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贾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贾生和李商隐的生平,体会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联系诗歌欣赏的具体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学习任务】1.诵读感知2.赏析品味3.领悟主旨4.研讨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文人有一个人游戏叫“曲水流觞”,切磋文艺,吟诗作对,今日的我们,虽无美酒,却有好诗,我们也来对两句,老师看看你们谁对的最快,最准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过渡语: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有着一个共同的作者,谁知道 (李商隐)看来,大家的功底还真厚实,都具有“诗和远方”的期待!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诗人,学习他的一首诗——《贾生》。认识作者:【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背景链接: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知识链接: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 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过秦论》是其散文代表作,辞赋以《吊屈原赋》最为著名。二、任务开展任务一:诵读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明确: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听示范朗读。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①理解重点词语。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虚:徒然。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苍生:指百姓。②诗的大意: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任务二:赏析品味过渡语: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抓住关键字词,分析诗歌中的汉文帝形象。预设: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求”“访”(咨询、征求意见),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更无伦”表达了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情。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虚”是徒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揭露了上文当中“圣主求贤爱才”的真相。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将“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人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是“昏君求仙访道”,辛辣地讽刺了汉皇的昏庸。任务三:领悟主旨1.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李商隐写这首咏史诗,只是为了吊贾谊,讽汉皇而已吗 预设:这是一首托古讽今的咏史诗,讽汉皇实则刺唐帝,诗人借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鬼神的情节,讽君主昏聩,悲自身不遇。小结:讽汉皇——刺唐帝(托古讽今)讽君主昏聩,悲自身不遇。2.有感情的齐读全诗,读出讽刺的意味。任务四:研讨探究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先扬后抑。先褒扬汉文帝看似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爱才,从而更加突出他只顾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昏庸。【知识链接】抑扬结合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诗文要讲究曲折之美。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一般不会引人入胜。运用抑扬结合可以避免诗情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贾生》这首托古讽今之作,理解了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昔讽汉皇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学习了抑扬结合这种表现手法那么今后我们学习诗歌就要把握诗歌内容的前后变化,感情的前后落差,从而体会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抑扬起伏之美。四、课后延学完成下边题目:贾生李商隐〔唐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王安石〔宋代〕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欲扬先抑,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而乙诗褒贬分明,对比强烈。B.乙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突出贾谊才能与文帝的爱惜贤才。C.甲诗在扬抑、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是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成功的。D.甲诗以小事而见大节,乙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立场观点不同,各具特色。2.王安石与李商隐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见解也各异,试简要分析。【答案】1.A2.李商隐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仕途得失,而在于指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用贾生隐示自己,慨叹贾生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不逢时;王安石认为,自伤之意尽在不言中。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A.有误,“甲诗欲扬先抑”错,(甲)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因此,应是“欲抑先扬”。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用贾生隐示自己,慨叹贾生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唱自己的生不逢时;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贾生李商隐新 课 导 入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春蚕到死丝方尽, 。,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两窗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风双飞翼却话巴山夜雨时曲水流觞【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作 者 简 介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背 景 链 接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 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过秦论》是其散文代表作,辞赋以《吊屈原赋》最为著名。知 识 链 接任务一 诵读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咨询,征求意见。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徒然指百姓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大意: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令人扼腕叹息,空谈半夜。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任务二 赏析品味1.从下面诗句的哪些字,你读出怎样的文帝形象?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求”“访”(咨询、征求意见),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更无伦”表达了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情。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1.从下面诗句的哪些字,你读出怎样的文帝形象?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虚”是徒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揭露了上文当中“圣主求贤爱才”的真相。对比,将“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人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是“昏君求仙访道”,辛辣地讽刺了汉皇的昏庸。任务三 领悟主旨李商隐写这首咏史诗,只是为了吊贾谊,讽汉皇而已吗 咏史诗托古讽今讽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刺唐王讽君主昏聩 悲自身不遇任务四 研讨探究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扬后抑。先褒扬汉文帝看似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爱才,从而更加突出他只顾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昏庸。抑扬结合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诗文要讲究曲折之美。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一般不会引人入胜。运用抑扬结合可以避免诗情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朗读诗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们今天学习了《贾生》这首托古讽今之作,理解了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昔讽汉皇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学习了抑扬结合这种表现手法那么今后我们学习诗歌就要把握诗歌内容的前后变化,感情的前后落差,从而体会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抑扬起伏之美。课 堂 小 结完成下边题目:(甲) 贾生李商隐〔唐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乙) 贾生王安石〔宋代〕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课 后 延 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欲扬先抑,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而乙诗褒贬分明,对比强烈。B.乙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突出贾谊才能与文帝的爱惜贤才。C.甲诗在扬抑、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是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成功的。D.甲诗以小事而见大节,乙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立场观点不同,各具特色。2.王安石与李商隐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见解也各异,试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贾生》教学设计-(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pptx.doc 《贾生》教学课件-(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pptx.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