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南朝·宋]鲍照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学习提示,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3、通过反复吟咏诗歌,体会鲍照忧愁愤懑之情。学习目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曾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知人论世文学成就: 个人作品: 《鲍参军集》1.诗歌方面:鲍照在游仙、赠别、咏史、拟古等题材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鲍照的诗歌体裁多样,其七言和杂言乐府在七言诗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七言体用韵的自然方式,奠定了七言长篇歌行的基础。2.文章方面:其《登大雷岸与妹书》尤被传诵,为六朝骈文中难得之作,鲍而《芜城赋》更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魏晋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时代背景在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南北朝,寒门士子的人生恰似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举步维艰。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士族,特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或称世族、势族等士大夫阶层。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作品背景:《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元嘉三大家”出身寒门庶族怀才不遇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解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初读本诗,理解诗意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倾倒水于平地,水向不同方向流去。 )省略句:泻水置(于)平地倾、倒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行走坐着的时候叹息又哀愁? )互文:行走、坐着的时候叹息又哀愁。哪里能、怎么能又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宽慰自己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徘徊不前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赏析诗歌安能行叹复坐愁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愁挥之不去、排解不开的愁解愁 诗人因何而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水命愁以水喻命,因命生愁解愁 追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出了流水与人生的什么关系?起兴:欲说人生,先说流水,是为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喻:以“水”喻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心中的“人生亦有命”。解愁泻水置平地 人生亦有命比兴 流向何方不定流向何方不受人控制覆水难收水流向四方十分平常命运不定,前途未知自己无法掌控,不受自主支配不可更改,不可逆转人的命运大抵如此,任何人无法逃脱结合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明确: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解愁 诗人如何解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①借酒消愁 ②唱歌断愁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断绝”一语双关,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也指作者已醒悟,一味的哀叹命运,不如“举杯”更能慰藉内心。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为力的苦闷。解愁 诗人解愁的结果是什么?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式,情绪突然爆发,喷发出慷慨义愤。吞声踯躅不敢言。动作描写,情绪陡然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怒忍解愁 在整个抒愁过程中,诗人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消愁 知命 愤慨不平行坐叹愁 认命 自我安慰解酒消愁 抗命 无奈苦闷吞声咽愁 认命 悲愤矛盾抨击不平(认命)悲愤难平(不认命)无奈徘徊(认命)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拓展延伸《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咏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门阀制度下的“寒士愁思”【情境默写】(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