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高考语文教考衔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关键大事件梳理专题 《红楼梦》120回,情节繁复多变,但是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作用(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抄检大观园”等)或能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比如“元妃省亲”“共读西厢”“探春理家”等)的情节,要进行重点的梳理,便于把握小说的整体结构。举例如下: 1.木石前盟(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交代宝黛二人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甘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王熙凤初次出场(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一回黛玉初进荣国府,是《红楼梦》故事的真正开场,《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正式亮相,注意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特点。 宝玉出场是层层渲染和欲扬先抑。在黛玉见到宝玉前,就有王夫人对他的评价“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然后引出黛玉回忆母亲对宝玉的评价,再由两首《西江月》引出后人对他的评价,人未出场,各种评价已经做了大肆渲染。直到宝玉正式出场,读者才跟着黛玉见到了真实的宝玉——一位清秀俊朗透着真性情的年轻公子。 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又通过服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 3.宝黛相会(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一回,宝黛初会,彼此间却有熟识之感,遥相呼应前文中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这也是《红楼梦》结构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体现。 晚饭后,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4.元春省亲(第十七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这两回写的是贾府的鼎盛时刻,也就是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所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事。注意盛大场面的描写,也注意元春偷偷向贾政哭诉的细节,体会鲁迅先生评价其“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的基调。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并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 5.黛玉葬花(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这一回,关注黛玉的《葬花吟》,以花写人,包含着黛玉凄凉的身世和内心无以言传的悲苦,暗示着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苦命运。 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吟》。宝玉听到后痛苦不堪,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6.宝玉挨打(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这一回是父子之间的正面冲突,是封建落后与追求自我的冲突,是维护旧制与敢于反抗的冲突。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7.抄检大观园(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这一回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是贾府中“女儿”们的命运走向悲剧的开始,也是封建传统走向没落的开始。 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例1】(2023·江淮十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就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蒋坎帅《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材料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研究特别是对其悲剧命运认识的过于政治化,使人们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自嗟”有自我埋怨之意,这就表明曹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东风”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这一处喻指家长,还有几处也颇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要算七十回咏柳絮词那节,而且黛玉和宝钗两人的词中都涉及了“东风”,而态度却大不一样。黛玉的《唐多令》:“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的“嫁”从柳絮而言尚可与“婚嫁”相通,实际上就是“交给”或“托付”之意;而喻指则显然不能喻指“婚嫁”,因为黛玉并未嫁给宝玉。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这首词表现了黛玉对于贾府家长们的不满:林家将黛玉交给你们,但你们对“我”的终身大事没有做好安排。 有意思的是,宝钗《临江仙》的“东风”却完全是另一种作用与评价:“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里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这一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曹雪芹也暗示,在对待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少女的态度方面,贾府老一辈还是公平的:“卷得均匀。” 这次咏柳絮的诗词活动中宝琴的《西江月》也有“东风”二字:“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从宝琴本人来说,这里的“东风”是就事论事。但我以为曹雪芹可能暗示贾府的三位小姐(“三春”)的终身大事都由老一辈(“东风”)来做主,命运都十分不幸。所以这次诗词活动中的“东风”的含义是统一的。 看来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失望、烦闷以及悲愁。七十回《桃花行》中“风”当然也是指“东风”,一共是五处。当然不能每一处都对号入座式地将“东风”翻译成“长辈”,那样诗味就全消失了。我认为,这些“东风”意象的兴、比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第十五句的“凭栏人向东风泣”一句颇有玩味。黛玉在这里表现了对某种能操纵他人命运的力量的期盼和寻求理解的心情,因此这个“东风”象征贾府长辈的意义比较明显。 “东风”喻指贾府长辈还可以从探春的判词和灯谜中得到印证。探春判词中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这里的“梦”无论是探春梦家人,还是家人梦她,皆可通。“东风”指家人,首先是指长辈。 当然,也不可将《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一一坐实,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比如五十回芦雪庵邢岫烟的《咏红梅花》诗“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就看不出喻指家长之意。 (摘编自周思源《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读懂文本】材料一:第一步,览标题出处,明确话题概念。 标题出自《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由此把握话题“‘东风’的文化内涵”。第二步,圈画关键信息,探明“东风”的多重含义。 用波浪线标明能表现“东风”的多种含义的语句。第一段 指出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东风”一般指春风第二段 由李白的诗歌引出“东风”的含义——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第三段 “东风”也指破坏性强的能带来摧毁性的力量第四段 “东风”预示着下雨,古代有很多相关的农谚第五段 “东风”还是中药的名字第六段 总结“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第三步,探文脉,厘思路。材料二:第一步,览标题出处,明确话题概念。 标题出自《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由此把握关键词“黛玉形象研究”“盲点”。第二步,圈画关键信息,探明“东风”在《红楼梦》中的内涵。 