两层窗中间的隔层里,造了一个花园。
那是独一无二的梅园。
极北的房屋,为了抵御寒流,玻璃窗都是双层的。这双层窗,一拃间距。深秋时节,人们在用毛边纸或是废报纸糊窗缝时,会在二层窗间,放上二三十公分厚的保暖的锯末子,然后插几枝用蜡油捏成的梅花。
那时北方偏僻的山村大都没通电,蜡烛是我们的光明神。蜡烛通常红白两色,从供销社买来。蜡烛将要燃尽时,烛芯气数已尽,侧歪了身子,人们只得吹灭蜡烛,留下烛头。女孩子们最喜欢那一块块润泽的蜡烛头了,尤其是红色的。我们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到了糊窗缝时,将收集到的蜡烛头,放到一个空的铁皮盒里,坐到火炉上融化了,一手擎着选好的形态妖娆的干树枝,一手在滚烫的烛油和凉水之间飞转,让干树枝瞬间成了干枝梅。
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大拇指和二拇指要紧密团结,先是共同探入滚烫的烛油(有点赴汤蹈火的意味),然后赶紧撤兵,再探入事先备好的一碗凉水中,让沾在指尖的那层烛油,瞬间冷却而不失黏性,再飞速移兵至干树枝,随你选什么位置,以枝条为主心骨,大拇指二拇指对着它一捏,奇迹出现了,花瓣似的烛油从指尖脱落,一朵粉红娇嫩的梅花,灿灿绽放了!一朵,两朵,三朵,七八朵,数十朵,干树枝瞬间春色贯通,梅花点点了!因为女孩手指粗细有别,再加上所蘸蜡油厚薄不同,蜡花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深有浅。但不管怎么的,它们都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我们把这样的梅花,插在二层窗格芳香的锯末子上,它们就像开在金色的泥土里。这时你封上窗,一个冬天就有花儿看了。
这样的梅园什么时候消失呢?当寒风撤兵,春风长驱直入,把山岭涂抹上绿色,野花和庭院的花儿姹紫嫣红时,人们要开窗闻花香鸟语,破败的梅园也就成为春风中的垃圾,被清理掉了。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这日光和明月下永不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菜圃中的,抑或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
哦,还忘了说,我父亲当年看我捏蜡花,还帮我修剪过干树枝呢。他会掰下一些枝条,让它变得疏朗,且斜斜地朝向一侧,好像拱着虾米腰。我嫌这样的花枝没有精神,老态龙钟的,撇进炉膛烧掉。他还叫我不要在干树枝上,捏那么多的蜡花,说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我才不听他的呢,那时我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觉得花满枝头才美。等我到了父亲那般的年龄,真正懂得美以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再无人为我修剪那样的梅枝了。而且,我们也不再捏蜡花,村落通了电,我们不用蜡烛了。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花影难扫”不仅指对随季节变化而逝去的花儿的眷恋,更象征着那些美好的记忆、情感和经历在心中永恒存在。
B.作者认为野花与花圃中的花虽然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之美,但不能给人类提供食物,所以不如菜圃中的花重要。
C.文章中一些语句既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如“它们结了果,在冬天还活着”“捏蜡花要眼疾手快,勇气也不能少”。
D.文末关于“父亲已去了另一世界”的叙述,主要目的是渲染亲人离去的悲痛,而与文中“花影”相关的意蕴关联较弱。
7.关于文中“蜡梅制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捏制蜡花的场景时,从珍藏蜡烛头,到融化烛油、蘸取、冷却、捏制,每个步骤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B.作者运用“赴汤蹈火”“撤兵”等形象化描写,以夸张的紧张感凸显捏蜡花过程的技术难度与趣味性。
C.女孩们“觉得花满枝头才美”,与父亲“花多了反而不受端详”形成对比,暗示代际审美差异的不可调和。
D.蜡梅“插在锯末子上”的细节,赋予人工花以“扎根泥土”的自然美感,又为冬天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8.文章为何说“蜡花”是“霜雪时节开得最烂漫的花儿”?
