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新课导入“唐宋八大家”,苏家占去仨!老汉儿,我是文坛巨星,诗、词、赋样样精通,你凭什么?老汉儿,我十八中进士,一路捞哥,官至副宰相,你凭什么?凭我被人尊为“国士”,凭我的《六国论》比你俩强!!!学习目标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背诵全文。作者简介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历史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朱德评价苏家三父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清人张鹏翮(hé)撰三苏祠联:历史评价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背景介绍北宋疆域示意图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背景介绍明确字音赂秦 六国互丧 率赂秦获邑 思厥 暴霜露草芥 洎牧 当与秦日削月割 lùjuépùjièjìsàngtǎngshuàixuēyì题目解读六国,指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知识补充——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 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知识补充——六国北宋当时所处的情况及应对之策与六国类似知识补充——“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②史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文意疏通——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注释:破灭:灭亡。兵:武器、兵器。善:好。弊:弊端。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亏:亏损。道:规律,道理 这里指原因或:不定代词,有人。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率:全都,一概。以:因为。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判断句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文本研读——第一段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中心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总结句文本研读——第一段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一分论点二中心论点作用: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文意疏通——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注释:以:介词,用、凭借。功:动词作名词,用攻战的方法。取:取得。则:就。邑:小城镇。城:大城池。较:比较。所得:(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所亡:(贿赂秦国)所丢失的土地。则:那么。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大,最。所大患:最忧虑的东西。固:本来。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数量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文意疏通——第二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注释:思:回想。厥:代词,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暴:通“ 曝” 。以:连词,表示结果,“因而”“以至”“才”。视:看待。举:拿。以:来,连词,表目的。芥:小草。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寝:休息,睡觉。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文: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文意疏通——第二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注释: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这里指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决定,确定,判定。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颠覆:灭亡 。理:名词作状语,按照道理,从道理上说。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代词,这样。事:侍奉,动词。薪:柴火。得:得当,适宜。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的很正确。文本研读——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观点解释句事例句事例解释句总结句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本研读——第二段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文本研读——第二段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战胜而得战败而亡创业之艰地有限数量上对比论证程度上对比论证对比受贿所得贿赂所亡割地之易欲无厌奉繁侵急文本研读——第二段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比喻论证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人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引用论证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全文,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文意疏通——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注释:继:随着、跟随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始:副词,当初、起初。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斯:这,代词。效:效果,结果。以:介词,用;以…为:用…作为始:副词,才速:招致判断句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文意疏通——第三段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注释: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洎:及,等到。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诛:被杀害,被诛杀。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且:连词,况且。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诚:确实、实在。不得已:没有办法。状语后置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被动句文意疏通——第三段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注释:向使:假使,以前假如。爱:爱惜,舍不得。附:亲附,依附。不行:古今异义,不去行刺。数|理:天数,命运。当:通“倘”,倘若。较:较量。或:或许。易:轻易。量:判断。译文: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互文文本研读——第二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事例1:事例+解释事例2:事例+解释解释句事例3:事例+解释总结句文本研读——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齐国燕国赵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鄙夷赞美惋惜文本研读——第三段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五国既丧,齐亦不免齐燕赵速祸用武不终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对策举例论证文本研读——第三段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论证文意疏通——第四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注释:以:介词,把。封:封赏 。事:侍奉。礼:名词作动词,礼遇。并力:合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朝向(秦国)。恐:担心。下:名词作动词,吞下。译文:唉!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协力对抗西方的秦国,那么恐怕秦国人连吃饭都难以下咽了。文意疏通——第四段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注释:为……所:固定搭配,表被动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动词,胁迫,挟持。日|月: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为:动词,治理。无:通“毋”,不要。使:动词,让、叫。为:表被动,被。被动句译文:可悲啊!六国拥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长期积累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被削减,一月月被割让,最终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的威势所胁迫啊!文本研读——第四段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评论六国灭亡表层——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里层“呜呼……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借古讽今文本研读——第四段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假设论证具体地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文意疏通——第五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注释: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势:势力,力量。而:连词,表转折,却。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胜:形容词作动词,战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形势。苟:假设连词,如果。下:名词作动词,降低身份。而:连词,表顺承。从:动词。跟随。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是:指示代词,这。定语后置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但仍有不用贿赂手段而能战胜秦国的可能。如果凭借一统天下的大国势力,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贿赂秦国而灭亡的覆辙,这就连六国都不如了。文本研读——第五段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古今明比:六国VS秦暗比:北宋vs契丹、西夏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文本研读——第五段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运用了什么手法?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论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在六国下六国与秦:诸侯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北宋:天下之大今比全文结构第一段弊在赂秦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第二段)引古(并 列)总 分赂秦力亏(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总 分总 分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分总(递进)讽今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过渡主旨小结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北宋疆域示意图比较阅读《六国论》《阿房宫赋》相同点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论证的方法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两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比较阅读《六国论》《阿房宫赋》不同点苏洵的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妥协投降,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阿房宫赋深入探究《六国论》在论证上有哪些BUG?“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也利,战也善,你会以地赂秦吗?割地求和,哪个不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而为呢?深入探究《六国论》在论证上有哪些BUG?“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再看史实,以所谓赂秦最多的魏国为例,《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了四十多次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略它的历史,仅公元前242年,秦国攻魏,就占领了魏国的酸枣、燕城等二十座城池。可见秦所得魏城,主要还是靠攻取,而非魏的贿赂。再如文中说燕、赵“义不赂秦”,实际上两国割地予秦的例子也不少,燕国就曾以河间之地作为礼物送给吕不韦。深入探究《六国论》在论证上有哪些BUG?“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赂秦的国家都是和秦国有很长的边境线,面对秦国强大的军力,割地实属无奈。因为都是同样的文化习惯和氛围,不存在民族冲突,妥协实际上是对民众的一种保护。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历史专家说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必然的趋势。赵国虽然和秦国也接壤,但是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障,并且上党地区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秦国一时半会很难对他们做到威胁。深入探究《六国论》在论证上有哪些BUG?“能守其土,义不赂秦。”齐国和燕国为什么不割地呢?不是说他们骨头有多硬,而是他们中间隔了广阔的领土,秦国威胁不上他。如果隔着国家割让领土,那就是:“亡郑以陪邻”,所以就没有赂秦。因此,这里的表述说“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就显得过于美化不赂秦的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