用波浪线标明能表现“东风”在《红楼梦》中的内涵的语句。第一段 指出“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第二段 至第七 段 通过分析黛玉、宝钗等人有关“东风”的诗句,指出“东风”代指的是长辈,黛玉借此表现了对某种能操纵他人命运的力量的期盼和寻求理解的心情第八段 举例说明分析“东风”,“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第三步,探文脉,厘思路。【考题精练】(约20分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B.在古诗词中,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大多数情况下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但也会带来不能轻视的“破坏力”。C.材料二中黛玉的《唐多令》和宝钗的《临江仙》里“东风”都有“贾府长辈”之意,但是黛、钗对其态度并不相同。D.材料二曹雪芹借《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终身大事都由“东风”来做主。【解析】选D。D项中“曹雪芹借《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文中的表述是此文作者的观点,并非曹雪芹的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古人对“东风”的期盼,可以从“东风”与降水的相关农谚中看出,这有一定的科学意义。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风”一词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C.材料二中曹雪芹借诗签中“莫怨东风当自嗟”委婉表示希望林黛玉不要一味埋怨贾府家长,也应自省。D.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诗句阐述“东风”的丰富内涵;材料二中作者则着力阐释“东风”所喻指的“家长”之意。【解析】选A。A项中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主语是“农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红酥手》)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解析】选C。C项中“东风”比喻“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详细论证了“东风”丰富的文化内涵。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全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一段指出“东风”指春风,中间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阐述“东风”的不同内涵,最后一段总结“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除了第一段,其他段落都引用了大量的诗词,第五段有举例论证。【读懂题干】 一审范围——材料一,二审题干任务——论证特点。首先列出“论证特点”的答题角度(论点提出的方式及位置、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据的典型性、论证语言的特点等),其次纵观文本,找出论证上的特点,分条作答即可。5.《红楼梦》十七至十八回中,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咏的《怡红快绿》里有“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的诗句,而此处“东风”指的是“主人”即贵妃元春,并非“贾府长辈”。这说明了什么 请联系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以及受到的启发。(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认识:对诗词的解读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②启发:要全面、辩证、具体地看问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材料二在分析了“东风”指长辈后,在最后一段强调“也不可将《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一一坐实,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题干中“‘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的诗句,而此处‘东风’指的是‘主人’即贵妃元春,并非‘贾府长辈’”的结论,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得出的。【读懂题干】 一审题干材料,“东风”指的是“主人”即贵妃元春,并非“贾府长辈”。二审范围——材料二。三审题干关键词“说明了什么”——道理,“认识及启示”——价值观、认识论。 首先寻找材料二中有关道理、认识论的语句,其次对此进行提炼总结,分步骤对两个问题分别作答。一、巩固训练1.(2023·北京房山一模)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作者写到众人夜宴掣花签的娱乐,其中有如下情节: 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A.表明湘云早就对黛玉不满,借此表达愤恨。B.是湘云对黛玉打趣的还击,不是玩笑之语。C.湘云因黛玉曾乘坐类似的船进京而开玩笑。D.湘云以此打趣宝玉曾不舍得黛玉离开之事。【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了解作品的情节、内容的能力。结合原著(第五十七回)“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叫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贾母忙命拿下来。袭人忙拿下来,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宝玉便掖在被中,笑道:‘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可知,这是湘云以此打趣宝玉曾不舍得黛玉离开之事。A项,“愤恨”语义过重;B项,是开玩笑的话;C项,“黛玉曾乘坐类似的船进京”说法错误。2.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中,贾宝玉为稻香村、潇湘馆、沁芳亭等诸景题写了对额。下列选项中属于“潇湘馆”的一项是(3分)( )A.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B.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C.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D.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 梦也香。【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项,这副题联是描绘潇湘馆的。B项,写沁芳亭。C项,写稻香村。D项,写蘅芜院。二、提升训练(2023·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中多次用到“岔话”方式,在叙写某事时停住而转向其他事。岔话不仅使人物心理微妙丰富,也自然转换了情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李纨等人向王熙凤申请诗社活动经费时,被王熙凤揭穿老底说她一年收入很多,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 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抱不平儿。忖度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3.此处岔话转移后的话题是什么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原文“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可知,李纨把话题从被王熙凤揭底转到王熙凤打平儿的事上。责备王熙凤不应打平儿。4.转移话题后达到了什么效果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岔话后转为李纨揭王熙凤短处,这是李纨看重平儿,借机打抱不平;②这是李纨被揭底后情急之下的反击方式,既转移话题,说明对方也有可批评之处,又使其不再针对自己。【解析】这里转移了话题后,从李纨的角度看,把针对自己的矛头很好地转移到了对方身上;从平儿角度,也为她打抱不平。5.反映了李纨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灵活机智、坚毅刚强,②言辞犀利,善用自己寡嫂的身份维护自己的名誉及权益。【解析】李纨通过转移话题,迅速地把矛头转向了王熙凤,可见其灵活;在王熙凤面前,李纨是嫂子,按身份可以指出王熙凤的过错,她利用了自己的身份,直接而犀利地表达了对王熙凤打平儿的不满。6.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4分) 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腹内原来草莽”以世人所评宝玉的胸无点墨来反写其才华横溢,更突出了宝玉不愿走仕途之路的叛逆特点,也写出了世人对宝玉的误解。【解析】《西江月》以世人的评价来刻画宝玉,属于侧面刻画人物,以世人对他的讽刺批判,恰恰看出宝玉不流于世俗的特征,似贬实褒。这恰恰就是“背面敷粉法”的运用。注意选择一处分析即可,勿多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