9.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们得到了永恒的光明,却失去窗格里的梅园了。”有人认为这句话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人认为它更多是对传统消逝的怀念。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①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 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②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韩信兵B号C数万D其实不过E数千F能千里而袭G我H亦已罢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爨,指灶,《项脊轩志》中的“异爨”指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C.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秉持儒家义兵理念,认为即使自己兵力不占优势也应主动出击,彰显赵国的威严。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
14.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跋陆务观①剑南诗稿二首(其一)
杨万里
今代诗人后陆云②,天将诗本借诗人。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
鬼啸狨啼巴峡雨,花红玉白剑南春。
锦囊③翻罢清风起,吹仄④西窗月半轮。
[注]①陆游,字务观,号放翁。②陆云,西晋大臣,文学家,有才理。③锦囊,指诗稿。④仄:倾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陆云是西晋诗坛杰出代表,前有陆云,后有陆游,这是对陆游诗艺的高度认可。
B.颔联说陆游重新踏上了杜甫入蜀的行程,努力模仿屈原诗句创作出饱含情感的崭新诗篇。
C.颈联提及巴峡剑南的风物,无论是凄凉风雨还是明媚春色,在陆游的诗稿中都有所呈现。
D.本诗是读后所作,杨万里提及了诗稿的部分内容,并且高度评价了陆游的天赋和成就。
16.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漫步江边,看到月光映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禁不住吟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赞叹眼前的奇异夜景。
(2) 小刚想选一句名言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保持初心,他想起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 , ”。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来表明人物身份,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中国气象局科普,为了帮助人们防御台风、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这张新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字,然后按命名表上的顺序循环使用, A 。
由于国家和地区众多,每个地方的喜好及风格都不一样,取的名字也是 B 。中国( 甲 ),如“悟空”“电母”“海神”“风神”等。台风委员会提出,台风的名字须符合以下要求:每个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没有不良的含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允许是商业机构的名称;选取的名称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周冠博介绍,台风被除名通常是因为它们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①某个台风在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的时候,②为了防止以后的台风与它重名,③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④这一台风名称将会被永久除去。⑤这样做可以避免在提起该台风时引起混崤。历史上被除名的台风有一些共同特点:( 乙 ),给受影响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譬如,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因其极高的风速和破坏力在菲律宾、越南和中国华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被台风委员会除名。2023年的台风“海葵”对中国多地造成严重灾情,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导致多地出现破纪录的极端暴雨。鉴于其严重的灾害影响,中国向台风委员会提出了除名申请。在2024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亚太经社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56届会议上,决议正式通过了台风“海葵”的除名。被除名后空缺的名称,由原提供国或地区重新推荐一个新的名字填补这一序列空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分别使用一个疑问句来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错误、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破纪录”和“极端”两个词,有人认为语义重复,也有人说可以同时使用,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时代的浪潮中,有人执着于把握确定,在稳定中追求进步;有人拥抱不确定,于变局中开创新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示例一)鲁健: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呢?
饺子:要让中国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就要继续以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动画形象这一跨文化传播实现全球叙事的绝佳载体,去创作出更多动画电影精品,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与我们同频共振。
(示例二)鲁健:中国动画能掀起全球“中国风”热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饺子:我想,这应该得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打造出的核心竞争力,也有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的助推、动漫故事激活文旅及衍生品的作用,再有就是我们自己专心做事儿、一步一步“死磕”走出来的结果。 5.①三个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比作中国动画的“乾坤圈”,将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比作动漫文娱发展的“风火轮”,将动漫故事及衍生品形成的新动能比作“混天绫”,且与《哪吒》的动画内容相契合。②富有文化底蕴。“乾坤圈”“风火轮”“混天绫”这些神话道具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能唤起读者共鸣,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③借助哪吒这一人物的三件法宝串联文章结构,内容层层递进,使文整体更为统一连贯。
6.A 7.C 8.①工艺之美:女孩们用融化的烛油在枝头快速塑形,通过指尖温度与凉水的瞬间作用,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花瓣,展现手工艺术的灵动。
②意境之美:将蜡花插在充满松香的锯末中,营造出“开在金色泥土里”的诗意画面,与窗外的素白雪景形成色彩对比。
③情感之美:制作过程包含着收集烛头的期待、手工创作的专注,以及父亲参与修剪的温情,赋予了作品超越自然花期的情感价值。 9.观点一:倾向于“对传统消逝的怀念”。
①“梅园”的消失不仅代表传统手工技艺的消亡,更象征一段难忘的时光和纯真年代的结束。传统生活已经消逝,作者对过往的温暖和快乐充满眷恋。
②“永恒的光明”象征着电力,村里通电后,无需再使用蜡烛,作者在此虽然有传统逝去的遗憾,但也肯定了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而非批判。
③文章始终围绕野花的自由、菜圃花的务实、蜡梅的创造展开,通过“花影难扫”的意象,表达对记忆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而非否定现代文明。
观点二:倾向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①文中“村落通了电”直接导致蜡烛被废弃,传统蜡梅制作失去存在基础(如“不再捏蜡花”),反映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与侵蚀。
②电力(“永恒的光明”)虽带来便利,却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如“蜡花依赖手工与自然材料”),表现了科技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剥夺。
③“梅园成为春风中的垃圾”“失去窗格里的梅园”等以传统技艺的落寞暗示现代文明中真实生命体验的消解(如“只能在记忆中绽放”),表达现代文明到来后作者的不满与隐忧。
10.DFH 11.B 12.C 13.(1)希望您借我三万奇兵,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物资)。
(2)现在让疲惫不堪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又在边境上加强防御以自保,这就是将军的短处。 14.①给成安君的策略:避敌锋芒,攻敌弱点。②给韩信策略:避己之弱,示敌以强。
15.B 16.①亦实亦虚。既实写眼前之景,夜读后窗外清风吹拂;也虚指陆游诗风清逸,写出杨万里读诗后的感受。②以景结情(或侧面烘托),夜读后窗外清风吹拂,明月西斜,自己沉浸于诗稿以致忘却时间流逝,表达对陆游诗稿的深深喜爱和赞赏之情,侧面表现陆游诗作的艺术感染力。③动态与静态结合(或用语新奇生动)。如“吹仄”将无形之风具象化,明月被清风吹斜,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美感。
17.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18.A.周而复始 B.五花八门(或:形形色色) 19.甲:喜欢以神话命名 乙:它们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20.①第一段: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②第二段:台风的名字有哪些要求? ③第三段:台风会因为什么被除名? 21.(1)语句:①,修改为“在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的时候”。
(2)语句:③,将“:”改为“,”。
(3)语句:⑤,“混崤”修改为“混淆”。 22.示例一:语义重复,“破纪录”意味着事件达到了一个最高的程度;“极端”也是表示程度深,是一种非常、极度的状态;“破纪录的暴雨”已经能够体现这场暴雨的严重性和超乎寻常,再加上“极端”一词,在语义表达上确实重复。
示例二:可以同时使用,从修辞强化的角度来说,“破纪录”侧重于和以往纪录的对比,强调在数据层面的突破;“极端”更偏向于对现象本身严重程度的一种直观描述;二者结合使用可以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更能突出暴雨的非一般的严重性。
23.例文:
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把握人生的方向
人生如同行走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左边是坚实的岩壁,右边是万丈深渊。岩壁代表着确定与稳定,给予我们依靠的安全感;深渊则象征着不确定与变化,蕴含着无限可能。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既需要执着于把握确定,在稳定中追求进步;也需要勇于拥抱不确定,于变局中开创新机。真正的智慧,在于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确定性的价值不容忽视。它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正是依靠成熟的造船技术、系统的航海图和稳定的政治支持,才能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不断拓展。这种对确定性的把握,让人类得以积累知识、建立制度、传承文明。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理论”揭示,正是稳定的地理环境、持续的社会结构这些确定性因素,构成了文明发展的深层地基。就像数学家必须遵循确定的公式定理,才能推演出新的结论,人生也需要某些恒定的坐标系来定位方向。
然而,过分依赖确定性也会导致思维僵化。当变化来临时,那些固守旧有模式的人往往最先被淘汰。19世纪末,当汽车刚刚问世时,马车制造商们不是思考如何转型,而是试图通过立法限制汽车速度来保护自己的生意,最终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命运。相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二战后面临公司濒临破产的危机时,大胆拥抱不确定性,将业务从军用转向民用,创造了“自来水哲学”,使松下电器起死回生。拥抱不确定性意味着接受风险,但也意味着获得突破常规、实现跃迁的机会。
最高明的人生策略,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北宋改革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既包含对道义准则的坚守,又体现对时代变局的回应。王阳明在龙场驿的绝境中悟出“心即理”,将儒家确定的道德律令与不确定的现实处境完美统一。当代航天工程更是典范:既需要精确到纳秒的确定计算,又要为太空环境的不确定性预留弹性空间。这启示我们,个人发展应当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确定性护城河”,同时保持应对变化的“不确定性适应力”。
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必非此即彼地选择确定或不确定。智者会在稳定中孕育变革的种子,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就像冲浪者需要同时掌握平衡技巧和应变能力,既依靠脚下的冲浪板,又顺应海浪的变化。面对起伏的时代浪潮,让我们用确定的罗盘导航,以不确定的勇气扬帆,最终在永恒流动的时代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航迹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